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唯晨
《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普遍兇殘暴躁,雖然會有難得的幾個脾氣性格稍好點的生物。但它們的長相也是相當粗糙,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根本就是不協調,毫無美感可言。它們的外形多被描寫成人面某身。至於古人把什麼樣的面相視為「人面」這一點還真不太好說。
公子以為書裡的「人面」並不是真的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臉,而是有著類似於人類五官的排列。比如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眼睛長在鼻子上方,嘴長在鼻子下邊,這就叫「人面」。
在這眾多「人面」異獸中,若要比美,恐怕比的不是「臉蛋」而是「身材」。畢竟,《山海經》裡並沒有詳細記載那些人面獸身的生物所擁有的面是俊美還是醜陋。我們姑且憑著自己的想像力自行腦補吧。
毫無懸念的一點是此書的作者為人類,並且用人的視角去看整個世界上的各種物種。那麼審美定然是按照人類的標準來執行。當時到底是以胖為美還是以瘦為榮,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只能從古書零碎的記載中,拼湊出前人彼時的思想輪廓。
被記載的異獸們形態各異,且技能都不差。它們似乎有著一個共同的能力,那便是「欺騙」,用這種手段達到生存的目的,也用這種手段傷人吃人。
可不知為什麼,在這些異獸的記載末尾會頻頻出現人類食用它們之後的功效。由此可見「人心叵測」早就存在的。不管多兇猛無論再狡猾的異獸,也很難逃脫人類滿嘴流著哈達子的飢餓。
《西山經》有記載:「(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這段記載特別易懂。畢竟當年的鸚鵡如今依舊叫鸚鵡,人家不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就連外貌脾性都沒太大變化。
說在一個叫黃山(並不是現在的安徽黃山,山上更沒有迎客松。不過那兒的風景真的很美。)的地方,住著一種鳥,長得像鴞,有著青色的羽毛和紅色的嘴。它的舌頭很強大,能像人一樣說話。名字叫鸚鵡。鴞是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就像現在我們說老虎和豹子都是貓科動物一樣。
說到這兒事情就已經很明白了。鸚鵡的技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會學人說話,它不咬人更不吃人。就這麼在時光裡不停地繁衍進化,然後擁有多彩的羽翼最終被人類所豢養,以寵物的姿態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當然,這世間所有的獲得都要有所付出。鸚鵡獲得了寵愛,卻失去了自由。如今在隨處可見的清晨裡,大爺們哼著曲溜著鳥,鳥們賣著萌撒著嬌。說著吉祥話的鸚鵡怎麼看也不像是從《山海經》裡走出來的異獸。
了解更多關於《山海經》的事,請關注公子唯晨。公子每天都有話說。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