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太空,看看太空人到底吃的如何?網友:肯定不一般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一句話隨著我們《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播出,讓不少的人都開始了解這一句話,一直來我們的都說衣食住行,這四項基本的滿足人類生存的行為,一直都是成為我們在當今的所奮鬥的方向標,
同樣吃什麼是一種習慣,但是怎麼吃,確實是一種文化了,這句話用在地球上,我相信沒人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用在太空上,那就要另說了,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一下舌尖上的太空,看看太空人到底吃的如何?不少網友就表示:肯定不一般
實際上航天員的夥食也是經過了三個階段,在早期的航天飛行中,因為周期短,航天中心所研發的食物基本上都只滿足於航天員基本的營養需求,這些食物種類基本上是三種,一種是糊狀食物,比如肉醬,和果醬都是儲藏密封器皿當中,
需要是吃得時候,只要把蓋子打開,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來,其次還好複合型食物,這是一種將地面的食物進行脫水,只要加入適當的熱水,就可以將其還原食用。最後一種是壓縮食物,只能夠分成一小塊食用。
這三種類型的食物在早期雖然只能滿足基本營養,但是進入七十年代後,航天員的食物開始得到了質和量的改善,不再只有這三種類型的食物,通過對食物包裝進行改變,很多國外的太空人也開始能夠吃到蛋糕,小點心等副食品,同樣在長時間的飛行中,還增加了罐頭食品,只需要用叉子輕輕的插住送入口中即可。味道方面還是能夠比上一代的更美味。
進入到八十年代,基本上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不僅能夠吃到簡易加工的食品,還有的航天飛行器的內部配備的了太空廚房,在這個廚房內有儲藏箱,調味箱,加熱器餐具箱,還有回收箱等,不僅能夠保證航天員吃飽吃好,還能夠讓航天員享受到每天不重樣的食品需求。
早在十年前,來自日本和韓國的航天員,在空間站內就可以吃到泡麵和泡菜,現如今的航天食品基本上和地面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更追求與營養和包裝,讓航天員在食物的使用方便更為方便,畢竟處於失重的環境,人體的生理條件不如地面,所以在食物方面強調營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