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誘惑#下班後,正在宿舍裡全神貫注地看著流程圖的我,被急促的電話聲給驚著了,打開手機一看,屏幕上顯示著閨女甜美的笑容。「餵……」手機那邊傳來媽媽的聲音,還沒來得及和我說句話,聲音就被我三歲的女兒艾妮塞的哭聲給壓住,她在那邊哭著說了很多話,但是因為交雜著哭聲,我又聽不清她到底在講些什麼,貌似是不停地喊著「媽媽、媽媽」,突然她搶過手機喊著:「媽媽,我想你。」接著狂吻手機,這一秒我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忽然就這樣被遙遠的親吻聲擊中了。想家的感覺,就像這雨夜的輕風緊緊地擁著我,擺脫不得。掛掉電話,我一夜難眠。
自從上班以來,我第一次有這麼強烈地想念家的感覺,孩子的各種表情、撒嬌、哭鬧的樣子……像電影一樣映在我眼前。我已想不起來自己有多久沒跟她回自己的小屋子相擁入眠過了,每當看著她見到我們害羞似的躲在她外婆後面,只賴在外婆身邊不肯走,晚上要帶她走卻哭鬧著要留外婆家,不願意回我們的家,這一幕幕都讓我有點小失落。因為老公和我都屬於剛剛換崗位,又同時在前線,因為各種原因,已經有一年沒一起回過家,每次輪休都想著一定好好陪著孩子,卻又常常被許多瑣事而耽誤。
還有那個每天盼著我回家、時刻擔心我吃不好睡不好會累著的人——媽媽。有一個故事一直在揪著我的心:那個捧著母親的心要送給心上人的孩子,聽到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是——孩子走好。由此,回想起上一次挽著她的手上街,也是很早以前的事兒了,是我卻沒能好好陪著她。家,似乎開始遠離了我的生活。作為一個母親,我欠著孩子半個童年;作為一個媳婦,欠老公半個青春;作為一個女兒,欠母親半個老年,今夜,我真的想回家。
家,是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是永遠也斷不了的過去;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永遠的岸,是可以靠著的肩膀,是父母望著我的雙眼,更是一個永遠說不完而又古老的故事。現在,一提到「家」這個字,我的心就特別溫暖,那些在家永遠在等著我的家人,讓我一直有個歸屬感,「家」真是每個人幸福的縮寫。無論身在何方,我都深深眷戀著我的家。
其實,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單位的員工、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父母等等,這就容易導致角色衝突,出現分身乏術、身不由己的情況。我也一樣,不但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也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但是我知道,為了生計,在家庭和工作面前,不得不舍小家為大家,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永遠都猶豫不決地選擇後者。我知道孰輕孰重,知道輕重緩急,知道應顧全大局,這是我們一線基層員工所必備的職業素養的體現,也是責任意識的展現。
我時刻提醒自己,自己不僅是孩子的父母,還是無數一線石油工人的一分子。當工作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及時切換身份,轉變角色,回歸崗位,要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履行自己不平凡的職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好每一個角色,儘可能地做最好的自己。我想,這才是給孩子、給父母、給老公最大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