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上海國際童書展尚在令人回味之時,近日又傳出消息,作為全球第二大主題娛樂公司,默林娛樂集團宣布卡通人物「小豬佩奇(Peppa Pig)」也將在中國擁有自己IP的主題樂園。這隻粉紅小豬是否能在競爭激烈的主題公園市場取得過去在包括童書在內的周邊市場所取得的成功,卻也令人遐想——畢竟最近一段時間,《小豬佩奇》在中國的網絡上正陷入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之中……
席捲全球的浪潮毫無疑問,《小豬佩奇》已經是一個商業奇蹟。這隻粉紅色小豬誕生於2004年的一部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它的創造者,作為編劇兼導演的英國動畫師馬可·貝克(Mark Baker,1959- )早在三十年(1988年)就以自己的動畫專業畢業作品《山丘農莊(The Hill Farm)》一舉成名。這部耗時三年、製作成本高達1.8萬英鎊的18分鐘手繪短片一口氣獲得了198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1989年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獎,捷克斯洛伐克學生動畫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90年(日本)廣島國際動畫節最佳短片獎,(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畫節二等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動畫短片獎,英國動畫大獎最佳聲音運用獎……《山丘農莊》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正是片中的畫面,它的多山的地形背景明顯經過精心製作,與《小豬佩奇》中的背景非常相似。或許可以說,正是1988年的《山丘農莊》,孕育出了2004年的《小豬佩奇》。
《小豬佩奇》2004年5月31日,《小豬佩奇》的第一集《泥坑》在英國「第五頻道(Channel Five)」播出,從此拉開了這隻粉紅色小豬風靡全球的序幕。故事圍繞她與家人的愉快經歷,藉此宣揚傳統家庭觀念與友情。十多年來,《小豬佩奇》好評如潮,接連斬獲了英國兒童學會獎:包括2005年的「最佳學齡前動畫系列」、2011年的「最佳演員」以及2011與2012年的「最佳學齡前動畫」。時至今日,它已成為一個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IP(Intellectual Property),18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已經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收看這隻粉紅小豬和她家人朋友的故事。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 IMDb)上,有一位顯然是家長的網民留言說,「這是電視上最好的兒童節目……雖然如此,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觀看……與顯得乏味的《天線寶寶》和《朵拉》不同,《小豬佩奇》是一個讓孩子們觀看的愉快,輕鬆和有趣的節目」。
小豬佩奇一家《小豬佩奇》在中國市場的反響同樣熱烈。自 2015 年在中國大陸開播後,《小豬佩奇》深受全國各地小觀眾的喜愛。同年 10 月在三大視頻平臺——愛奇藝、優酷和土豆網上線後,《小豬佩奇》播放量已超 54 億次。它成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早上七點時段收視率第一的動畫片節目。
與動漫大國日本的做法截然相反,《小豬佩奇》不是由漫畫改編為電視動畫片,而是由電視動畫片衍生出了包括卡通書在內的一系列周邊產品。實際上,卡通書中的圖畫可以理解為電視動畫的若干「截屏」,因此在本質上,兩者又是一回事。作為童書的《小豬佩奇》在中國市場上同樣大受歡迎。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在2013年5月出版的小豬佩奇(套裝全10冊)為例,這套童書在京東網上迄今已有高達12萬條評論,在當當網上的評論數更是超過16萬條。
躺著中槍的粉紅小豬這位因《小豬佩奇》而躋身世界頂級動畫製作人之列的馬可·貝克在編劇方面頗有自己的特色,「我把平時隨手畫的東西與一些文字以不同方式排列組合在一起,貼得滿牆都是,然後再把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刪除……」他所創造的《小豬佩奇》並不注重情節的複雜與畫面的華麗,片中的角色不論年齡都是兩頭身的造型,比如小豬佩奇的造型僅突出了拱起的嘴巴,看起來如同一個吹風機;小兔子突出了兩隻耳朵,鸚鵡波利則是一隻長著三根彩色羽毛的小鳥。這或許是歐洲幼兒動畫的一個特點:主要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來完成情感的傳達與故事的敘述。1988年在中央電視臺熱播過的聯邦德國動畫片《巴巴爸爸(Les Barbapapa)》其實也是如此。
巴巴爸爸不過,《小豬佩奇》的創意本身,卻是個略帶憂傷的故事。馬可·貝克的一位大學同學發現自己的小女兒經常對一些兒童節目裡的角色沒有父母陪伴而感到不開心。正是「爸爸媽媽去哪兒了」這一個問題確立了風靡全球的《小豬佩奇》的主題:每一集(大約5分鐘)講述的都是一個家庭瑣事:小豬佩奇下雨時去外面踩泥坑,晴天時去爺爺奶奶家串門,菜園裡種著的一棵小草莓成了她粉紅色的企盼……據說,馬可·貝克收到了大量觀眾來信,兒童與家長都表示《小豬佩奇》反映了他們的真實生活。
小豬佩奇踩泥坑很難想像,這樣一隻看似人畜無害的粉紅小豬居然也會成為爭議話題,但事實偏偏就是如此。客觀地說,有一些反對意見顯而易見是出於幼兒安全意識的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譬如佩奇與其家人在前兩季動畫片裡乘車時都沒有繫上安全帶,騎自行車時也不曾戴上頭盔。此外,2012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也收到一個意見,認為《小豬佩奇》中的一集不適合澳大利亞觀眾,因為片中的佩奇結識了蜘蛛——而澳大利亞偏偏廣泛分布著一些有劇毒的蜘蛛。既然澳洲自有國情在此,這樣的批評也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比較荒唐的是,一些政客居然也對給學齡前兒童觀看的《小豬佩奇》打起了主意。小豬佩奇的可愛形象曾被英國工黨政府用來推廣「確保開端(Sure Start)」項目——旨在讓英國的孩子不分種族和窮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免費早期教育;但在2010年英國大選時,為了「避免任何爭議和誤解」,「小豬佩奇」的擁有者明智地拒絕為工黨的「家庭宣言」背書。
到了2015年,英國前衛生部長,自由民主黨人諾曼·蘭姆(Norman Lamb)更是聲稱,像「小豬佩奇」這樣的兒童節目中應該包含同性戀角色,否則就是「不公平的」……如果這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論不是為了出於博取LGBT們的選票的話,只能說英國的政客們實在是太過空閒了……
甚至在《小豬佩奇》的諸多周邊產品廣受歡迎的中國,最近這隻粉紅小豬也躺著中槍了。有網貼謂之曰「寶寶沉迷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常模仿其中的小豬跳床、跳沙發、跳泥坑、跳水坑,還天天學豬叫,學了一年多」。此貼更引起許多家長「共鳴」,甚至直呼此動畫「有毒」:孩子常沉迷於動畫片情節,模仿角色行為,看到相關玩具就「走不動路」。
爭議或許無關緊要好在,我們身處的時代畢竟是在向前發展的。如今對於小豬佩奇的責難,比之三十年前風靡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引進動畫《變形金剛》來說,又確實算得上小巫見大巫了。依稀記得,彼時的《變形金剛》,動畫片在各地電視臺熱播,卡通書與玩具在大小商店熱賣,連簡陋的貼花紙也成為小學生課間十分鐘的最佳玩伴……卻被一些論者指責為「思想內容荒謬,主要是宣傳好戰,對下一代有毒害作用」,要求「有關電視臺、出版社應停播、停止出版《變形金剛》,進口「變形金剛」玩具的部門應從中吸取教訓,從嚴檢查進口玩具 」云云,今日讀來,也只能哂然一笑了。
當年的《變形金剛》貼花紙認真說起來,《變形金剛》仍然是一部傳統的二元對立式的動畫片。善-惡、美-醜的二元對立顯得十分鮮明,代表正義的汽車人與邪惡的化身霸天虎之間無休止的爭鬥、對抗是故事的主要內容,毀滅地球和人類的語言與行為和隨處可見。當年國內輿論對其的指責,雖然有反應過度之嫌倒也不是無的放矢。反觀《小豬佩奇》,其實已經完美避開了這些「槽點」。沒有說教、沒有道德評價、甚至沒有成人元素的《小豬佩奇》的故事裡沒有反派,沒有維護和平、拯救人類的大口號,更沒有苦大仇深的內容。兒童們從中看到的只是,小豬佩奇生活在一個純淨的狹小社會環境裡,家裡只有爸爸媽媽和弟弟,外面的親屬只有爺爺奶奶,周邊僅有小兔、小狗、小羊、小貓等活潑可愛的夥伴;佩奇和喬治生活在一個快樂美滿的家庭裡,豬媽媽性情溫和、從不高聲喊叫,豬爸爸貌似愚鈍,卻又無所不能。姐姐佩奇和弟弟喬治偶然會闖些小禍,也會得到家長的寬容。這樣的動畫主題設計比之那些打打殺殺的故事情節來說,似乎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也更具備兒童教育元素與效果。
從這個角度而言,小觀眾對於《小豬佩奇》動畫情節的一些無傷大雅的模仿恐怕不值得視若洪水猛獸——說不定今天對子女熱衷「學豬叫」擔憂不已的父母們,在年少之時,同樣也因觀看《聖鬥士星矢》之後與小夥伴們比試「天馬流星拳」而令長輩側目過呢。無論如何,誰人不曾年少輕狂過呢?
實際上,為了讓《小豬佩奇》成為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馬可·貝克等作者確實已經殫精竭慮,即使只是面向學齡前兒童,他們也要努力保證故事嚴謹的邏輯性:「笑話不應該無端地發生,而應該對敘事有幫助。沒有什麼比與故事無關的笑料更糟糕的了」。不僅如此,他們同樣希望吸引家長一起看:「我們特別注意幽默不是在嘲笑孩子,因為孩子不喜歡被嘲笑。我們情願叫豬爸爸成為開玩笑的對象。豬爸爸有點像丑角,是個無所不知但有時反而因此而出錯的人,當然是以溫和的方式犯錯誤」。「畢竟他是個可靠的爸爸,孩子們還需要他的照顧」——雖然有著不同的聲音,但是一位網民在IMDb網站上的留言似乎也可以代表沉默的大多數:「我的孩子們(5歲、3歲和1歲)都喜歡《小豬佩奇》。它……完美地捕捉童年的童真。 我喜歡裡面的設定,那就是全世界似乎只有佩奇的家人和幾個朋友……整個世界圍繞著家庭。這正是童年在一個穩定而充滿愛意的家庭中的感受」。相比之下,圍繞著《小豬佩奇》的爭議反而顯得無關緊要了。
豬爸爸(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