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前夕,九龍坡區拘戒所為女民警胡敏舉行了榮休儀式。本月10日,全國人民警察將迎來自己的節日,但對於下個月將年滿60歲退休的胡敏來說,第一個警察節,也是自己最後一個警察節。
絕大多數人沒進過拘戒所,自然也不了解拘戒所民警的工作。胡敏是前臺接待,負責審查被拘留人員的材料和接待律師會見,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輕鬆的「養老活兒」。可胡敏知道,她要審查的不光是手續是否合規,更要了解被拘留人員的心理狀況,保證監所的安全和管教效果。
被拘留人員的「知心大姐」
今年8月,九龍坡區拘戒所接收了一名女子遊某,在進行審查時,胡敏發現對方情緒不對。「情緒不佳很正常,或是悔恨或是低落」,胡敏說:「她有很強的不滿情緒,當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胡敏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向上級反映,並得到了重視。
胡敏詳細了解了遊女士的情況,遊女士和現在的丈夫陶先生屬於重組家庭,性格上也比較強勢,平時過日子就偶有磕碰,最近更是因為一件小事動手打了丈夫。陶先生長期以來累積的怨氣一下爆發,選擇了報警,一個夫妻生活中的小摩擦,最終以妻子被拘結束。
「這肯定不是結束,拘留期滿,她如何去面對丈夫、面對家庭?」胡敏回憶著當時自己的想法,「不管她今後如何和丈夫相處,至少她現在顯露的情緒讓人擔憂——展示出了一定的報復心理,如果在拘留期內不及時調整,恐怕出去後會釀成大錯。」
儘管不是專職的管教民警,但胡敏仍是三天兩頭找遊女士談心。通過一次次的談話,胡敏跟她熟絡了起來,打開心結的遊女士把自己過往的家庭生活情況全部傾訴給了這位老大姐,都說不吐不快,在暢快傾訴之後,遊女士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在拘戒所裡的5天時間,經過好好反思,遊女士覺得生活中小矛盾的產生,大多是因為自己太過強勢。
拘留期滿後,遊女士還不時跟胡敏通電話,在得知兩口子解開疙瘩重歸於好後,胡敏甚是欣慰。
用真誠融化對抗、用真心化解矛盾、用真情感召良知,教育轉化違法人員,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這就是胡敏在工作中的追求。
從資料中找出他們的故事
胡敏是與被拘留人員溝通的好人選,不光因為她是一名老大姐,親和力強,更因為她在從事監管工作之前,還有豐富的社區工作經驗。九龍派出所的老同事們至今記得,2007年胡敏離開派出所去九龍坡區看守所工作時,社區群眾和幹部自發相送,十分不舍。
然而,真正進入工作狀態,胡敏發現遠不是之前想的那麼一回事兒,無論是當時到看守所還是如今在拘戒所,除了「不出事」,更要「辦好事」。
一些人被拘留了,但問題沒解決,長期累積下來,勢必會影響社會和諧。所以,胡敏所在的前臺接待崗位就是「靈魂矯治」的把關人,在資料審查階段及時發現問題,運用自己多年從警的經驗解決問題。在胡敏看來,每一個被拘留人員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在短短的拘留期內教育轉化一個人,除了要設身處地了解被拘留人員的處境,更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把迷失的生活導入正途。
2018年夏天,胡敏在微信朋友圈裡刷到小周的一條信息:「找個工作就這麼難嗎?」小周是胡敏在拘戒所幫教過的一個小夥子,小周與胡敏的兒子年紀相近,胡敏對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教育也格外有心得,為其指引了「重回社會後多學技能」的路子。小周很是感恩,拘留期滿後主動加了胡阿姨的微信。
得知小周重回社會不順利,胡敏趕緊找他了解情況。原來,小周在離開拘戒所後,聽從胡敏的建議,在楊家坪的一家理髮店學起了美容美髮。然而,當老闆打聽到小周曾被拘留過後,不願意讓他繼續待在店裡。
楊家坪是胡敏工作過的地方,她很快就找到了社區幹部出面,希望以自己作保,讓老闆回心轉意。當胡敏和社區幹部一起出現在理髮店時,理髮店老闆唐先生一愣,喊了一句「胡孃孃」。原來,胡敏在石坪橋派出所當社區民警時,唐先生還是初中生,就住在她管的段上,可以說是胡敏看著長大的孩子。
「既然胡孃孃都開口了,我肯定信得過他。」唐先生很爽快地答應讓小周繼續幹下去。胡敏則私底下跟唐先生囑咐:「主要還是要看他的表現,千萬不要礙著我的面子不好開口,萬一他幹得不好,能幫助就幫助,如果確實不適合幹這行,也儘快告訴我,我再幫他想辦法,不能耽誤他的前程,也不能耽誤你的生意。」
小周年輕好學,做事也勤快,很快就得到了老闆和顧客的認可。唐先生如今也笑逐顏開,「要不是胡孃孃讓我放下偏見,我可能就錯過了一員得力幹將啊!」
細心巡視發現安全隱患
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拘戒所的勤務安排調整為上班14天、隔離14天,在崗人員緊張。這時候,胡敏主動提出,自己的前臺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希望支持其他崗位。
從1月至8月,胡敏主動擔下了視頻監巡工作。這個工作需要胡敏在深夜守候在多塊屏幕前,注視監室內的異動,需要疲勞作戰、考驗注意力,這對於一名臨退休的女同志來說不是個輕鬆的活。「我覺得還可以,我以前在派出所還搞過一段『暫口內勤』,負責轄區的暫住人口管理,經常都是半夜生更去巡邏,熬夜我不怕」,胡敏還以此開玩笑,「至少不用到處走,坐在那裡就行。」
胡敏說得輕鬆,但要幹好這個工作不容易。被拘留人員的一個細微的小舉動,可能就會造成重大安全問題。因為對被拘留人員的心理審查過硬,胡敏知道哪些人員存在自殘傾向。6月一天凌晨,值班的胡敏巡視監控拘室情況,發現被拘留人員林某出現異常,似有尋找工具自殘的動向。胡敏趕緊安撫林某,聯繫駐所醫生,經過2個小時的談話教育,林某情緒稍有緩和。
第二天,胡敏及時聯繫林某親屬,採取親情幫教的方式減輕其精神壓力。在胡敏和家屬的耐心教育、精心疏導下,林某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疙瘩,思想穩定下來,認識到了自身錯誤,表示服從拘戒所管理、配合管教工作。
雖然本身不是管教民警,但在拘戒所的5年時間裡,胡敏先後化解了200件被拘留人員的心結和矛盾,處理突發狀況30餘起,用她的話說,「拘戒所的工作,不僅是負責管理,更要通過教育感化,使矛盾積怨在所裡解決,這是我們管教工作的責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譚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