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靈隱寺招人的事情引發了網友們的熱切關注。
原本招人本不是一件什麼太大的事情,只是因為在靈隱寺發布的招聘信息中有一條關於學歷的要求引發了熱議:
具有全日制大學中文系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包含應屆畢業生)。
該要求一經發布,立即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紛紛表示:「事實證明,不好好學習,連去寺廟吃齋的資格都沒有。」
而之所以此次靈隱寺招人的事情能夠引發網友們的關注,是因為此前在2016年該寺廟招募新媒體小編時,曾吸引了近一千多名應聘者。
因而此次靈隱寺又招人,自然會再度引發網友們對於該寺廟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在眾多應聘者中獲得靈隱寺新媒體小編職位的90後小夥,入職報導後詢問法師關於寺廟新媒體帳號的閱讀量和粉絲量是否有具體的要求時,法師對此的回答讓人深思。
法師當時對此的回答是:「不必強求,一切隨緣。」
這句話看似非常「佛系」,但卻道出了值得我們去琢磨的人生智慧,甚至可以說這是新媒體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心態。
越是強求,越容易迷失自我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要獲得更多,所以我們會為了這些內心的欲望而不斷給自己增加壓力。
但事實上,當我們越是強求的時候,就越容易迷失自我。
一方面是我們過於強求時,會讓自己的眼界局限於內心渴求獲得的結果上,從而錯失了很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另一方面則是當我們強求於某個結果的時候,往往我們會因此而讓自己心胸變得狹隘、情緒變得敏感,甚至很多自己原本還算不錯的品行也會因此而丟失。
因此,我們不要過於強求於一些自己能力暫時還不及,或者跟現實還很遙遠的東西。
當你做好了各方面的充分準備時,你該得到的東西,自然會水到渠成。
隨緣是更苛刻的「要求」
尤其是在寺廟這樣充滿了智慧的環境裡,越是沒有「實質性要求」,其實要求就越「苛刻」。
如果我們在一些普通的企業上班,老闆或者上級領導對你的工作結果並不是很在意,那麼很多員工其實都會「偷著樂」。
甚至如果老闆跟你說一句「不必強求,一切隨緣」時,你可能心裡會想:那就隨緣吧。
然而當這句話基於寺廟這樣的工作環境中,由一位法師說出來時,你心裡可能就要犯嘀咕:「要是我幹不好,會不會被掃地出門?畢竟人家隨隨便便招個人都引來一千多人慕名而來。」
試問有哪個企業招個新媒體小編能有如此龐大的求職者慕名前來應聘?
而且從人的本性角度來說,我們更情願你跟我提出具體的要求或者指標,而不是用「隨緣」來讓人細細琢磨。
新媒體和做人一樣,本質上都是要「隨緣」
我見過很多新媒體「高手」教一些小白如何通過一些所謂的「手段」來獲得粉絲、增加閱讀量。
但很少有人會告訴這些初學者,高質量的內容輸出才是你獲得粉絲關注,獲得高閱讀量的關鍵所在。
「手段」只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技巧,「內容」才是你長線發展的根基。
所以做新媒體也好,做好也好,打牢自己的基礎,練好自己的基本功才是你獲得更好成績、更大成就的根本。
當你將自己的內容打磨得足夠好,或者說把你自身的內涵、素養、能力等鞏固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後,那麼結果就是「隨緣」了。
所以,隨緣並非是在讓你不求上進,而是在告訴大家不能急功近利。
結語感悟
人生的路上,每一個階段的成長、成就,其實就像那個90後小夥詢問法師的「閱讀量」、「粉絲量」一樣。
當我們人生路上獲得某一次「高閱讀量」時,那其實並不能證明我們就很成功,因為那可能只是我們運氣很好,碰巧收穫了一次偶然的成功而已。
但大多數人都很容易把這種「偶然的成功」,錯誤地歸功於他自己的能力,以至於開始讓自己迷失在自我陶醉之中。
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極其常見,所以我們更多時候還是要多深思靈隱寺法師的那句話:「不必強求,一切隨緣。」
不強求,是因為我們更應該注重前行路上的過程,而不是總是把眼睛盯在結果上;
要隨緣,則是在勸誡我們應當做好自己當下的事情,只有當你把當下落到實處了,那麼未來的成果就「隨緣」而來了。
強求就是執著,當我們執著什麼時,往往就會被什麼所蒙蔽。
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凡事看淡一些,把握住自己的內心,讓心境清淨,潔白,安靜。
要知道:放下不等於放棄,執著不等于堅持。
比如你就一個高中文憑,即便你再怎麼渴望去靈隱寺上班,也強求不來不是?
—END—
本期話題:靈隱寺招人要求全日制中文專業本科學歷,有想去應聘的小夥伴嗎?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