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養狗,多是為了看家護院,狗體格較大,讓人不寒而慄。如果去別人家串門,必須等主人親自把門打開接你進去,貿然進入是件危險的事。主人開門後,往往會說,沒事沒事,狗拴著呢。
為啥狗拴著就沒事呢,答案明擺著。為深入淺出介紹雙重預防機制中涉及到的一種安全風險評估方法,下面以「狗咬人」為模型,進行一個簡要分析(過程比較枯燥,研究本來就是件枯燥的事)。
風險評估方法有多種,針對「狗咬人」這個模型,採用風險程度分析法(MES)進行評估比較合適。
這個模型所對應的風險,是被狗咬的可能性和咬傷程度兩者的組合。其中被咬的可能性用L表示、被咬的嚴重程度用S表示,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給L和S一個比較恰當的數值,風險的大小為LS的乘積,用R表示。即R=L×S。
被狗咬的可能性L。主要取決於對狗的控制措施狀態(用M表示)和串門頻繁程度(用E表示)。
控制措施狀態M。無控制措施時(不栓繩子)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一般性控制措施時(栓繩子)發生的可能性較小,採取比較好的預防措施時(圈在籠子裡)發生的可能性最小。
串門頻繁程度E。串門越頻繁被狗咬的可能性越大。例如每天去串一次門,就比每周串一次門,被咬的可能性大(如果天天串門,和狗熟悉的成了一家人了,這種情況不在討論之列)。
被咬的嚴重程度S。用「咬傷」表示比較合適,又不是藏獒,不至於把人「咬死」。
根據可能性和後果確定風險程度R=M×E×S。將狗的控制措施狀態M、串門的頻繁程度E、一旦被咬造成的後果S,分別分為若干等級,並賦予一定的相應分值。
風險程度R為三者的乘積。根據乘積,將R分為若干等級,對應風險的四個等級(如重大,較大,一般、低)。
在公式R=MES中,如果E(串門頻繁程度)、S(被狗咬嚴重程度)不變,那麼R(風險程度)的大小就取決於M(控制措施狀態)了。
所以說,雙重預防機制中,有這麼一個觀點:根據人防、物防、技防等管控水平不同,同一風險項目,在不同系統、單位可按照不同的風險等級進行管理。(樊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