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關羽是一位忠義仁勇,手持青龍偃月刀的武將形象。在三國中,關羽與劉備三結義出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東奔西跑。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
劉備在徐州兵敗,在曹營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為曹操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知道劉備蹤跡以後,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殺蔡陽兄弟,三兄弟便在古城聚義。赤壁之戰後,不忍心殺害曹操,將曹操放走。
劉備稱帝以後,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領兵攻取襄陽的時候,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打樊城時,被毒箭暗算,刮骨療傷。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偷取荊州,偃城被徐晃奪走,關羽腹背受敵,最後敗走麥城。
關羽去世以後,逐漸被神話,民間尊其為「關公」,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下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老百姓都要按照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關羽的地位達到了和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兩千多年來,有「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的說法,人們為了敬仰緬懷關羽,關羽的廟宇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多座,然而唯獨徐州呂城沒有修建關帝廟。
呂城鎮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江蘇省丹陽市東部,是丹陽四大古鎮之一。根據清朝的史料記載,呂城是沒有關帝廟,在呂城有兩座廟,一座郭子儀廟,另一座顏良廟。呂城為何不建關帝廟呢?
清朝詩人袁枚在《子不語》中記載:「在呂城的五十裡內都無一間關廟,相傳該城為呂蒙所建,至今呂蒙為該地的土地。一旦有人建起關廟,每夜就必有兵戈角鬥的聲音,所以居民都互相勸誡,勿建關帝廟。曾有一卜者行至該城,借宿在土神廟中,夜間忽然雷電交加,屋瓦皆飛直至午夜。居民都不知何解,後來,各人都見到卜者所蓋的,原來是一面畫有關帝的布旗,所以土地驅逐卜者,不許在呂侯廟中借宿。」
這是袁枚在《子不語》裡面的記載,不建關帝廟的主要原因,還得從建安五年說起。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曹操在官渡開戰,沮授勸袁紹:「顏良性子急不能單獨任用,」但是袁紹以顏良進攻單獨守護白馬的劉延。
面對這個形式,曹操的謀士荀攸建議,假裝在延津渡河,做出襲擊袁軍的姿態,在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聽從荀攸的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便引兵向白馬疾進,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
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兩軍交戰的過程中,關羽望見了顏良乘的戎車。在張遼軍隊的掩護下,關羽衝到顏良身邊,在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又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袁軍諸將都不能抵擋關羽,袁軍大敗潰散,白馬之圍逐遂解。
徐州呂城當地都是顏良的後代,關羽殺死了他們的祖先顏良。所以在離祭拜顏良的廟宇十五裡之內,不準設置祭祀關羽的寺廟的這種禁忌。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當地的縣令不遵守,下令在顏良廟的廟會上。
非得讓演員演一場三國演義的戲劇不行,自己親自觀看,結果當天戲劇剛上演不久,突然颳起一陣狂風,致使臺上的演員因狂風而引起以外死亡,之後離顏良廟宇十五裡的地方,發生了因瘟疫的傳染使當地人和家畜去世的現象。從此以後,呂城成了全國獨一份,沒有修建關帝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