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襲臺百貨業休館 全臺百貨一天營業額至少差10億元

2021-01-07 贏商網

中臺鯰魚27日挾強風豪雨侵,臺北市信義區多家百貨業者皆宣布暫停營業;逛街遊客也明顯減少,街上冷冷清清。(郭吉銓攝)

  鯰魚襲臺,正值周年慶的百貨業考量員工安全,全臺昨(27)日幾乎都放颱風假,一天下來全臺百貨營業額至少短少10億元;今年以來三大颱風中,新光三越更是第二度全臺休市一天,收入短少逾2億。唯新光三越強調,員工與消費者安全為重,緊接著周年慶一、二波會考量適時加碼促銷以彌補短少的業績。

  新光三越二度暫停營業

  上半年全臺百貨營業額在華泰、三井等Outlet與大魯閣、微風信義等購物中心新開店挹注下仍成長5.8%、達1,562億元,下半年雖有周年慶旺季來,且經濟部預估百貨全年營業額有望上看3,300億元,但颱風一波波來襲衝擊業績,已有業者私下預測「下半年比上半年還差」。

  新光三越周年慶周四開鑼,包括臺北南西店等北中南六店齊發,此次遇上鯰魚颱風又是風又是雨,稍有阻攔預購人潮。

  信義商圈新光A11館地下二樓改裝完成,原預計昨晚先行試賣,遇上風雨停業一天,改為今日起重新開幕,打破百貨小吃街既定框架,重新打造新質感美食空間,以新食髦概念分為四大區域,美食PLAZA、私嘗分享趣、XINYI小酒館及原翠綠食堂全新亮相。

  下半年營收可能受衝擊

  遠百原預計昨日宣昨布全臺周年慶時程與促銷方案,遇颱風不僅全臺暫停營業一天,臺中大遠百周年慶進入第二周,在強風大雨下痛失一日業績,遠百強調,消費力不會因此消失,會順延,臺中店總體業績上看25.6億元、年增6%不會影響。

  遠百今年50周年慶臺中大遠百率先起跑,首4日衝出逾10%高成長,讓即將在10月6日接棒的板橋中山店信心十足;首度在10月上旬加入周年慶戰局的板橋中山店,期望能夠延續臺中大遠百氣勢,第二波則自10月27日由板橋大遠百領軍拚業績,估全臺10店全檔業績目標117.9億、成長3.8%。

本文轉載來自:中國時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兩大商場正面交鋒 臺百貨史最火熱大戰一觸即發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遠東百貨13年後最近重返大臺中百貨市場,砸下百億打造「臺灣單店營業面積最大」的臺中大遠百,將與「臺灣單店營業額最高」的臺中新光三越百貨正面交鋒,臺灣百貨史最火熱的大戰一觸即發,並可一起做大、搶食「含金量」最高的臺商太太商機。
  • 問題果醬銷往全臺 臺灣烘焙業幾乎全中毒
    昱伸一家所製造的草莓醬、鳳梨醬等6種果醬製品,就提供超過百家的中下遊麵包店、食品店,保守估計,全臺灣超過150家店家產品有毒,可說全臺灣的烘焙業幾乎全面淪陷。追查昱伸卡士達醬 讓臺冰淇淋中毒  在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日前主動供稱含塑化劑的果醬流入下遊後,彰化檢方也查出問題香料幾乎已毒竄全臺。  最新調查發現,「毒源」之一的昱伸香料公司曾將摻有塑化劑的香料銷往臺北市、臺中市供烘焙業者製作麵包。
  • 「鯰魚」襲臺蔡英文玩快閃 念稿兩分鐘就開溜
    (圖片取自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9月27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鯰魚」颱風暴風圈清晨已到臺灣,27日上午9時蔡英文、「行政院長」林全視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聽完各「部會」報告後,蔡僅低頭照稿念約兩分鐘就快閃,留下現場一片錯愕的媒體。
  • 臺海軍艦隊染疫高雄成重災區 百貨停業消毒損失慘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海軍艦隊爆發染疫,南臺灣疫情也隨之升溫,高雄市左營區的漢神巨蛋百貨公司宣布停業兩天,損失估計達新臺幣6千萬元,而周遭店家也人人自危,僅隔一條街的冷飲專賣店上午沒有生意,也只好默默全店大消毒。
  • 臺灣奧萊、百貨開戰 增加餐飲業態比例競開美食名店
    現在不僅百貨搶引進美食名店,陸續開幕的OUTLET也來分杯羹,桃園業者引進初登場的日本拉麵店,排隊最久要2小時,本月底開幕的林口賣場,更一次祭出10家排隊美食店吸引人潮;百貨也不甘示弱,今年改裝重點全放在美食。
  • 引進H&M等快時尚品牌後 臺中大遠百前10月業績破百億
    臺中百貨周年慶檔期已陸續下檔。受到景氣低迷影響,明顯衝擊到百貨零售市場的買氣,臺中百貨雙雄-新光三越、大遠百,雖然周年慶業績維持正成長,但僅是微幅成長約1至3%,與雙雄分別砸下高額促銷預算相較,業績表現均不如預期理想,讓業者憂心忡忡。
  • GAP、H&M等快時尚進駐 臺中大遠百前10月業績破百億
    臺中百貨周年慶檔期已陸續下檔。受到景氣低迷影響,明顯衝擊到百貨零售市場的買氣,臺中百貨雙雄-新光三越、大遠百,雖然周年慶業績維持正成長,但僅是微幅成長約1至3%,與雙雄分別砸下高額促銷預算相較,業績表現均不如預期理想,讓業者憂心忡忡。
  • 臺灣餐飲巨頭髮力臺中 新品牌首店齊攻百貨商場
    瓦城泰統集團董事長徐承義表示,「瓦城」泰國料理目前在兩岸已有60家連鎖分店,而「店王」就在新光三越臺中店,年營收衝破1億元。正因為瓦城集團看好新光三越臺中店的消費力,於是引進全球首家「時時香RICEBAR」試水溫;新店自2月營業以來,每逢假日翻桌率平均近5次,最高紀錄超過140組候位顧客。
  • 21 PLUS快速休閒餐廳首店臺北統一時代百貨開業
    統一超商轉投資的21 PLUS快速休閒餐廳,首店於8日起正式進駐臺北信義區統一時代百貨。統一超百分百轉投資的烤雞連鎖店21世紀風味館全面升級,斥資上千萬元開出首間21 PLUS烤雞門市,試賣期間表現超乎內部預期,業績較一般門市高出1倍多;預計21世紀風味館全年營收可望成長逾1成,挑戰8億元以上,獲利力拼虧轉盈。
  • 全臺景點開放時間完整版(包含2019春節開放資訊)
    但是春節期間部分景點都會休息,我們特別整理了全臺主要景點開放時間,包括2019年春節期間會休息的景點都有標註。請大家多留意。) 起恢復正常開放 國父紀念館景點資訊地 址: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5號電 話:02-2758-8008開放時間:每日09:00-18:00春節期間: 除夕、初一休館,機電保養為休館日
  • 來臺觀光人次今年衝900萬人 全臺飯店業展開"大廝殺"
    華夏經緯網2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去年來臺旅客800萬人次達陣,「行政院長」江宜樺將今年目標一舉加碼到900萬人次,積極朝千萬人次邁進,喜迎大幅成長的觀光客,各大飯店業者已展開拓點廝殺戰,包括晶華、「國賓」、六福外和老字號天成大飯店接連開出副品牌「蜂巢旅店」,就連誠品生也推出精品旅館分杯羹。眾業者不惜砸重金開新飯店,就是要搶攻持續增長的陸港澳新馬自由行市場。
  • 全臺最大宜家旗艦店——宜家臺灣桃園店開業
    本次調查涉及產品為公司自主研發設計及生產的電動升降臺產品,主要涉及兩款型號。樂歌股份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此次調查不會對公司經營造成實質性影響。目前公司已成立專項工作組積極應訴。據了解,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3法》第337節對向美出口過程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調查,並採取制裁措施的做法。而近年來我國企業頻繁遭遇美國「337調查」。
  • 臺中百貨狂刮主題餐飲風 香誘夜貓一族(圖)
    臺中新光三越本月一口氣引進2家主題餐廳,營業時間至晚間12點,搶攻夜貓族市場;近年來臺中各百貨公司每逢改裝,都會拉高餐飲比例,積極引進主題餐廳外,美食街的品牌也很多元,要吸引顧客在館內留久一點。主打美式料理、鮮釀啤酒的GB鮮釀餐廳目前在臺灣有4家分店,新光店是臺中的第二家,廚房受限於百貨空間,菜單不定期調整,但招牌餐點如漢堡、牛排、肋排、進口菠菜色拉等都有販賣,店家營造舒適、休閒氣氛,提供一個讓上班族下班後放鬆聚會的場所。
  • 臺灣星級旅館衝新高 全臺473家(圖)
    臺灣F商旅花蓮館。(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11月26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交通部觀光局」今天舉行星級旅館標章頒發典禮,新增37家,全臺共計有473家取得星級評鑑,客房數達4萬8224個。 「觀光局」指出,星級旅館愈來愈多,顯示臺灣旅館業者不斷追求卓越的理念,動員從業人員挑戰評鑑,成功提升星級,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日益重視服務質量,這是消費者的福音。 「觀光局」說,這次新增的星級旅館以南部最多,達13家。花東地區則有源雄碧海藍天飯店、F商旅花蓮館、開達峇裡商旅酒店等。
  • 臺觀光業代表:只有「餓」字可形容目前慘況
    臺觀光業代表:只有「餓」字可形容目前慘況  中國臺灣網2月2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陸客赴臺急凍,在由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觀光旅遊交流論壇」中,臺灣觀光業者大吐苦水。
  • 羅智強:蔡英文讓臺"外交休命"
    (東森新聞雲)海外網6月25日電 臺行政部門負責人林全24日接受日媒專訪時指出,中國大陸頻頻「打壓」臺當局生存空間,但若臺灣不願屈服,大陸便會理解這招無效,進而停止「外交挖牆腳」;對此,馬英九辦公室前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蔡英文也曾說過上述言論,「結果呢?」更批評這種作為反讓臺當局「外交休命」。
  • 火鍋業英雄隱憂:翻臺率下滑 紅利觸頂
    來源:時代周報作者:張夢琳[摘要] 中國飯店協會對火鍋產業收入進行預測,得出2019年火鍋業仍以每年千億元速度增至9600億元,但2020年,增速將從千億驟降至400億元。時代周報記者 張夢琳 發自廣州8月20日,「火鍋界龍頭」海底撈(06862.HK)發布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
  • 德業股份主營收現比低於50%數據打架 依賴美的分紅猛
    德業股份擬募集資金10.21億元,其中,1.86億元用於年產150萬套熱交換器系列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3.71億元用於年產55萬臺環境電器系列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1.86億元用於年產74.9萬套電路控制系列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7711.63萬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