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實事改編拍攝的電影,劇情合理,全員演講在線,但是打五星但不代表就是最好的,因為和朋友看的時候中間有些地方情節單調枯燥,都看困了。打五星支持國產電影,從製作上來看是部不錯的電影,陰暗面描述得很現實,能看出人性糾結的一面,也有宣揚國外緝毒的作用和我國的海外貿易是人員生命安全的維護。宣傳國家對外安全維護與緝毒是挺符合社會主義主旋律的,但是有時候太直白了反倒讓人感覺審美疲勞,期望以後的電影在處理這一塊可以多用點心,把精神凝聚在行動中,而不是喊口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香港電影人有三部分來源:留守者、南來影人和東南亞遷移的電影大亨。當時內地、臺灣、歐美等構建了暢通的市場渠道,內地各項電影獎以及許多影展形成的良性競爭下,香港影壇呈現出繽紛多彩的景象。從那時起,許多電影公司開始赴內地拍攝電影,也受到了內地的許多特殊優待。而文革爆發後香港電影業的受挫,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全新局面的驅使下,合拍片似乎是一種必然。《少林寺》的成功試水掀起了合拍片的熱潮。在今天的華語電影市場上,合拍片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合拍片是香港與內地資源整合共享的結果,也是文化碰撞的結晶。影片《湄公河行動》便是合拍片的成功案例,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而香港導演林超賢的獨特風格以及表現手法與內地主旋律題材的碰撞,也讓我們看到了合拍片的潛力。
主旋律一直是國產電影的主要題材之一,但這些年來主旋律電影也未取得什麼成績。一方面審查機制的限制導致國產主旋律電影囿於狹窄尷尬的局面,敏感題材不能拍,暴力場面不敢拍。另一方面,國內電影行業閉爐灶車忽視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水平,製作許多過於虛假空洞的爛片。相比好萊塢一些優秀的主旋律影片,如展現在血腥戰場上堅持個人信仰的《血戰鋼鋸嶺》;表現眾人對於戰爭以及國家英雄對於戰爭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通過高超的剪輯音響效果,展現命運面前背水一戰的《敦刻爾克》等等,國內主旋律電影角度過於單一與膚淺,去年大熱的《戰狼》也因為暴力場面堆砌與人物形象扁平的失衡而受到一些觀眾的批評。主旋律題材的探索之路上,《湄公河行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題材上的獨特呈現,導演在林超賢在拍攝動作片嫻熟技巧包裝下,主旋律題材被穿上了商業片的外衣,讓觀眾一改對主旋律片的印象,獲得全新的觀影體驗。而導演警匪片的風格之所以能在該片中得以保留與延續,這廣電與公安部的直接接洽與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強大的後臺支持支持讓電影在特警、槍戰等的的展現上更具真實性與逼真性,也使其在血腥暴力等場面能夠竟可能的突破審查機制的禁錮,保證了高完成度;同時,跨國案件的特殊設定,使黑警角色附加在國外警察身上得以實現。正是這些因素為導演敞開了一條光明大道,讓他得以自由發揮。快節奏剪輯以及高速運動鏡頭是林超賢拍攝動作片的貫用手段之一,開篇街頭追趕戲中,航拍鏡頭表現出追趕的緊迫感,對於警匪搏鬥場景中的快速搖鏡頭體現了警察的身手與勇敢;快速的變焦鏡頭揭示了一觸即發的危險;而這些快節奏中穿插的慢動作鏡頭(如斧頭從耳邊飛過)也營造了生死一線間的緊張氛圍。鬧事與馬路上的生死時速,人潮湧動商場中的暴動槍戰,逼仄狹小空間的肉搏,叢林間的激烈槍戰甚至水面高空間的火拼,爆破,血腥,飆車,林超賢無所不用其極,滿足觀眾的觀影快感,國外拍攝取景也使這些香港電影常有的場景得以呈現,而國產電影中的街道商場槍戰這些場面是不可能發生的。同時,林超賢也十分懂得如何帶動觀眾情緒,商場談判中,方新武與殺害妻子仇人之間的眼神交鋒,使觀眾真實身份的暴露充滿了緊張與期待,而桌面上的和平談判與桌面下對準的槍口在明處暗處的強烈對比間產生了極大的張力。導演對於童子軍的展現,也給予觀眾極大的心理衝擊,並引發了觀眾對於毒品的反思。總之,導演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及嫻熟的動作片的拍攝手段,使主旋律題材與觀看體驗,商業價值得到了完美的協調。
從人物的塑造來看,這部影片也一反國產主旋律電影非黑即白,正義英雄的臉譜化設定,而變得更加豐滿,也更加感人。香港電影中,黑化的警察,善良的匪徒幾乎可以說是必備的人物設定。在光明中的道貌岸然的「警察」將如何偽裝自己,匪窩中的「壞人」要如何堅守自己心中信仰,正義與黑暗間的搖擺與選擇賦予了角色極大的表現空間,也是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人物,使故事有強烈衝突與矛盾。而以往的大多國產主旋律片中,警察形象必然是剛直不阿充滿正義的,在任何誘惑與威脅面前他們都毫不動搖,國家面前任何個人情感都可以犧牲,一個個都是刀槍不入,無所不能的神。而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上,缺點使他們更加鮮活。例如張涵予飾演的高剛,儘管是體制下服從上級、堅持正義的人民公僕,但他依然會在解救人質中不顧線人暴露的後果貿然行事。彭于晏飾演的方新武更是一個「灰色」人物,長期的臥底行動下,危險複雜的環境也對方新武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審訊犯人時的態度之冷漠,手段之殘暴讓觀眾也對其警察一貫的形象產生了質疑,也對正邪的界定有了產生思考。而面對殺害自己女友的仇人,他在正義驅使下的理智與復仇心理引發的衝動間的糾結與掙扎間,也打破了完美的幻想,對人性的兩面有了重新的認知。最終,他選擇了親手解決他,以死亡結束這場復仇。目睹一切的高剛的反應其實也傳達了導演所要表達的對於是非善惡的態度,而在觀眾的看來,最終的選擇也讓人物顯得更加真實立體,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方新武的悲劇結局也具有導演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常常通過讓人物與障礙同歸於盡的方式來解決恩怨與難題,而他的犧牲使這個人物顯得更加光輝而偉大,符合主旋律題材的要求。從高剛女兒,警犬等的設定我們可以瞥見林式在黑暗中展現溫暖的表現手法,但是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是人物的情感線過於功能化,略顯單薄,這是影片中有所不足的。

呃……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劇情很bug嗎?作為能參加跨國聯合行動的緝毒警察,不應該是具備很高的作戰水平和專業素養的嗎,怎麼連個偵查和反偵察都豆腐渣呢??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記錄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金三角某大毒梟佔山為王,居高臨下,除了因為對方武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還有當地村民悄悄報信,致使公安特警多次行動失敗,最後不得不動用坦克進山配合打擊才完成行動計劃……作為一不高興就給警察局扔炸彈在國際上都很有影響力的大毒梟二號的老巢,竟然,辣麼容易,辣麼悄無聲息的就被一鍋端了,沒有站崗的小弟,沒有報信的小哥,沒有巡視的小隊,一切都是那麼的…手到擒來……一個電影我看了6個小時,你就知道我內心的勉強了。PS:幸好我是萬年潛水豆,不然估計得讓噴到廢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