這幾天關於房產稅、房產信息聯網和延遲退休等熱點話題,因為一些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專家的「放風」,再度熱了起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稱,房產稅擴大試點範圍勢在必行,上半年沒有消息,並不意味著下半年就一定沒有消息,今年沒有消息,也不意味著明後年沒有消息。關於公眾期待的房產信息全國聯網問題,他稱「還需兩年完成」。對於近來熱議的延遲退休,人社部一位專家稱,逐步延遲退休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圍觀這些重要改革議題的討論,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缺乏來自有關部門的權威聲音,基本上都是其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非官方的途徑發表的看法。因為其有相關部門研究機構的背景,人們很容易當作是官方的態度,有關部門對這種誤解大多不作澄清。但如果專家的某個論點引發爭議,甚至形成話題事件,有關部門就會站出來澄清,說這完全不代表官方態度,只是學者的個人觀點。
一直以來,很多重要改革議題的討論,都以這種非正式、不規範的方式進行著,權威部門缺席,學者放風,媒體炒作,大眾熱議,官方否認,一陣風地「消費」之後,除了口水,什麼也沒有留下,隔段時間再重複一次這種無聊的爭論。從延遲退休到房產稅,以及房產調控走向,都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到處是小道消息。尤其是房地產調控領域,更是各種傳言和假新聞的集散地,幾乎隔三差五就有相關部門背景的專家出來放風,有時「風向」甚至完全相反。
我們在改革議題的討論上,能不能多一點兒主動的公開討論,少一點兒含含糊糊的放風。讓傳言走開,讓假新聞滾蛋,在透明的信息下進行有質量、有誠意、有建設性的討論。坦率地說,誰也不是神仙。主動做工作,說一兩句錯話,是可以原諒的;如果遇到重大問題沉默失聲,造成更嚴重的社會誤讀,那才是不可原諒的。
比如延遲退休問題,幾乎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討論,都是專家放風,然後在網絡上形成反對聲浪,然後有關部門站出來否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已在眼前,養老金問題總有一天會暴露,不延遲退休怎麼辦?或者應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理性的討論,不能一看到網絡反對就退縮回去。這個矛盾最終是無法迴避的,充分地公開信息,讓公眾知道自己未來可以有哪些選擇。還有養老金並軌的問題也是如此,學者放出風聲,一看到教師、醫生和公務員的反對,就立刻擱置。不要害怕反對聲,民主決策不可能沒有反對聲,要用民主決策的制度自信去凝聚共識,突破改革阻力,以民主的方式在妥協中彌合爭議,找到共同利益點。
有關部門退居幕後,悄悄以「官方學者發表觀點」的方式,讓專家站到前臺放風,然後讓社會討論。討論氛圍好,就站出來證實,爭議很大,就闢謠,這種方式隱藏著不少問題。其一,缺乏規則,無法形成有建設性成果的討論,就是一場互噴口水的混戰;其二,權威部門缺席,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盲人摸象,只是各階層情緒的發洩,沒有理性的觀點交鋒;其三,一些權威部門的公信力會受損,人們期待其態度,卻只看到其影子;其四,最重要的是,很多改革因為缺乏公開討論,而寸步難行。
有關部門不要光讓影子說話,應該站到輿論前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