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一起給垃圾分類,一起做環保衛士。
臺海網7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實習生 姚立婷/文 常海軍/圖)為進一步培養廈門中小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和垃圾分類習慣,7月10日,「2018廈門市中小學生垃圾分類夏令營」在五緣第二實驗學校快樂開營。兩天時間,316名中小學生代表,通過綠海鷗大課堂、趣味知識競賽、環衛基地探秘等活動,充分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深入獲知垃圾分類的奧秘和重要性。
本次夏令營在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由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共同主辦,廈門廣播電視廣告有限公司承辦。
形式多樣
活動寓教於樂 同學們收穫多多
7月10日上午,隨著歡快的音樂,五位火力少女身著藍、綠、紅和橙四色服裝載歌載舞,正式拉開了夏令營開營儀式的大幕。
接著,來自廈門市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廣播電視集團、五緣實驗二小等單位的領導們給同學們授旗。
據了解,雖然叫做夏令營,可是此次活動和往常「以玩為主」的活動可是大大不同,參與本次開營儀式的,是來自廈門六大轄區的316名中小學生代表,他們將在為期2天的夏令營中,通過綠海鷗大課堂、趣味知識競賽、環衛基地探秘等形式,充分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重要性。
其中,綠海鷗大課堂邀請廈門垃圾分類專家和廈門市環境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授課;趣味知識競賽則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足球、繪畫,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而環衛基地探秘是安排學生深入廈門後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海滄大件垃圾處理廠、東孚衛生填埋場等環衛基地進行參觀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夏令營還將垃圾分類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帶學生走進農村,走進自然,了解生態規律,從而樹立學生垃圾分類、保護環境的意識。
意義深遠
從學生到社會 垃圾分類在行動
事實上,此次夏令營目的不只局限於學生課外教育,還旨在以學生為紐帶,帶動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垃圾分類行動。「通過此次活動,我們希望孩子們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並將垃圾分類的觀念帶入家庭。」開營儀式上,廈門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許界群說,去年,綠海鷗夏令營很成功,同學們成了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的環保小衛士,今年夏令營繼續舉辦,希望同學們未來都能成為垃圾分類的環保先鋒。
據介紹,除了2天的夏令營活動,營員們還需要在結束後完成一份綠海鷗暑期調查報告,內容涉及小區的分類垃圾桶分布、居民垃圾分類投放以及督導員工作等。
學生可以利用暑假時間對自己小區的垃圾分類整體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分析廈門的垃圾分類現狀,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對於推行垃圾分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學生們的調查報告也能為廈門垃圾分類情況評估工作提供有益的價值參考。
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垃圾分類教育,除本次夏令營外,廈門市教育局還面向全市50萬中小學生,發布了「綠海鷗行動卡」任務,行動卡任務已從7月9日開始,將持續6周,活動結束後,廈門市教育局將對行動積極的學校、班級、學生以及相應的管理教師進行優秀表彰。
垃圾分類說出來
曹國華(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
讓孩子從小樹立環保理念和意識
此次夏令營將垃圾分類教育與生態教育相結合,帶學生走進鄉村走進自然,了解生態規律,其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樹立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的理念和意識,更重要的是帶動家人、朋友乃至全社會參與和支持垃圾分類活動。
垃圾分類始於心,持之以恆在於行,讓我們一起加入到環保活動中來。
林同學(五緣第二實驗學校五年級學生)
夏令營活動播下了思想的種子
這樣的夏令營活動,播下了思想的種子,我會把垃圾分類思想傳播給身邊的人。
藍色是可回收垃圾,綠色是廚餘垃圾,紅色是有害垃圾,橙色是其他垃圾,我自己也會努力做到垃圾分類。在學校,紙張雙面使用,飯菜吃多少打多少;在家裡,喝完的飲料瓶和易拉罐放進藍色垃圾袋,剩飯和果皮倒進綠色垃圾袋;生活中,廢電池放進紅色垃圾箱……
精彩瞬間
鏡頭1
綠海鷗大課堂答題遊戲樂開懷
「大家抓過娃娃麼?這個抓斗就像抓娃娃機一樣把垃圾給抓出來!」活動第一天的大課堂上,廈門市政集團的小熊叔叔舉了個很生動的例子,他說,廈門的垃圾場很不簡單,垃圾分類處理可以發電,實現綠色發展。
垃圾還能發電啊,好多同學們立刻做起了筆記,一位「藍帽子」同學說,垃圾分類是資源化利用的基本前提,做好筆記為努力學習。
下午,垃圾分類夏令營同學們轉戰籃球館,垃圾分類趣味知識競賽就要開始了,和綠海鷗一起一邊玩兒一邊學知識,比一比哪個戰隊最優秀。
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同學們答題如有神助,全神貫注生怕聽錯題;搶椅子競答,紅黃藍綠,無論選什麼,垃圾分類記心中。各個代表隊的小觀眾都為自己的隊友緊張,時而歡呼時而皺眉,歡快的答題成了最好的練習場。
鏡頭2
學生感嘆垃圾分類真重要
垃圾是如何發電的?垃圾焚燒後會產生什麼?帶著這些疑問,第二天的夏令營,同學們先後來到了垃圾分解「秘密基地」——後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原來,垃圾焚燒發電的焚燒爐像一個太陽,輸出巨大的能量供居民使用,」在後坑垃圾處理廠,參觀完垃圾焚燒發電流程後,一位同學若有所思地說,分類垃圾送到這裡之後,經過焚燒後產生電能,可以變廢為寶,垃圾分類真的很重要。
通過這次夏令營,同學們知道了,後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島內唯一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400噸,每天可以生產約16萬度的電量。
鏡頭3
同學立志做垃圾分類小衛士
大件垃圾是如何被拆解的?什麼樣的東西叫做大件垃圾呢?在海滄大件垃圾處理廠,同學們找到了答案。
一位戴著小白帽的同學,一邊參觀一邊記錄:大件垃圾是指如床墊、沙發、桌椅板凳這類體積較大、整體性強,需要拆分再處理的廢棄物品,分解後再焚燒,它們都能發電。
之後,大家隨著行程來到了東孚填埋場,已經封場的垃圾填埋場,運營的時候一天接收一千多噸垃圾,這樣的數字讓不少同學皺起了眉頭。「一千多噸垃圾,聽著太可怕了,所以我們要堅持垃圾分類行動,讓垃圾資源化。」學習了這麼多課堂上見不到的知識,一位「馬尾辮」同學說,以前不了解為什麼一定要給垃圾分類,現在才覺得,垃圾分類太有必要了。「回家後,我要把這些知識分享給其他同學和家人,我們要一起認真給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