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堪稱青島靈魂的27棟老建築!你看過幾個

2020-12-05 青島新聞網

 

  來青島,除了大海、沙灘,還有歐式建築不得不看!

    這27幢最美建築是小編精心挑選的,快看看你都去過了嗎?

  1.迪德瑞希宅第舊址沂水路7號

    迪德瑞希宅第舊址建於1907年,為德佔青島時德人迪德瑞希宅第舊址。德國三段式磚木結構建築,紅色磚瓦,綠樹交相掩映,有一種神秘幽靜的感覺。

  2.德國總督官邸舊址(1905年)龍山路26號

    德國總督官邸舊址(青島迎賓館)位於信號山半山腰上,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幽雅,依山面海,雄偉壯觀,它是一座歐式風格建築精華的薈萃,是當時膠澳戰區提督的官邸,最初稱為「提督樓」。作為「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這幢氣勢雄偉的建築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築格調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範例,創造性地包容了多種建築藝術語言和東西方的文化理念。它記載著歷史,同時又超越了自身的歷史,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赫載體和二十世紀人類建築藝術的經典象徵。這種建築現在在歐洲本土也極為罕見。

    3.青島警察署舊址(1904—1905年)湖北路29號

    德國佔領此處後,於1904年建造了膠澳警察署,中國人稱為巡捕房。這座建築最顯著的特色便是它高聳的鐘樓,是青島五大鐘樓之一,現在這座建築是青島市公安局。

    這裡插播小廣告,介紹下青島的五大鐘樓:火車站鐘樓、警察署鐘樓、基督教堂鐘樓、聖彌愛爾大教堂鐘樓、聖保羅教堂鐘樓。

    4.天主教會宿舍舊址(1899年)湖南路8號

    5.黑氏飯店舊址(1924年)湖南路11號

    黑氏飯店舊址建於1924年,距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是法國式建築,據說最初為一家法國的洋行,高兩層,局部三層,對稱布局,主立面呈現出「山」字形。入口處突出,高臺之上為石柱頂立的門廊,再往上是而樓三面有窗的觀景房間,房間頂部為三樓陽臺,三樓的山牆上和主立面的東西兩端共有五座小小的尖塔,將這座洋房襯託得玲瓏可愛。前有庭院與街道相隔,鬧中取靜。

  6.美國領事館舊址(1912年)沂水路1號

    美國領事館是沂水路北側最後建成的一棟德式洋房,和早期的德式建築相比,這幢建築平面清晰,立面裝飾也趨向簡潔,保留了高大的山牆、老虎窗,開放式的明廊,去掉了觀賞價值極高了塔樓,也是沂水路上早期德式建築中沒有塔樓的兩個建築之一(另一個是沂水路14號英國領事館)。

    7.斯提克否太宅第舊址 沂水路5號

  8.海軍營部大樓舊址(1899年)沂水路9號

    海軍營部大樓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營部大樓與總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屬青島年代最久的建築之一。

  9.德國總督府舊址(1903年)沂水路11號

    為德國膠澳總督辦公樓,故名「總督府」。建築面積7123平方米,主體高20米。主面為三縱五段的對稱處理,建築平面呈凹字型。現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場所。

  10.英國領事館舊址(1907年)沂水路14號

    這也是沂水路上著名的建築,湊巧的是,這條路上的1號是美國領館,而這條路最後的一個門牌號---14號卻是英國領館,一個把頭,一個收尾…...關於青島的英國領事館,來自德國方面的原始記載似乎很少。人們一般相信,在德佔青島的一部分時間中,英德之間的關係已很微妙,這種微妙且不正常的博弈,無疑直接導致了英國利益在德國保護區的被抑制。

  11.德國領事館舊址(1897年)青島路1號

    位於廣西路拐角處。該建築最早是德國僑民的住宅。典型的歐陸風格建築。二戰時期,這裡是青島惟一的外國領事館。後來,這裡被孔子後裔購下,轉贈市政府後,被開闢為「南園孔子紀念館」。客觀地說,就歷史文化內涵與建築藝術價值而言,20世紀在中國誕生的其它西方建築恐無一能出其左右。

  12.國際俱樂部舊址(1910年)中山路1號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最南端與太平路的相接處。建築師為庫爾特·羅克格,為德國青年派風格。該建築為德國在青島修建的第一個俱樂部,作為德國上層人士的社交場所。

    13.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舊址(1934年)中山路68號

    建築師蘇夏軒設計,公和興營造廠承建。入口處東向,花崗石嵌門窗套,簡潔典雅立面中軸線式布局,採用虛實手法處理窗與牆面的變化。

  14.青島商會舊址(1921年)中山路72號

    德國三段式建築。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花崗巖蘑菇石砌基,拉毛牆面,折坡屋頂。中軸線式布局,正門東向,兩側有翼門,花崗石砌門套,上有山花雕飾,簷口作平面處理,左右各有一尖頂式堡樓,上復綠色銅皮。

  15.交通銀行青島分行舊址(1929年)中山路93號

  16.山東大戲院舊址(1930年)中山路97號

    建築共四層樓,共有750個座位。這座由中國人開辦的電影院打破了外國人的壟斷,為中國影片的放映提供了陣地。1931年底,山東大戲院舉行開業典禮,同時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開業儀式上,特地從上海邀請了電影《歌女紅牡丹》主演、有中國電影皇后美譽的胡蝶來剪彩,當時中山路上人如潮湧,「追星」一族都爭相一睹「皇后」風採。開張之後,山東大戲院專門上映我國明星、友聯、百代、天一等電影製片廠出產的影片,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

  17.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舊址(1914年)中山路216號

    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舊址位於中山路、市場三路、濟南路、堂邑路路口。日本人將中山路最北頭僅有的一點點空地,建了這座那個年代標誌性的塔樓。1922年,北洋政府用做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

  18.膠澳法院舊址(1912年)德縣路2號

    原膠澳總督府前廣場右側,主入口亦朝向廣場。該建築建為青島德佔時期的最後一批公共建築之一,設計者為漢斯·費特考爾,採用德式三段式,具有德國建築厚重粗獷的特點。這棟建築的建造試圖標誌著一種穩定的法律秩序的建立,但其完成時間卻已近青島德佔時期的尾聲。

  19.清河路基督教堂(1930年)清河路42號

    這座教堂在臺東三路步行街的最西頭,是和聖保羅大教堂同一時期建造的,現在很多路過它的人壓根就不知道這是座教堂,這也難怪,這座教堂的造型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的寺廟道觀式的樣子,只從外形來看,與其說它是教堂,真不如說它是個「廟」或「觀」,不得不佩服美國人民入鄉隨俗的創造力。

    20.水兵俱樂部舊址(1901年)湖北路17號

    1898年,任巡洋艦隊司令的普魯士亨利王子到青島,駐青德軍官兵向他提出想有個娛樂場所,為滿足這一要求,在依列女街建了一座水兵俱樂部,亦稱海員俱樂部、水師飯店,亦演出電影。這是一座大型的歐陸風格公共建築,現在被多個公司租借作為辦公場所或工作室。

  21.總督府小學校舊址(1901年)江蘇路9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青島的德國人為解決子女讀書問題捐資開辦了德國童子學校,租用中國民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總督府接管,辦為政府學校,一般稱總督府學校。該建築由政府建築師貝爾納茨設計,皮科羅公司承,校址選在俾斯麥街(江蘇路)。初期的總督府小學面積不大,中央兩層,兩側一層,共6間教室、6間辦公室。

  22.青島基督教堂(1908年)江蘇路15號

    基督教堂原為旅青德國信教徒作禮拜之用,故稱「德國禮拜堂」。因教堂頂部有報時鐘樓,俗稱「鐘錶樓」。始建於1908年,1910年竣工。德國古堡式建築,磚石結構,為德佔時期建築精品之一。建築主體由教堂禮拜堂和鐘樓兩部分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轉由在青的美國差會,成為在青所有外國信徒禮拜用的「國際禮拜堂」。1992年6月,山東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野戰醫院舊址(1904年)江蘇路18號

    總督府野戰醫院共投資198萬馬克,佔地6.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282 平方米。下面這張就是拍於1907年的總督府醫院門診樓,1990年代拆除,原址建了新的門診大樓;照片右側二層的白色建築就是辦公樓,後拆除建了學生公寓。

  24.青島水族館(1931年)萊陽路4號

    青島水族館地處青島魯迅公園中心位置,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東接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和匯泉廣場,西臨青島海軍博物館和小青島,北靠小魚山。金色的沙灘,赭色的礁石,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山、海、城有機溶為一體,為來青觀光旅遊者必到之處。

    被蔡元培先生譽為「吾國第一」的青島水族館於1931年1月動工,1932年2月建成,同年5月8日舉行了開館典禮,9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25.棧橋回瀾閣(1891年)太平路10號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誌。1892年,清政府青島駐軍在此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裝卸軍用物資之用。德國侵佔青島後,對棧橋加以改建,橋身延長至350米,並在橋上鋪設了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德國運來的軍需物資、大港碼頭建成後,棧橋遂向市民開放。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在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

 

  26.天后宮(1467年-明成化三年)太平路19號

    天后宮位於市南區太平路19號。市區現存建築歷史最早的廟宇,俗稱中國大廟,是漁民商人出海前祭神的場所。初稱天妃宮,後改稱天后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前有大戲樓,正門東西各有側門,門房分列鍾、鼓樓。有花木蔥鬱的大院,院中兩株銀杏樹,據載為天后宮初建時所植。

 

  27.康有為故居(1899年)福山支路5號

    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福山路5號。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逝世,墓就修在嶗山。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 「天遊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遊園」。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相關焦點

  • 福布斯生活|老靈魂之外,這些上海老建築也是自帶流量的「時髦精」
    雖然巨富傳奇早已隨時代而散,但這座老倉庫在近百年後迎來了重生。在2018年,由米蘭世博會總規劃師、「垂直森林」之父斯坦法諾·博埃裡(Stefano Boeri)主導設計改建,堅持「修舊如舊,以新補新」的設計理念,歷時10個月的精心改造,這棟歷史建築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青島八大關老建築逐步被「喚醒」 ,14座神秘別墅對外開放
    十月初秋風漸涼,秋雨漸寒八大關又如約開啟了絕美模式:寧靜的街道,銀杏葉開始泛黃,老建築的屋頂掛滿落葉,明媚的暖陽穿透縫隙形成斑駁的光影……(「青島觀」攝影師王華/攝)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美譽的八大關,在近百年的歷史中,迎來了數不清的文人、政要,也送走了數不清的遊客、行人。
  • 青島這5處老樓將變身人才公寓 效果圖出爐
    島城歷史文化街區匯集了不同時期的特色建築,見證了青島城市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的一般建築。近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市北區上海支路12、14、18、20號以及海泊路4號修繕改造的批前公示。記者了解到,這5處老樓規劃打造為人才公寓及相關配套。
  • 海龍魚實為勒氏皇帶魚 青島神秘龍骨真相(組圖)
    海龍魚實為勒氏皇帶魚 青島神秘龍骨真相(組圖)   海龍魚實為勒氏皇帶魚 青島神秘龍骨真相(組圖)  2013年3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劉靜教授來到河套羅家營,對漁民捕撈上來的骨骼進行鑑定。
  • 呂舟作品|青島德國建築保護規劃
    德佔時期,建設了大量城市建築、廣場、街區、綠地公園、軍事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通過十幾年的建設,使青島成為集港口、要塞、經貿、休閒度假功能於一體,並具有優美風景及良好城市設施的近代化城市,其城市建築反映了來自德國本土建築的影響,並反映了當時由歷史主義建築向現代建築轉變的世界性建築潮流。
  • 大起底:青島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何這麼牛(組圖)
    青島66家博物館免費開放你們準備好了嗎?小編今天為大家挑選了17家博物館文物、民俗、歷史、自然科技、文藝範的全都有一起來看看吧!文物館藏青島市博物館嶗山區梅嶺路27號這些作品和文物獨具匠心,不僅展現了其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弘揚了民間傳統技藝,讓參觀者感受到「老青島」的流傳。
  • 小貝殼把老建築「搬」回家
    「從小我就有一個想法:用我的一種方式,表達對青島的感情。」紀周統說。貝殼做磚瓦,再現老建築半島記者近日走進紀周統家裡,一進門就看到一座座貝殼建築擺放在客廳的各個角落。鞋柜上方擺放的是青島火車站,客廳的茶几上擺放的是天主教堂、公主樓、基督教堂,電視柜上擺放的是迎賓館,紀周統家裡儼然一座貝殼建築博物館。
  • 青島世園會的植物王國——植物館(高清組圖)
    原標題:青島世園會的植物王國——植物館(高清組圖)   植物館位於世園會花藝園北部,北鄰草綱園,建築形象取自葉片,構思源於種子和植物生長,總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海洋植物展區、竹藤植物展區、溫帶植物展區。
  • 中國「最奇葩」的建築,秋褲銅錢都忍了,老鱉和大閘蟹算幾個意思
    中國「最奇葩」的建築,秋褲銅錢都忍了,老鱉和大閘蟹算幾個意思,大腳緊靠著,世界在腳下,歡迎閱讀本期內容,人們都說每個地區的城市都長得一模一樣,都是類似的高層建築,好像是為了擺脫這種想法,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建築的外形上下了功夫,建造了很多難以用一句話來表達的奇怪建築物,下面就來看看其中的幾個例子吧
  • 讀建築精彩紛呈的故事,嘆建築有血有肉的靈魂
    行走在鄉下的林蔭小道之間,或者穿行於城市的柏油馬路之上,你有沒有注意過道路兩旁的建築?給你怎樣的印象?通常人們只是把它作為居住或者辦公的地方而已,其實「建築不僅僅是一堆磚塊或鋼架,因為每一棟建築,無論大小都承載著建造者的夢想。」「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
  • 青島標誌性雕塑「五月的風」,夜景美不勝收
    五四廣場位於青島市區東南部海濱,是青島地標意義的城市廣場。夏季來這裡享受海風拂面、遙望海灣對面的燈塔和奧帆中心停滿的帆船,或是欣賞海上日落,愜意無比;而每到夜幕降臨,廣場上象徵著城市精神的火紅色雕塑「五月的風」,猶如巨型火炬點燃著城市,與周圍夜景相互輝映,美不勝收。
  • 「老樓」青島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 百年老建築見證歷史
    青島新聞網9月20日訊(記者 龐為 攝影 孟憲朋)青島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位於青島常州路23號。該監獄始建於1900年,舊稱「歐人監獄」。德國侵佔青島時期 (1897-1914)為德國關押非中國籍人犯的監獄。
  • 青島現在還有哪些德國建築存在?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德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
  • 現實版「飛屋環遊記」 滬上5棟歷史建築平移「搬家」創紀錄
    7月16日,僅用了6天時間,上海市中心5棟歷史保護建築完美實現現實版的「飛屋環遊記」。該工程開創了上海歷史上建築群平移總量和平移距離之最,每幢建築單次平移最遠達230米,5棟建築來回累計平移距離超過2公裡。據了解,此次歷史建築平移工程所在的安康苑一期項目由中建八局總承包。
  • 上午11點,濟南百年老建築上演現實版「飛屋環...
    今天11:05濟南百年修女院正式「搬家」閃電新聞11個機位直擊讓你看個明白!11個機位分別是:老建築三個位置點、山東教育大廈12樓的頂層、山東豐大銀行舊址「老洋行」、濟南宏濟堂西記、青島比利時展覽館以及老建築的兩路第一視角、兩路空中視角。修女會院的「前世今生」修女樓位於歷山路47號,原是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由修女瑪利亞於1908年創辦,當時有房屋145間,佔地17畝。
  • 青島人的老地方!黃島路在你消失前請讓我再看你一眼
    黃島路的「裡院」是歷史留下的最為特別的建築形式,它是西式建築與中國四合院奇妙結合下的產物,它的一磚一瓦上都有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說到平康五裡,老青島可能不陌生。這是二三十年代青島老城區最有名,也是當時最高等的一處「紅燈區」。一段於小腳的故事,給這裡平添了許多傳奇。解放之後紅燈區被改造,這裡以民居的形式還給了普通市民。
  • 金色的沙灘,絕美的建築,青島啤酒,無不透露出純正的青島味道
    棧橋青島的棧橋,是一條海上長廊,從陸地延伸入海中。棧橋一直以來被視為青島的象徵,不只是在於它是一座滄桑的百年建築。青島的中山路,走過棧橋的遊客,大多會逛一逛中山路。青島的中山路,這裡既有高檔的名品,也有中低端的小商品,青島的中山路,更有許多著名的老字號商鋪,還有各種漂亮的青島歐式建築。青島的中山路,這裡還是比較的繁華的,是條綜合的商業街的,這裡的人還是很多的。棧橋盡頭的回瀾閣,有小夥伴會說,棧橋是任何青島旅遊攻略都會推薦的景點,何必在此多費筆墨。冬天的棧橋也是很有魅力的,喂喂海鷗,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
  • 老照片裡的沂水路1號,美國駐青島總領館舊址
    ,美國在青島及全山東的權益,由瑞士駐上海總領事派艾格爾為駐青代表。,這幢建築平面清晰,立面裝飾也趨向簡潔,保留了高大的山牆、老虎窗,開放式的明廊,去掉了觀賞價值極高了塔樓,也是沂水路上早期德式建築中沒有塔樓的兩個建築之一(另一個是沂水路14號英國領事館)。
  • 每棟收購價幾十萬!貴州有人專門買廢棄老木屋,原來是為了……
    遵義市習水縣一個山村裡,一群工人正在拆卸一棟老木屋,買主羅先生要求工人要小心翼翼地對房屋結構進行拆解,不要損壞木料,每一塊木料都是寶貝。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門道」?羅先生告訴記者,這棟老木屋已經被主人廢棄多年。
  • 嗨遊青島 享悅冬季 | 這個冬日要溫暖地過,博物探索之旅,安排!(文...
    | 組圖 青島市博物館 館內還收藏有4萬餘件青島發展的各階段遺留下來的文物資料,是全面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場所。 在奧帆中心,有一座如拍岸的海浪般動感的建築,它就是奧帆博物館。這裡收藏著青島對2008年奧運會的全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