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12月底,南京全市每天收運廚餘垃圾超過880噸。而11月1日以前,南京收運的廚餘垃圾每天不足百噸。這大有「味道」的增長,是南京市民垃圾分類實實在在的成果。
在垃圾源頭的市民,聽不到廚餘垃圾處理終端——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工人的評價:送來的廚餘垃圾分揀質量越來越好,目前已經完全取消了人工分揀,僅靠機器分揀便可滿足要求。南京市民素質太高了!了不起!」
不過,對於1650噸/日的南京全市廚餘垃圾處理能力來說,廚餘垃圾遠還沒達到「應分盡分」。
一種文明新風尚的形成,不是一聲令下就能戛然切換的。
萬名分類指導員,垃圾分類的把關領路人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李名英就趕到新街口香居美苑小區,她在這裡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上班時間是上午7點到9點、下午6點到9點,但李名英總是提前一兩個小時到崗。
「習慣養成階段,要多花點時間。」李名英說,香居美苑小區居民還保留著早睡早起的習慣,丟垃圾也早,因此指導員要提前就位。「垃圾分類是好事,不覺得辛苦。而且物業給我們準備了手套、夾子、剪刀,分類起來方便多了。」李名英認為,指導員是垃圾分類的「把關人」。每一袋垃圾,她都破袋認真檢查,不讓任何一件垃圾混裝,把好前端居民分類關卡。「過期的鹹鴨蛋屬於廚餘垃圾,包裝袋屬於其他垃圾,要先拆開再丟棄。」李名英一邊囑咐,一邊快速進行二次分類。
南京市為垃圾分類投入指導員10800人,要求每一個收集點規定的投放時間都要有一名指導員。南京生活垃圾分類立法工作參與者、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地方立法與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湯善鵬說,設置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的重要措施。實行定時定點集中投放,目的是能夠開展現場指導和監督。推進垃圾分類,需要重點抓好分類指導員的培訓,讓他們真正能夠指導分類,也要通過考核、抽查等方式,落實分類指導員的責任義務,避免崗位形同虛設。
因為經常要把垃圾袋從垃圾桶裡取出來,秦淮區夫子廟街道武定門北巷小區的分類指導員柴振陵,覺得統一發的夾子不給力,專門設計了一個小耙子,請電焊工加工。耙子很好用,夫子廟街道給每個垃圾收集點都做了一個。
張世銀是仙林新村南區的分類指導員。居民扔垃圾沒帶卡的,她幫著刷卡,還要提醒大家把廚餘垃圾「破袋」。「不破袋不收。有居民不願意,我就說『我來幫你』,三遍一講,居民就不好意思了,這兩個月明顯上規矩了。」
市民鄒曉奇說,11月初他在家裡認真分好垃圾,準備分類扔進垃圾桶,誰知分類指導員揮揮手叫「放地上」。他很疑惑,後來才知道分類指導員會打開檢查、再分類投放,覺得他們很不容易。
夫子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威深有體會:「推動垃圾分類,目前最重要的角色是分類指導員。好的分類指導員在崗在位、熱心負責、善於溝通,所負責的點位分類質量就高。高到哪一步?分類指導員可以站著不動。」
從居民區到公共空間,參差不齊
2個月的強制分類,在很多市民那裡,習慣已然悄悄形成。
家住鼓樓區的市民林女士,對家中垃圾桶進行了調整。一隻防漏小垃圾桶裝廚餘垃圾,家中三人,僅早晚在家吃飯,廚餘垃圾並不太多,有時候兩天才倒一次;一隻小垃圾桶裝「有害垃圾」,廢棄電池等均搜集在此。不同房間多隻垃圾桶均為「其他垃圾」。而林女士上班的河西CBD某高檔寫字樓,依舊每層一個大垃圾桶,一樓廚餘垃圾桶內混裝無人過問,她很不適應。此時,林女士發現自己已經悄然形成「垃圾不分不舒服」的行為習慣了。
記者隨機探訪居民小區、商業設施、公共空間,垃圾分類情況差距較大。
建鄴區興宏園小區1號垃圾收集點,是一個分類屋,地面、牆壁、收集設施外壁都很乾淨。興宏園小區廚餘垃圾收集量逐步遞增,10月份日均產量100公斤,11月200公斤,12月已達250公斤。在強制分類之前,南京易聯瑞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在棲霞區仙林街道15個小區開展廚餘垃圾定點回收,日均回收量0.9噸。11月1日之後,該公司負責仙林36個小區廚餘垃圾回收,日均回收量增至4噸左右,量劇增。
在秦淮區洪武路街道砂珠巷小區,高層住宅內貼著物業公司和業委會12月10日的聯合告示,表示12月18日起撤掉各樓層的垃圾桶。12月25日,樓內垃圾桶仍在使用,各類垃圾混雜。06幢住宅樓大門邊的4個分類垃圾桶中,廚餘垃圾桶內裝有不少其他垃圾。當天9點半,廚餘垃圾清運車來了,收運人員將一些垃圾袋從廚餘垃圾桶內取出,扔到旁邊的其他垃圾桶內。記者1月6日看到,告示上的時間改了,撤桶時間推遲到1月8日。
「剛強制分類時,我們小區建了臨時收集點,扔垃圾時,分類指導員會簡單指導一下,一段時間後,發現混投也沒人管,小區的『垃圾分類』形同虛設,也沒聽說要建『垃圾房』。」雨花臺區七彩星城小區居民孟先生說。
1月3日,記者在秦淮區水遊城近中華路建康路一側的入口附近看到,一個「三分類」垃圾桶旁邊,貼有「商場集中投放指南」,標明投放四類垃圾的地點。商場各樓層的電梯間、柱子旁、衛生間附近等處,都有除廚餘垃圾外的「三分類」垃圾桶。商場在一層部分入口處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水遊城內一家湯包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會將後廚以及堂食廚餘垃圾集中,就近投放到廚餘垃圾集中投放點。
在秦淮區三山街地鐵站附近,早餐車攤主將其他垃圾也丟進廚餘垃圾桶內。街邊小餐館餐桌下幾乎都放著小垃圾桶,記者問店員垃圾要不要分類扔,對方答「沒關係」。
宣傳,聯動,法治,自治,一個都不能少
分類進度參差不齊,有市民發出質疑:強制分類是否尚未準備好?
「南京等地實行的分類方法,應該是人們可以接受的。」環境政策專家、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李嘉表示,對於大部分南京市民來說,垃圾分類還比較陌生,也確實會給生活帶來一點麻煩,但犧牲自己的時間,建立起公眾參與的機制,這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湯善鵬強調,當政府盡到宣傳動員、設施建設、監督執法的義務,特別是花大力氣建設從前端收集、中端轉運到後端處置的「全鏈條」分類設施後,居民義務應該跟上。「立法的強制性也要體現。例如,拒不分揀的,收集、運輸、處置單位可以拒收,要讓公眾知道垃圾分類不是鬧著玩的。」
鼓樓區廣州路211號小區試點的「放心桶」,在推動居民養成分類習慣上做了有效嘗試。那裡不具備建垃圾收集設施的條件,街道放置分類垃圾桶,由分類指導員進行半個月的指導後,再將垃圾桶交給居民自管自治。街道不定期抽查分類質量,如發現分類質量不高,一次提醒、兩次警告、三次撤桶,請居民將垃圾投到較遠處的分類收集點去。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除了明確城市管理部門是垃圾分類工作主管部門外,對教育、城建、房產和住房保障、商務、規劃和自然資源等部門都做了相關規定,要求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垃圾管理相關工作。
12月25日,江寧區垃圾分類「進校園」暨《垃圾分類知識讀本》「進課堂」活動在上坊新城小學舉行。「為助力垃圾分類在江寧全面落地,我們大力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小區,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廣場,進商場景區』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希望通過對定向人群生動、直觀、形象的宣傳發動,讓大家積極參與分類。」江寧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湯善鵬介紹,《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2020年4月修訂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為上位法依據,總體看,在全國都是較先進的。「我們對法規執行應保持多一些耐心,特別是垃圾分類涉及每個人習慣的轉變,分類到位需要一個過程,它不像養犬等其他城市管理內容相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