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唯一與羔羊直接有關的是史達林的童年經歷,當時她寄宿在一個牧場,每天她都聽到奇怪的尖叫聲,雖然很害怕,但還是想要弄清楚尖叫聲從哪裡來。結果發現是牧場主人在屠宰羊羔。史達林非常震驚,她想要放走這些羊,但當她打開籠門,羊羔們只是呆呆的站在原地,完全不知道逃跑。所以沉默的羔羊應該是指面對自己的困境卻完全沒有自知也不會嘗試擺脫的人。
順著這條線索,我發現影片中有三隻「被困」的羔羊。第一隻羊,見習特工史達林。史達林有著悲慘的身世,年幼喪母,父親殉職,後來寄宿在牧場,為了救一隻羊離家出走,然後被送到孤兒院,後憑藉自身努力進入警官學校。束縛她的並不是現實的壁壘,而是童年的陰影。為了擺脫困境,她比別人更努力,成績自然也更加優秀,她極力掩飾自己的口音,也是為了蛻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第二隻羊,精神病醫師漢尼拔。看過一些影評,很多人都說漢尼拔睿智,沉穩,有洞察力,簡直奉若神明。
我們暫且不談他食人魔的身份,實際上他也是一隻被困的羔羊。他在監獄中關押了八?年,一直過著難以忍受的生活,面對主治大夫沒完沒了的折磨,他毫無辦法,偶爾咬碎一點東西發洩心中的不滿。他渴望有一扇能看到山和水的窗子,對自己的主治大夫更是恨之入骨。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逃走,或者他有嘗試過,但早已死心。直到他遇到史達林,了解了她的過去,聽她講了沉默的羔羊的故事,心中突然充滿了求生的渴望。第三隻羊,參議員之女。這是一隻真正的被困(被綁架)的羔羊,隨時可能被殺害。
雖然她也試圖自救,比如尖叫,打滾,捶地板,以及綁架一隻狗,但大多徒勞,最後還得等女主來救。史達林和漢尼拔是兩隻惺惺相惜的羊,漢尼拔給史達林提供線索,幫助她走上人生巔峰,史達林則帶給漢尼拔求生的希望。最終他們都擺脫了困境,重獲新生(好吧漢尼拔不算,他是個惡魔)。所以這部影片中並沒有一隻"沉默"的羔羊,他們是人而不是動物,他們都在自救。沒有誰天生就是食人魔,電影擺明了要講一個道理,你眼下所有的行為,都跟你過往的經歷有關,尤其是童年的經歷。
水牛比爾也罷,萊達博士也罷,既便聰明漂亮的史大琳,皆無法擺脫這樣的定律。這讓我想起幾天前看的神探夏洛克,沒有謀殺案,福爾摩斯的生活如此乏味可陳,而一旦有人複雜地死掉,他興奮得像只野狗。嗅著氣味而來,從點滴的證據入手,一點點破解殺人之謎,那的確吸引人。你可以猜想,或者是童年時代的一本書一個故事開啟了他的偵探之夢,從此無法自拔。偵探與反偵探是智商對抗的遊戲,有證據的收集,有邏輯的推導,更有出其不意的行動,在萊達面前,深諳心理和犯罪的史大琳充其量是個菜鳥。
她費盡周章,也無法破解。萊達輕易易舉地對抗整個警界,隨便地吃人,逃脫,在人們的眼皮子底下生活。萊達如此冷血,對抗社會,執著地吃人,即便如此,他心中卻也有溫情,那是一種奇怪的愛。史大琳的真誠打動他,求知的態度又讓他得到某種滿足,又或者他們的經歷有相似之處,在童年都曾擁有某種渴望而被拒絕……他是如此克制機敏的人,但內心卻也可以波瀾頓生,剁掉自己的胳膊,成為這愛的明證。
史大琳對萊達的情感,由憎恨到同情,又有些莫名的快感。他們是天生的對手,卻也是惺惺相惜的人類。假如有一天萊達被逮捕,他敗給的只是自己。在極端的理性之下,所有行為都可以得以控制,但心中的愛崩發出來,他就會親手將自己扼殺,完成自我的救贖。對待死,他心懷坦然,才可以如此自由,幹掉那些他想幹掉的人。遊戲殘酷,才足夠好玩。這部電影的震撼,不只是它系好玩的遊戲。更可以引起多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