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濟南供水事業走過的79年風雨,9月下旬,濟南水務集團聯合濟南日報推出「滴滴自來水 濃濃濟南情」徵文比賽。在為期一個月的徵文活動中,濟南水務集團先後收到了來自濟南、北京、上海、江西、湖北、山西、青海、新疆等全國各地的數百篇投稿。
作者中既有身在外鄉仍關心濟南供水事業的熱心人士,亦有親身感受到濟南水務集團優質供水服務的本地市民;既有長期以來持續關注濟南水務集團發展的各級領導、社會賢達,又有給排水專業的高級技術人才,還有濟南水務集團內部的退休和在職職工。
他們採用詩歌、散文等題材,傾注真切的感情,用切身感受,講述自己與濟南自來水的故事,訴說自己與泉城的不解之緣。每篇文章都語言真切,情感豐富,透出對濟南自來水發展的濃濃情意。在徵文過程中,有不少讀者打來電話,詢問濟南供水發展及徵文活動情況。在此,我們表示感謝。
徵文稿件截止後,濟南水務集團聯合濟南日報抽調專人組成了評委團,力求評選結果客觀、公平、公正,經過反覆討論最終確定徵文比賽獲獎名單。因較好的幾篇文章難分伯仲,最終經評委會協商,確定了一等獎空缺,二等獎、三等獎各增加一名的結果。名次只是符號,各位來稿者的文章均朗朗上口,極富感情,雖然評審團殫精竭慮從各方面進行篩選,但仍不免有滄海遺珠之可能,對此懇請諸位讀者和作者見諒。
同時,為衷心感謝各位來稿者對濟南供水事業的關心。我們精心挑選出29篇文章,匯集成《滴滴自來水 濃濃濟南情——— 慶祝濟南水務建司79周年徵文活動優秀作品集錦》一書,並邀請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文化學者張繼平作序。張繼平先生在序中對此書給予了較高評價,稱:「書中所收文章不拘篇幅,風格各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情,樸實無華,讓人耳目一新,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可讀性、知識性和可傳承性。」
濟南水務集團將於11月5日前與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獎的作者聯繫,確認獎品及證書發放事宜;其他獲獎作者請關注濟南水務官網(www.jnwater.com.cn)發布的領獎信息。希望各位熱心讀者和作者繼續關心支持濟南供水事業發展。
(本報記者 陳加寶 通訊員 聶來娟)
獲獎名單
●○一等獎:空缺●○二等獎:《難忘的「水樓子」》 劉傳瑩《一滴水的變遷 幾代人的夢想》 鍾倩《濃濃濟南情 引領我前行》 崔孝光(北京)《自來水的誘惑》 老民
●○三等獎:《滴滴自來水 汩汩母愛情》 韋欽國《從扁擔挑水到一戶一表的美麗變遷》 朱明蘭《停水風波冷思考》 李炳鋒《傾情小水滴 繪就大文章》 王會磊《俺家那根挑水的擔杖》 唐景椿《濟南情 飲水夢》(組詩) 沈奕君(陝西)
●○優秀獎:《最初的水記憶 難忘的北門裡》 梁魯君《只為心中的那座城池》 李青《張樓長的苦惱解決了》 王奎傑《滴水情深》 屈國傑(河南)《靜聽一滴水的訴說》 陸承(甘肅)《二伯父的挑水扁擔》 徐景春《生命之源的守護者》 吳明《記憶中的壓水井》 王莉《我和爸爸的水務情》 姜曉倩《有座城池叫濟南》 趙頌●○紀念獎:
李宗益 吳明 戴永強 張志善(山西) 陳俊舟(新疆)
王小榮(江西) 李傑超(上海) 苗雲輝(湖北) 元業(青海)
錢慶文 楊昌科 喬瑞(山西) 張慧賢(山西) 王妮
趙鵬 王玉茹 孫守美 徐可順 岑新星 陳偉
凌平 李萍 王鴻燕 徐建和 宋振東 夏季青
姜丹 張林根 馬素玉(北京) 林娜 劉靈芝
馬罡晨 韓桂香 蔣亞莉(湖南) 陶玉山 李晨亮(四川)
劉偉 吳金明 孫曉茜 王秀勤 楊豔高 李志文
張愛學 鄭國慶 謝蓮 孔思雨 王雨欣 宋修銀
孔令金 黃振金(福建) 高風麗 姜衛東 刁玉梓
季玉蘭 王創 徐壯 龔遠峰(浙江) 孫鵬路
趙曉旻 公慶禮 張宏 戰立寶 許瀟 錢慶文
郭春林 冉朋 馬芸 王偉 王磊 王鵬
袁東升 苗霖 何瑤 劉甜 亓梅 苑克增
李偉 張靜 董鵬 白玉龍 祝衛東 劉虎 楊豔高
徵文選登
自來水的誘惑
□老民
我生於魯北平原,是喝井水長大的。
魯北平原上沒有山沒有河也沒有泉,有的是大片大片的鹽鹼地,井水是鹹的苦的澀的。趕上大澇,井水漲平井口,成了黃湯子,喝井水與喝地面積水無異,毫無衛生可言;大旱年景,井水幾近乾涸,呈灰黑色,有股刺鼻的臭味,是附近豬圈、廁所和糞池滲漏所致。喝一口滿嘴腥臭,腹瀉、嘔吐和鬧胃病、寄生蟲病的人很多;甚至有的今天還活著,明早就無緣無故地歸西。目睹如此慘景,母親囑咐我:「好好念書吧,念好書考出去,喝甜水!」
哪裡的水是甜的呢?從小沒出過縣境的我茫然無知。在中學學了《鄉土教材》,知道濟南的泉水是甜的。講《鄉土教材》的老師畢業於山師,對濟南四大泉群了如指掌。在課堂上,他如數家珍,繪聲繪色地講述諸泉競噴,如瀑如注的盛景,並穿插些舜躬耕於歷山之下,秦瓊故居沉沒而後成潭,康熙下江南欽定飲用趵突泉水等掌故,然後說,省城喝的自來水,就是趵突泉的水,乾淨衛生,清冽甘甜,喝一口那個爽啊,渾身輕鬆賽過神仙,那才叫享受呢!老師講得聲情並茂,惟妙惟肖,全班同學聽得如醉如痴,遐想聯翩。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從書本上讀到的
文字,和從老師嘴裡聽來的內容,無
論詞藻多麼華麗,也無論你怎樣想
象,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總有一
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大家無不嚮往
去濟南,身臨其境地感受「瀟灑濟
南賽江南」的風韻,體驗古人那
份「有心常做濟南人」的情懷,親口品嘗泉水的清冽甘甜,那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懷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嚮往,高中畢業時,我報考了濟南的一所大學,並如願以償。我冒著炎炎烈日來到濟南,辦完入學手續,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跑進盥洗間,擰開水龍頭,對嘴咕嘟咕嘟灌了一肚子自來水,然後從頭到腳澆了一遍,頓覺從裡到外透心涼,沁心潤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不禁喊聲:「自來水真好啊!」
大學離趵突泉很近。為領略趵突泉「平地湧起三尺雪」的風採,我邀上家在濟南的一位新同學做嚮導,領我直奔趵突泉。一到東門,耳際便聞隆隆之聲,猶如陣陣隱雷。同學告訴我,這是泉水噴湧的聲音。臨池觀泉,只見三泉騰空而起,如堆雪壘冰,繼而散開,似拋灑珠璣,轉眼間化作一池瓊漿玉液,清澈見底,五彩錦鯉追逐嬉戲。
遊過趵突泉,同學帶我圍毗鄰於趵突泉南側的自來水廠繞行半圈。出於確保市民飲水安全的需要,自來水廠是閒人免進,謝絕參觀的。一位剛下班的工人師傅介紹說,自來水廠加工的水確實來自趵突泉,但由於設備技術等條件所限,供水範圍很小,我所在的大學便在這個範圍之內。啊,我天天喝趵突泉的水,感到無比自豪,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入學後,我寫的第一封家信,就報告了喝上自來水的好消息,說自來水一直通到樓上,擰開水龍頭,譁譁流出來的就是泉水,澄清甘甜……奶奶和娘託人給我寫回信,囑咐我過年放假時,帶回點泉水讓她們嘗嘗。用啥容器往家帶泉水呢?放假時,我買了五個橡膠暖水袋。奶奶和娘見了五袋泉水,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倒進碗裡品嘗。奶奶咂著嘴讚嘆說,啊,濟南的自來水真甜呀,像加了白糖似的!俺孫子進了濟南府,不喝苦水了,就算進了天堂了!
這都是50年前的事了,現在說這些年輕時的事可能覺得可笑,甚至難以置信。可這是事實呀!我一直以為天天喝泉水,就是幸福!可是,那時經濟技術落後,條件有限,濟南人喝的大都不是泉水,而是井水和護城河的水。站在千佛山上,眺望濟南市區,映入眼帘的最高建築物便是水塔;那是自建的自來水設施。走在濟南大街小巷,隨時可見送水的驢車、牛車和人力車,可聞「賣水哩!賣水哩!」的吆喝聲。那時趕車送水的比現在送桶裝水的人還多!他們賣的水有井水,更多的是護城河裡的水。雖說護城河水也來自泉水,但暴露於大自然條件之下,水的質量就很難說了。
也許命運青睞於我,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濟南工作,從而實現了「有心常做濟南人」的夢想。工作單位離趵突泉遠了,喝的不是趵突泉水了。但單位自建有水塔,抽取的是深井的水,也如泉水般潔淨甘甜。隨著市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地下水開採量急劇增加,四大泉群幾度停噴。沒有泉,濟南就失去了靈魂。節水保泉面臨嚴峻挑戰。改革開放給濟南自來水供應升級換代提供了強大動力。供水系統廣大職工審時度勢,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抓緊擴建和新建了幾座水庫,保障水源充足,很快實現了全市自來水供應的網絡化,全覆蓋,供水質量不斷提高,位列全國第三、江北第一,使市民喝上了潔淨水,放心水,優質水,同時為實現泉水連續10年噴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其實,自來水並非自來。從水庫蓄水,到家家戶戶的水龍頭,經過了採水、沉澱、過慮、消毒、檢測、加壓、輸送等多道工序,每個環節無不浸透著供水企業職工的汗水和心血。是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優質水送到千家萬戶,滋潤著幾百萬市民的心田。他們是辛勤的送水工,無愧於生命之源忠實守護者的光榮稱號。上小學時曾學過「千人糕」的故事。這自來水何嘗不是「千人水」呢?每個家庭和每個市民的幸福生活,每時每刻都離不開這些送水工。飲水思源。在慶祝濟南水務成立79周年之際,我由衷地感謝廣大水務職工師傅們,向他們致敬,祝他們身體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