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南非(6)
● 徐治平 文/圖
非洲有一種聰明勤勞的鳥,因其卓越的編、織、縫的才能,榮獲幾頂桂冠,如編織鳥、縫紉鳥、織巢鳥、織布鳥、紡織娘等。
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寫過一篇散文《縫紉鳥》。寫他訪問坦尚尼亞時,無意間發現大樹上有一種鳥,叫縫紉鳥。這種鳥有一種特殊的縫紉技能,能用一根根韌性很強的嫩草,編織成一個個精美的巢,它「簡直就是一個精緻的藝術品」,「特別像我們小時用秫秸皮編織的蟈蟈籠子」。豈料一場風雨襲來,它們編織的巢被打落地上,之後它們又開始編織新巢,或者修補被風雨損壞的巢窩,它們總是那樣忙碌、勤勞而歡樂。
自此縫紉鳥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我心裡,企盼日後能親眼目睹其尊容。
這回到南非,我也是意外地遇見了這種鳥,當地人稱之編織鳥。
那是在比林斯堡國家動物保護區。車子停在路邊灌木叢裡,本想搜尋象、獅、豹、犀牛、野牛等大型野生動物,然而這「非洲五霸」沒見著,卻遠遠望見草坡下一處湖面中央歪斜著幾棵枯樹,枝丫上垂掛著十來個灰白色鳥巢,密密麻麻的,有如一片白花在風中懸搖。幾隻體形像麻雀,黑頭、棕背、白腹的鳥兒飛落枯樹上,有的銜來草葉細藤編織新巢,有的站在巢邊欣賞自己的傑作,有的從巢的下方鑽入巢內棲息。一派恬靜祥和的景象。導遊說那些鳥兒就是編織鳥。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可愛的鳥和精美的巢。
編織鳥屬雀形目,文鳥科,分布於非洲及南亞島嶼。體型較小,喙厚,能剝食有硬殼的種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紅喙編織鳥、金背編織鳥、黑翼編織鳥、黃胸編織鳥、紋胸編織鳥、紅頭編織鳥等。南非的編織鳥主要有開普編織鳥(黃臉編織鳥)、黑臉編織鳥兩種。這裡不是開普敦沿海地區,而是內陸曠野,眼前這些鳥兒頭、臉都是黑色的,我想應該是黑臉編織鳥。
編織鳥擅長用植物纖維編織鳥巢。用喙和腳穿引、編織、打結,先編一個草圈懸掛在樹枝上,繼而在草圈四周編織巢室,最後自上而下把巢室封好,底部留個瓶頸狀通道與小口逕入口。新巢編成後,即銜些石子放進去,以增加重量,防止被大風吹翻。其巢既可防曬防雨,又可防風防蛇,設計如此高明,施工如此巧妙,難怪編織鳥有「建築大師」之美譽。
從比林斯堡動物保護區返回,來到途中一處服務站。司機去加油,驢友進超市,我則到附近看風景。不經意間發現一棵紫楹樹上吊掛著幾個鳥巢。溜到樹下,仰頭觀望,由於距離近,看了個真真切切。這些鳥巢與我在比林斯堡動物保護區看到的一樣,各巢的形狀與大小略有差異,有的如倒掛的鳳梨,有的似半熟的木瓜,有的像風乾的葫蘆。全是用細長柔韌的草梗草葉編織,縱橫交錯,經緯分明,仿佛是用統一規格的篾片編成,結實而精美,就像民間藝人創作的草編竹編工藝品。
我確認這是編織鳥的巢。於是守候樹下,反覆選擇角度,一邊拍攝,一邊恭候巢主飛來。傍晚時分,天色較暗,拍了幾張,光線都不大好。忽而射來一束陽光,將鳥巢照亮,鳥巢向光處仿佛鍍上一層金箔,美得炫目。一隻雀兒悄然飛來,棲落鳥巢旁邊。我想這就是歸巢的編織鳥了。頭黑背褐胸白,比麻雀稍大,個頭像我國常見的紅耳鵯。其時按下快門,有幸拍得了一張倦鳥歸巢的靚照。
此時,幾個膚色棕黑、粗髮捲曲的當地女孩走了過來。見我在拍攝照片,便指著樹上的鳥巢,比比劃劃,唧唧喳喳,似乎要向我介紹些什麼。我聽不懂她們的話,乾瞪眼著急。幸好導遊趕來,經她翻譯,原來小女孩訴說的竟是編織鳥的一些趣聞逸事。
編織鳥喜歡在水濱和路邊的樹上織巢。起初,小兩口共織愛巢,巢織好後,不是夫妻同居,而是一鳥一巢。通常是雄鳥獻殷勤,先幫雌鳥織巢,而後再和雌鳥共同編織自己的巢。雌鳥對巢的要求特別高,稍有不滿,便大發脾氣,毫不猶豫地將巢拆毀。雄鳥也不計較,且殷勤有加,一如既往地為之重織。因此,人們看到的編織鳥的巢,多半成雙成對,少有單門獨戶的。
我身邊這棵紫楹樹,只有兩三人高,懸掛在樹上的鳥巢,擱張凳子、搭個人梯就夠得著,用根木棍亦可將其捅下。但這裡的大人小孩,對編織鳥視同天使,從未有捕其鳥、毀其巢的事發生。人愛鳥如友,鳥自得其樂,巢安然無恙。
南非人對野生動物的愛護、對自然生態的珍惜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