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8 18:05 |山裡聽雨(一位溫州教育實踐者、資深金庸迷)
電視劇版《鹿鼎記》
有人問:為什麼少林寺出不了少年學霸?你別說,這還真是!金庸學府,各大院校幾乎都出過出類拔萃的少年學霸,偏生公認的天下第一武術高等院校少林寺卻在少年學霸榜上名落孫山。
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韋小寶和少林寺般若堂首座澄觀老和尚的對話中找到答案。少林寺是一所組織完善、分工明細,具有超一流管理的百年名校。寺中常設機構有方丈(校長),達摩院(學術委員會),羅漢堂(教務處),般若堂(高等研究中心),戒律院(政教處或紀檢委),藏經閣(圖書館)等等。
其中,般若堂就是這所名校的機密核心機構,專門跟蹤科技前沿,研究外單位學術動態,以此使得少林寺一直走在時代的尖端。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澄觀,便是該機構的最高負責人。他「八歲便在少林寺出家,七十餘年中潛心武學,從未出過寺門一步,博覽武學典籍,所知極為廣博。」實乃一枚活脫脫的骨灰級「技術宅」。澄觀老師本身的學術水平可以說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像他這樣的人,那就是整個機構的大腦,是極其隱秘卻又不可或缺的存在。
只是,「澄觀潛心武學,世事一竅不通,為人有些痴痴呆呆,但於各家各派的武功卻分辨精到。文人讀書多而不化,成了『書呆子』,這澄觀禪師則是學武成了『武呆子』。他生平除了同門拆招之外,從未與外人動過一招半式,可是於武學所知之博,寺中群僧推為當世第一。」啥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澄觀理論知識那是相當強大的,然而實戰經驗卻少得可憐,只餘下與同門拆招解悶。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對他的認可,因其所知廣博,乃當世第一。而這樣呆板的人,因為韋小寶成了他的領導,他便對其唯命是從。當韋小寶要求澄觀教他武功,並要求速成時,他們之間的對話無意間透露了少林寺一個最大的秘密,這所名校屹立千年的秘密:
澄觀見韋小寶什麼拳法都不會,也不生氣,說道:「咱們少林派武功循序漸進,入門之後先學少林長拳,熟習之後,再學羅漢拳,然後學伏虎拳,內功外功有相當根柢了,可以學韋陀掌。如果不學韋陀掌,那麼學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只聽澄觀續道:「不論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聰明勤力的,學七八年也差不多了。如果悟性高,可以跟著學散花掌。學到散花掌,武林中別派子弟,就不大敵得過了。是否能學波羅蜜手,要看各人性子不近於練武,進境慢些。再過十年,淨清或許可以練韋陀掌。淨濟學武不專心,我看還是專門念金剛經參禪的為是。」……韋小寶道:「你開始學武,到練成一指禪,花了多少時候?」澄觀微笑道:「師侄從十一歲起始練少林長拳,總算運氣極好,拜在恩師晦智禪師座下,學得比同門師兄弟們快得多,到五十三歲時,於這門指法已略窺門徑。」
電視劇版澄觀
原來,少林寺的武功課程表核心理念就是循序漸進,只有先把入門級的課程學會了,師父才會教你下一級的課程。澄觀老師便是典型的少林寺教學成果代表者。他八歲入學,一直學了七十餘年,是把「活到老,學到老」精神貫徹得底兒透的楷模。所以當韋小寶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時,澄觀極是為難,不是他不願意傳授一門速成的武功,只是如果少林學院有速成法,他自己又何必苦熬到白了頭呢?
試想如果有一少年天賦異稟,來少林求學。他肯定是來來回回地練習少林長拳、羅漢拳、伏虎拳,直到練得滿眼都是拳頭也不得停歇。等老師認為他的拳頭差不多硬了,他的課程表裡才會出現韋陀掌或者大慈大悲千葉手。把拳頭伸平了練習手掌,那又是一個循環再循環的過程。這個掌那個掌練個遍之後,或許就可以練胳膊了。如此周而復始,就算這個小和尚想去藏經閣看看少林頂極的武功長什麼樣的,守藏經閣的老和尚肯定也只會扔給他一本什麼羅漢拳或者伏虎拳之類的,告訴他「拳頭先練好」。待這個少年練了拳頭練手掌後,黃金髮展期已經匆匆過去。他再也不可能成為一枚學霸天才,頂多算得上是一個中等優秀生。若是像澄觀那樣繼續修行,也是有機會成為一流學霸的,只是那時頭也白了,牙也掉了,就連背都彎了。那麼老了,才出來為社會做貢獻,是不是遲了點啊!
由此看來,根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將畢生最容易獲取知識的青少年階段全部拿來學習一種基本方法,而不教會其他的能力,那麼他很容易在進入社會的時候吃大虧。你看那個毫無任何內功根基的阿珂,都可以隨手甩寺內的知客僧一記巴掌而讓其來不及閃躲,足以見得,如果按此循序漸進下去,恐怕這所少林名校的學生個個出了社會都會被他人隨便虐、反覆虐。無怪乎在每次的打群架的過程裡,總是要先掛掉一批又一批的少林僧人。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才是合理的呢?是像古墓派、逍遙派之類的,追求武功上的速成,大力推行跨越式的成長,從內功的第一層一下子突破到第八層嗎?肯定不行!一味追求效果而不顧根基的練武方法也會招致禍患。梅超風和陳玄風就是只知道練「九陰白骨爪」,卻沒有修習道家正統的內功,最終導致了走火入魔。當下很多家長追求學習速成,總想著什麼奇招妙法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於是,社會上各種戴著五花八門教育理念高帽子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家長奔波在各條接送路上,孩子忙碌在各類培訓學校間。除了大把大把的鈔票跑進了培訓班老闆的腰包裡,得到的就是因學不好而換來的孩子的疲憊和家長的責備。其實,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既不過分迂腐地一味追求循序漸進,也不推行培養天才的跨越式教育,而是尋找一種適合學生個體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就像小寶同學,他在少林寺待了大半年,雖然循序了,可惜就是沒有漸進。後來跟九難老師補了下課,沒多久就學有所成。那「神行百變」,可以說是練得爐火純青。為什麼?因為九難老師看穿了小寶同學並不是一個勤勞踏實的練武人才,便教他逃跑技能。這個好,打不過就跑,符合小寶同學的興趣點,於是學得特別得心應手。足見,因材施教才是最得當的教學方法。
為什麼少林寺出不了少年高手,其實不是人才的缺失,而是評價制度出了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需要長久的計劃,需要足夠的耐心,更需要結合實際正確評價,懂得順應孩子天性發展的教育才是得宜的教育方式。如果這孩子確是天才,可以要求老師開開小灶,幫助他進行拓展訓練,但總體上還是應該按照課程循序漸進。泯然眾人,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境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可能是那些天才命運多坎坷的寫照。
據《讀金庸說教育》(2016年出版讀物)
1481191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