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二十多年之前,庫塔區所有的旅館還只能把標誌釘在棕櫚樹上,可是今天的庫塔區以及坐落在它北面、與它比鄰共生的萊吉安區早已是高牆林立,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與當年一片綠浪、無邊稻田的景象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喧鬧嘈雜、瘋狂熱烈、甚至有點兒盛氣凌人,才是對於峇里島大眾旅遊中心的常見描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不管你如何愛恨交加,庫塔和雷吉安區以及它們南面比鄰而居的、昏昏欲睡、不那麼極端的圖班區,都能激發熱烈的討論。庫塔區那些狹窄的巷弄裡擠滿了便宜的咖啡屋、衝浪用品商店以及無法計數的旅行社。而在主要街道上有峇里島最熱情高漲、最人聲鼎沸的夜總會。
不過,你仍然能在這裡的幾十家酒店裡找到一家只要五百一十塊,略顯簡樸、但過得去的房間。雷吉安區則對於那些稍稍年長的人群最具吸引力(有人詼諧地說,那些庫塔區的狂熱粉絲們,結婚後都來到這裡了)。這裡緊靠海邊有很長一排適合家庭的酒店。
千萬別忘了那些舉世聞名的巨浪!它們日夜衝刷著庫塔區那些聞名遐邇的海灘。沙灘從圖班區向北綿延數公裡到庫塔區、雷吉安區和水明漾區,一路上都是衝浪、嬉戲、按摩、吹風、痛飲等活動。在這裡,你絕不會離開沙灘超過10分鐘的路程。
歷史
1839年,一名來自丹麥的椰子油原料商人,馬德斯·藍格,19世紀典型的冒險投機分子,成功在今天庫塔村附近建立了一家貿易公司。他精明地斡旋於當地王公(領主或王族)和從北部侵入的荷蘭人之間,大發了一筆橫財。
直至19世紀50年代,他的事業一直在飆升,然而,正當他打算返回丹麥時,卻暴斃身亡。有一種猜想認為,他是為富不仁,被當地人投毒殺死。現在,修一新的藍格墓地仍然坐落在他的舊宅原址上,綠蔭覆蓋,小河環繞。
20世紀30年代,讓當地荷蘭移民大感不滿的是,鮑勃和路易絲·科克創立的庫塔海濱酒店繁榮興旺起來。住客主要來自歐洲和美國,他們住進了一種理想化的峇里島風格茅草平房內(荷蘭移民稱之為「髒兮兮的本地茅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人和峇里島居民延續了這個潮流,他們沿著海灘修建了很多自己的酒店,不過前來造訪的大多數旅行者仍然是那些搭乘航海郵輪前來的富有海外旅行者。
到了20世紀60年代,庫塔區開始有了真正的變化,那時嬉皮士們穿梭往來於澳大利亞和歐洲之間,在此駐足小憩。最初,絕大多數旅行者都只是待在登巴薩,然後來庫塔一日遊。
但是到了70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旅館開張營業,不少美麗花園環繞,氣氛休閒放鬆的家庭旅社出現在庫塔,還有很多熱情友好的就餐地點也出現了,最重要的是這裡形成心曠神怡、優哉遊哉、休閒放鬆的氛圍。
同時,衝浪愛好者們也蜂擁而至,他們在庫塔享受海濤,並且把那裡當成了他們的前進基地,以便繼續峇里島的海岸探險。頗具商業頭腦的印度尼西亞人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從旅遊貿易中賺取不少利潤,他們往往和此地的外國人合作經營,後者也有了託詞,繼續在此逗留。
庫塔北面的雷吉安區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異軍突起,成為第二個庫塔。開始兩座村莊完全是分開發展的,但是今天,你無論如何也分不到清兩個村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了。
方位
整個庫塔地區都讓人暈頭轉向。這裡地勢平坦,幾乎就沒有地標或指示牌,街道和小巷彎彎繞繞,通常有一面是牆壁,甚至有時兩面都是牆壁,感覺就像掉進了迷宮。交通情況非常糟糕,如果只想在周圍轉轉,那麼步行通常是最佳選擇,不過你要注意高速行駛的輕騎摩託,它們在狹窄的小巷裡呼嘯而過,可能會帶來麻煩。
繁忙的雷吉安大街基本上和海灘平行,從庫塔的北部直到水明漾區。道路的南端,是小型公共汽車站貝莫角,它與另一條街班泰庫塔交會於一個小轉盤。這條單行道從貝莫角車站向西延伸,然後轉彎沿著海灘一路向北,最終到大街。這些就是主要大街,不過由於交通不暢,而且有很多單行限制,你可能還是需要去找一條冷清點兒的街道。
在美拉斯蒂以北,庫塔區融入了雷吉安區,大致能夠看出,兩個區是用稍寬的道路分隔的。在小型公共汽車站貝莫角以南,沿著卡蒂卡廣場街,庫塔區和圖班區融合為一。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在雷吉安大街和海灘間有許多狹窄的街道、小路和巷弄,繞成一團,那裡看起來就像大雜燴,有許許多多酒店、紀念品攤檔、咖啡屋、建築工地,。圖班區有很多海灘度假村,還有一座巨大的海灘購物中心,那裡的生活氛圍更加低調,也更安靜。怎麼樣,看完是不是很想去體驗一下呢?給自己放個假,去放鬆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