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練字基礎筆畫過後會強調偏旁部首的訓練呢?其實,就是在於通過學習少量的偏旁部首,迅速掌握常用漢字的構造,通過固定書寫有效降低學習漢字的難度,提升練字效率。
某些偏旁部首的形態書寫與它本身作為獨體字時是不同的,所展示的偏旁部首書寫技巧,只是作為偏旁部首形態時的練習,不包括作為獨體字的書寫練習哦!
我們先從下面5個開始:口、一、亻、日、人
當「口」作為偏旁部首並不是只有一種形態的,所以作為第一個來講, 它有左、右、上/下、國字框這四種情況。
「口」在左邊時,它的右側肯定是有其他的部分的,「口」本身比較小,作為偏旁要突出右側主體的重要性,所以要將橫畫向上微微傾斜,左側豎畫也向裡收緊,一切為右側部分做鋪墊。我們來看看書寫注意:
通過輔助線我們可以清晰的注意到左短豎與兩橫基本呈直角關係。當「口」作為主體待在右側時,筆畫這麼少怎麼辦,既然是「正宮娘娘」肯定是要更端莊、更穩妥些的,所以左側豎畫變直,橫畫微微向上斜,特別是下方的橫基本趨於平正。
當」口「在上方或者下方時,它的形態是偏扁的(為了上下結構整體的和諧排列將部分進行適當壓縮),正常「口」字壓扁書寫即可。因為這時的「口」是偏扁的,所以橫畫的斜度不可過大,豎畫還是正常的向裡收緊即可。來,上圖看看
最後一種,口作為外包圍的狀態。即「國」字框,它從體積上來說就已經跟其他三個不是一個分量了,所以它肯定是更穩重的。豎向比橫向要長一些,整體是個長方形。兩豎畫非常正直(某些為了美觀將其書寫略有上窄下寬也是可以的哈),下橫微微向上傾斜,也很穩定。上橫斜度稍大一些,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只是高出了一個轉折的高度,是不是很神奇?
相關例字如下,大家可以試著對照這些關鍵點書寫看看。
接下來我們看看「一」。當「一」作為部首時形態並沒有很大變化,與作為單字時基本不變,按筆輕起,流暢行筆,末尾輕頓回筆。唯一不同的是起筆,作為部首時的起筆會更輕盈纖細些。從例字也可以看出,不管有沒有連接其他筆畫,「一」都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筆畫,它要與其他筆畫相互配合,所以外輪廓會更柔和。在筆畫開端有其他筆畫與之相結合時,起筆更要弱化,這樣連接處才會更自然、順暢。
我們還是來看兩個範字:注意橫畫的起筆
這個「亻」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偏旁部首了,它是一個比較瘦長的偏旁。撇畫不能太短,長度與豎畫是基本相同的;兩筆的搭接位置位於撇畫中部略靠下,且在搭接時豎畫起筆輕輕碰上撇畫即可,不要接得死死的;「亻」的豎畫是垂露豎,末尾頓筆回鋒順勢去連接下一個筆畫(①豎畫之後還有筆畫就用垂露豎方便與下一筆銜接:仁、木;②豎畫為最後一筆,書畫後沒有筆畫時可用懸針豎:牛、升)。來看看書寫要點:
再來看看幾個例字:注意豎畫的書寫
「日「作為偏幫部首時也是有多種變化的,上、下、左側三種是最常用的(在右和內部不是常用的 ,所以在這裡不做贅述)。不過不管是那種形態哪個位置,其內部的兩個空白是大小一樣,也就是說三個橫畫之間的距離一定得是相等的。
日」字作為獨體字是長方形,為了上下結構的整體和諧,所以在上方時便會壓扁,除了橫畫等距,兩個豎畫要向裡收緊,上寬下窄。並且左豎下方是低於右豎的(橫畫向右上傾斜;右豎末端沒有明顯收筆)。
「日」部在下方時同在上一樣也是壓扁的,不過因為在下方已經是字的結束部分了,所以寫得更穩重些,橫畫等距不用多說,兩豎保持正直更顯穩定些。特別是左豎下端高於右豎,右豎末端頓筆回提與短橫更好地連接。
在左側不能將形態壓扁,反而要拉長變窄,為了配合左側部分的長度,也是為了字的整體和諧。整體形體變成瘦長型。豎畫保持豎直不變,下部兩豎基本平齊,右豎可略高於左豎。
還是來三個例字,注意書寫時候的要點把握
這個與「亻」其實都是人的不同形態,因為衍生使用的字比較多了。所以用「亻」「人」作為兩個部首來區分,都讀[rén]。這個「人」多數是用在字上的,也叫人字頭。它跟「人」字撇捺相接的位置不太一樣。「人」字撇捺接觸的位置是在中部偏上,但是人字頭的接觸位置就已經非常靠上了,基本連著在撇畫的起筆位置,但是要注意不能撇捺的起筆寫到一起,捺畫的起筆在撇畫的下面一丟丟位置書寫,撇捺注意接實。另外撇畫低端的位置低於捺畫,簡單的記憶就是「撇低捺高」。
人字頭的例字就多啦,我們隨便挑選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