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還用碉堡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阿富汗,美軍為了保衛交通線和控制塔利班的交通線,在阿富汗各省布設了不少關卡和哨所,其主要任務是偵察、警戒和防禦。其實,碉堡就是掩體性攻擊網點!
碉堡並不是哨所。哨所規模不一,有些哨所的規模大到與要塞無異,裡面有迫擊炮陣地、夥房和保存著油料、糧食和彈藥,能容納運輸車隊過夜,當過往車輛遭受塔利班打擊時,哨所還能派出援兵。
哨所的作用之一是觀察敵情。哨所周圍一般都呈放射狀分布幾個觀察點,它們大多處於山頂或高地上,這樣不僅為哨所築起一道安全線,還擴大了觀察範圍。可以清楚地監視小路上的行人、大路上的車輛、村莊裡的活動
當下,美軍的碉堡內牆都是由圓木、厚木板、填滿了沙石的木箱或者油桶、沙袋之類的材料建成的,其內部還會輔以一定的支撐結構,防止中彈後垮塌。比起日本的碉堡,美軍的顯得很愚蠢。按照直立或者其它方式堆放在少土的麻布袋堆成的護牆.這些麻袋用來防禦工事內層,加強防護能力。
美軍以為,兩層沙袋就足以抵擋輕武器的射擊和迫擊炮彈的破片。由石頭搭建的掩體上上面堆放一層沙袋,以避免中彈後碎石飛濺,傷及陣地內的士兵。這樣做,實際上效果並不好。木箱前後相接地排列在預先挖好的壕溝中,然後用沙土把壕溝填滿,就形成了一條簡易而隱蔽的隧道,將各個陣地連接起來,這是一個好辦法。
當碉堡頂部建造完成後把水泥從上往下澆注到整個建築上,當水泥沿著碉堡外壁流到地面上並凝固之後石質碉堡就擁有了一個水泥外殼。
通常,哨所生活艱苦,它們遠離大部隊,不僅處於敵人打擊範圍內,三天兩頭都會遭遊擊隊的襲擊,還經常缺水缺糧,白天被炙熱的太陽煎烤,晚上又凍得直發抖。假如遭到敵軍襲擾,死亡是必然的。夜深人靜四面八方傳來遊擊隊的吼聲,這可能是心理戰術,也可能是突襲,誰也說不定,老兵們一樣不敢安然入睡,
二戰時期,德軍一位少將就是在碉堡內被盟軍炸死的。如果突然開始襲擊,往往正在洗澡或者上廁所的美軍連褲子來不及穿就鑽進工事,操起輕重機槍向哨所外的荒地掃射,打不得中是其次,不讓塔利班靠近就行,美軍一年消耗幾十億發子彈,基本都是打在土裡的,
領袖是偉大的。在阿富汗美國軍官必讀《論持久戰》和《地道戰》,這仗打得仿佛又回到抗日戰爭時代八路軍打碉堡的年代。現代碉堡不能少!
聲明: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報刊、新聞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