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時,丁丁租房在經歷佣金上調和大批裁員後,終於被左暉收回,於建洋重回鏈家,技術副總裁張芳去了58。到今年這個時候,喪鐘差不多要為愛屋吉屋而鳴,從去年末開始愛屋吉屋就負面頻出,而據有關人士透露,晨興資本日前已做好了 8000 萬美金的壞帳,如此也表明這家公司是不作指望了。丁丁前後燒了差不多 3 個億,愛屋吉屋也敗了 3 個多億,只是後者單位是美金,租房市場裡網際網路中介的玩兒法,到此可以說是完敗。
中介模式靠不住,那些高喊去中介化的公司也沒見得多好,有些平臺一聲不吭說沒就沒了,也有人調侃說,我把市場上所有租房app都用了一遍,結果通過小區牆上的小廣告租到了房,這臉打得啪啪響。自網際網路發軔以來,消費市場的吃穿住行裡,其中三個領域都跑出了巨頭,唯獨最痛的租房市場仍舊一片重災區,你說可笑不可笑。俗話說不知死焉知生,看一圈租房公司的花式死法,盤點尚且存活的平臺和模式,我們再來推想下,以後租房還能靠哪家。
先說網際網路中介。別的不論,不管是愛屋吉屋還是丁丁租房,打一開始就不是奔著解決租房去的。
愛屋吉屋實質是想從租房切二手房、新房交易,據公開採訪信息,他們在對傳統中介的改進上著實下了功夫,像管理結構的扁平化以及工作流程的信息化,通過指標量化做精細化管理,鋪天蓋地的零佣金廣告也網羅了大批用戶。不過問題是,愛屋吉屋做到後來發現租房既不掙錢,還不能成為切進房產交易的突破口,租房買房的用戶不是那一波人,於是乾脆跨過租房業務,直接開搞二手房交易,到後來進軍線下開門店,網際網路中介模式名存實亡。直接和鏈家硬碰,愛屋吉屋勝算幾何不做多想,反正租房業務是沒多大戲了。
而丁丁租房這邊,一直被認為是鏈家狙擊的愛屋吉屋的布局,相當於從二手房向租房的一個延伸。照理說,鏈家又出大錢又有房源優勢,丁丁租房應該玩兒得更溜才是,但結果我們也看到了,網際網路中介還是線下中介那批人,獲客獲房源的方式換湯不換藥,對於租房市場沒有實質改變,效率提不上去還不掙錢,扶不上牆的丁丁在沒了愛屋吉屋的威脅之後,自然淪為雞肋,被鏈家收回後,租房業務應該又將附庸於房產交易。
去中介化看似「黑中介」時代的一劑良藥,但眼下被證偽命題。2015 年這一類模式異軍突起,愛直租、一間房、火炬租房、107間、以及後來的樂租、租客幫等陸續出現,不過到今天一個二個差不多都沒音兒了。這裡面我所知道的大概還有 107 間還在運行,低調發展也積累一些好的口碑,不過同樣的 107 間的短板在於房源量不夠,甚至有用戶抱怨 107 間是不是專門給女生開發的租房平臺(上面的房子很多被要求只限女生)。
事實上,核心供給短缺也是一早就註定的問題。中介的價值在於傳遞信息和提供服務,當一個行業流程的標準化逐漸建立,通過網際網路將信息不對稱抹平,中介的主要價值就極大降低,如果服務的價值也不高,中介就會被取代。但在目前的租房市場,大部分房源仍是掌握在中介手上,去中介化意味著放棄了市場大半部分的房源量,而在一沒有大量公開透明的房源信息做基礎,二沒有標準化流程的情況下,去中介化不能說沒有價值,更多是在於時機未到。
況且 C 端房源和租房用戶一樣,隨機又分散獲取困難,在低頻市場搞雙邊拉動必然困厄交加,解決不了房源持續性的問題,聽來就是個僵局。一些平臺在去中介化的思路上做了變通,像 Airbnb 一樣上線有職業二房東,雖然去中介化的實質沒了,但小BtoC 相對來說是希望破局的,比如嗨住、巴樂兔這種,至少把房源量問題緩解了。當然啊,去中介化模式要是資金充沛,沒準兒能有一些長足突破,但對比丁丁租房、愛屋吉屋這種高富帥,前者簡直是弱勢群體,據公開資料來看,沒一家跑過A輪。
淘汰洗牌後,租房大平臺碩果僅存一個58同城,但...... 眾所周知, 58 租房板塊的收入來源向商家收埠費,中介交錢就可以在平臺上面發布信息,所以釣魚的信息層出不窮,用戶資料還時常在中介之間互相洩露,因此 58 想做好租房,不得先拿出點誠意,自我淨化一下?這一點 58 是有覺悟的——丁丁關閉之後張芳應邀去了 58 ,隨後我們也看到 58 App 裡的租房頻道裡,開始出現公寓這樣的真實房源。
不過,據接近 58 同城的人士透露,58 現在最掙錢的前三業務實際是房產、招聘和黃頁,其中房產業務佔到了這家上市公司收入的 40%-50%,租房佔到 30%,房產交易佔另外的 70%,因此作為 58 收入支柱的房產板塊,自然不會像 58 到家、瓜子二手車、好租、鬥米等業務一樣被分拆出來,而在 58 原有體系內進行租房改革,掣肘是必然的。
並且 58 的收費模式還是埠費的話,開了公寓頻道必然會折了(黑)中介的利益,商業利益和長遠價值衝突的時候,58的租房能淨化成什麼樣難說,並且張芳去 58 負責租房後,據說姚勁波還給定了這樣三個要求:一是不做線下,二是不切交易,三是收入還不能掉。如此這般,只能說 58 做租房誠意欠奉。此外還有一點耐人尋味——這些公寓裡面並沒有自如的房子,少了這樣一個頭部合作品牌, 58 的公寓房源量必然不全。要說其中緣由,一方面固然有自如想要自己把控流量入口,另外還有傳言,當初左暉曾找姚勁波投資自如,姚勁波大概是覺得這事兒沒搞頭一口回絕了,風水輪流轉,不知道這會兒要拓公寓房源的 58 作何感想。
既然提到公寓,那也來說說這類模式的問題。人民在租房上的消費意願提高,房源標準化品質化是必然趨勢,只是到目前為止,一線城市品牌公寓滲透率約為 5%,二線城市品牌公寓滲透率不到 2%,品牌公寓在全國市場滲透率約為 2%,相比中國 1.6 億租房人口仍是杯水車薪。況且資金成本高、規模不經濟一直是國內公寓的硬傷,發展速度有限不說,一眾品牌劃江而治,「中產新貴」們可能要同時用好幾家公寓網站才能找到自己適合的房子,這種信息差必然又會帶來匹配效率低下。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會發現,租房市場歸根到底無非是要解決房問題——根據租房用戶畫像和需求反推,他們根本訴求是找到合適的房子,而在供給端,平臺的要義無非要給到房源量足夠多、房源足夠真且透明,從而實現信息撮合、資源有效分配的價值——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求得的解是:1)房源量要足夠多,按合租和整租兩個維度來劃分房源和用戶畫像,分清楚哪些人那種房源不需要中介,哪些人哪種房源又需要中介,從而構建不同的業務模式;2)保證房源信息真且透明,個人房源做審查,中介房源則要引入競爭。
具體來說,在租房市場上,合租房源佔比 30%左右,不論是轉租的 C 端還是找品牌公寓的單身中產階級,這部分需求客單價相對低,對中介需求並不強烈,甚至反感他們在橫插一腳賺中介費,而中介這邊呢,單價低的房子連坑帶騙實際也賺不到多少錢,誰還稀罕服務合租人群。因此這部分市場,用去中介化的 C2C 模式、品牌公寓、小BtoC來解決將會是一個最優解。C 端房源太過分散了,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平臺是做全網信息抓取,然後用自己的系統或電話詢問進行一道過濾,比如 107 間、嗨住,同時也和公寓品牌合作、從中小型二房東手上去拓展房源。
而在 70% 的整租房源市場,典型用戶比方說家庭、情侶或朋友之間一起合租,這些人相對來說更有動力找中介幫其節省時間,並也願意為之付費。所以在中高端整租市場,平臺就從所有中介處獲取房源,並且通過類似「比價搜索」的方式,將信息整合到一起,通過讓中介(對比)競爭的方式來去偽存真。這種模式大成者已有先例,典型如去哪兒的機票比較搜索,相信可以在同樣的供給分散、信息不對稱、中介參差不齊的整租市場一試究竟。
拿真實情況舉例,當房東在網上發布出租信息後,會有一堆中介來跟房東打電話,表示想幫房東來代理這套房源,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同一套房可能同時出現在個人、鏈家、我愛我家或中原地產的中介手上,而且不同的來源還會標記不同的價格,有些會專門發布低價來吸引用戶。如果這些房源能夠匯總到一起,通過圖片識別、資料庫交叉比對等方式鑑定出同一套房,直接將月租價格和中介費一一列出,孰優孰劣用戶自有選擇。
目前我所見的在解決房源全面性、真實性和中介規範性的問題的尚有幾家,一是近期上線整租房源的嗨住,以前是 小BtoC 做中低端房源的模式,近來也開始引入中介切入整租市場,在更新版本後我發現,以前一兩千的合租房僅有一個轉接的聯繫方式,而現在跳到整租房源,有些在撥打時會出來多個價格和聯繫方式,很像是前面提到的比較搜索;再來就是說蘑菇公寓轉型的蘑菇租房,房源公寓化肯定是趨勢,從自營公寓到開放 SaaS 平臺,也能解決房源量和真房源的問題,近期拿到螞蟻金服的兩千萬美元投資,又給到了 TP 身份和支付寶接口,可以說在屍橫遍野的租房市場,風頭一時無兩,不過 SaaS 平臺的硬傷在於,系統對接能否讓所有公寓買帳?別的不提單說自如,你就懂的。
除此之外,我再沒看到哪家比較有望破局的創業公司了。我會傾向於認為,未來租房領域必然會出現一個大而全的平臺,就像今天的美團、淘寶和滴滴,模式上只有合租整租聯動,房源量足夠多,才能夠將如此低頻的雙邊市場盤活,資源得以有效匹配,效率提升,以真正解決租房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