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海風習習,在山東煙臺的芝罘灣畔,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雄偉地矗立在碼頭上。
「藍鯨2號」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
這座以海上巨獸「藍鯨」命名的海工巨無霸由中集集團全資子公司——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自重43725噸,有37層樓高,可以在全球95%的海域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海上鑽井平臺被稱為「流動的國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和發展方向。
10年前,中國還完全沒有自主製造海上鑽井平臺的能力。目前,中國在該領域已達到完全自主化,其中超深水鑽井平臺的超厚鋼板、鑽井閉環技術更是世界首屈一指,推動了中國海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2017年5月,「藍鯨1號」在南海首次實現可燃冰試採,產氣總量超過30萬立方米,產氣時長、產氣總量,雙雙打破世界紀錄,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國重器」的實力。
作為「藍鯨1號」的姊妹船,「藍鯨2號」在項目建造工藝等方面比「藍鯨1號」有重大創新突破,有了這枚定海神針,我國將向更深海域裡探求清潔能源,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肌肉強馬步穩 12級颱風屹立不倒
程騁,「藍鯨1號」和「藍鯨2號」的生產經理,年僅33歲的他已參與了藍鯨系列、COSLPIONEER等8個重大海工項目的生產建造。
「藍鯨1號」和「藍鯨2號」的生產經理程騁。
在程騁帶領下,「中國力量」採訪組登上了「藍鯨2號」。沿著外旋梯一步步拾階而上,腳下就是浩瀚的大海,從地面到「藍鯨2號」的甲板有50多米高。站在一個足球場面積大的甲板上,迎面吹來陣陣海風,可以感受到「藍鯨2號」矗立於大海之上的壯觀與豪邁。
程騁向記者介紹,藍鯨系列配備了高效的液壓雙鑽塔和全球領先的閉環動力系統,可提升30%的作業效率。同時,國內首次應用的DP3閉環動力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的工況,靈活地選擇或指定在線運行的發動機,節省10%的燃料消耗,並減少排放,大大提高該平臺的綠色性能。
程騁自豪地告訴記者,藍鯨系列是按抵抗16級颱風的標準建造的。2017年「藍鯨1號」試開採期間,就經受住了12級颱風「苗柏」的考驗,颱風過後,平臺仍然牢牢釘在工作海域,可燃冰試採一秒也沒有停頓。
為什麼能具備如此強大的抗颱風能力?程騁介紹,主要是有3個原因:第一,船體結構強,「肌肉強壯」;第二,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馬步扎得穩」,在12級颱風下平臺位移不超過11米,傾斜角度不超過2度;第三,採用使用100毫米NVF690超厚鋼板,抗扭曲能力強。
「藍鯨2號」與「藍鯨1號」整體設計和概念設計相同,但在「藍鯨1號」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改善和優化。藍鯨2號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內功」上,液壓雙鑽塔系統工作效率提高30%,生產建造時間減少了半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時間更短,『藍鯨2號』走出了一條『降本增效』之路,這也是中集一直堅持精益ONE模式(Optimization Never Ending——改善永無止境)的體現。」
創新建造方式 國產化率達60%
在「藍鯨2號」的不遠處,一座數十米高的龍門吊同樣令人震撼。 「這就是為『藍鯨姊妹』合攏的泰山吊。 」程騁指著這個巨型龍門吊向記者介紹,在傳統半潛式鑽井平臺的生產中,需要將物料自下而上一點一點地疊加起來,譬如平臺上半部分的一個甲板盒,就要將其拆分成16至18塊各1000噸左右的小塊,再吊上去高空作業,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來建造,則周期長,無法按時交付。
「藍鯨2號」的國產化目前已高達60%,圖為建設者們在平臺上對設備進行緊張調試。
為解決這一痛點難點,中集來福士研發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式起重裝備「泰山吊」,它是全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橋式起重機,坐電梯從底到頂要足足3分鐘,這座近乎巴黎凱旋門高度和跨度的龍門吊,正如它的名字「泰山」一樣,一次可吊起2萬噸的重物,至今為止已保持長達10年世界吉尼斯紀錄,令歐美發達國家望塵莫及,只有它才能吊起藍鯨號的上船體。
生產中,只需將半潛式鑽井平臺分為上下各15000至20000噸的部分分別建造,最後交由「泰山吊」整體合攏,大大縮短了工期工時,提高了生產效率。
「藍鯨2號」的國產化目前已高達60%,圖為建設者們在平臺上對設備進行緊張調試。
說到「藍鯨2號」的國產化,程騁驕傲地說: 「藍鯨2號」的國產化高達60%,而在10年前,中集來福士建造第一座半潛鑽井平臺只有10%。 」
這座海上巨無霸的設備有2萬多臺,涉及液壓、燃油、防凍等管道系統就有上百個,管道清洗裝備尤為重要。 「過去,我們的管道清洗隊伍都是挪威人,費用高得驚人,一天的租金就幾千萬。 現在,我們不僅用國產的管道清洗設備,而且維護和保障等一系列服務都是國內的企業,有問題可以直接用漢語溝通。 」程騁對記者說。
國內首次成功完成閉環試驗
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上裝載有27354臺設備。
27354臺設備,968個子系統,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個報驗點,120萬米電纜拉放長度……這套龐大的系統組成了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然而,如何讓如此多的設備和系統協調運作?在試航中進行調試尤為關鍵。所謂試航,即是對「藍鯨2號」的整套系統進行測試、調試,這個過程需要全船工作人員共同協作完成。
侯立平,「藍鯨2號」調試經理,負責交付前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這座「海上巨無霸」的總指揮。
「藍鯨2號」試航有200多名人員參與,包括船東、船檢、供應商、船長、QC、生產、調試、技術等諸多部門。試航中,「藍鯨2號」成功完成了DP3操作模式下的電力系統的閉環試驗,該試驗是國內首次成功完成這一技術課題,也是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其中,短路試驗的風險和難度是最高的。侯立平和他的團隊憑藉極強的調試技術能力,最終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試驗。
「藍鯨2號」調試經理侯立平。
每天早上7點15分,侯立平用英語和各部門負責人開會,最多的時候有15個外國人。「為了及時了解報驗情況,便於溝通,我必須自學英語,學好英語。」 侯立平告訴記者,調試第一艘半潛船的時候,資料只有三五頁,到了「藍鯨2號」,英文資料足足放滿一個12米長的貨櫃,侯立平一頁不落全部看完。「只有對每一個設備和系統的情況瞭然於胸,才能對全局有把握,做好調試工作。」
和船上的很多人一樣,行到深海處總會想家。「雖然不能經常陪伴家人,但每當跟家人談到項目試航和交付的時候都感到很自豪。」侯立平說,「『藍鯨2號』試航階段,孩子還很小,我早上起來的時候,孩子還沒起,回去的時候,孩子已經入睡,我是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而不是長高。」說起孩子,侯立平眼眶泛紅。
為建設海洋強國不懈創新
中集來福士擁有一個國家級海洋工程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海工院」),是國內最大的深水海洋平臺研發基地,「藍鯨2號」正是在這裡研發和設計的。
國家級海工研究院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於2013年7月在煙臺高新區正式啟用。
海工院位於煙臺市高新區,走進這座現代化的大樓,眼前的一句標語讓人印象深刻:「Set A Goal,Never Say No。設定一個很高的目標,哪怕像夢一樣,我也不說不能。」
走進海工院二樓,9座半潛鑽井平臺模型映入眼帘。「藍鯨2號」技術經理邵彬豪指著模型向記者介紹,「藍鯨2號」的設計耗時8個月,採用了雙鑽塔、液壓主提升、巖屑回收、超高壓井控等大量新技術。
邵彬豪說,在「藍鯨1號」之前,公司產品的鑽井系統總包給外國企業,成本佔工程總投資的40%左右。而從「藍鯨1號」開始,中集來福士決定拆解鑽井包,消化吸收國外技術,以求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這標誌著中集來福士走出了鑽井系統研發的第一步。可以說,藍鯨號走出了一條總包的路子,我們核心裝備的技術也有了重大突破。」
海洋強國,裝備先行。作為中國海工行業的領軍企業,持續創新的中集來福士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號召,主動變革,轉型升級,向油氣細分領域、深遠海漁業領域延伸,建造一流海工裝備。
能夠解決上萬人口用電問題的浮式電站解決方案,可以海釣、吃海鮮大餐的海洋牧場平臺,能養殖上萬噸三文魚的深水養殖工船,實現海上生活的智慧海上綜合體……在中集來福士的展廳裡,這個雄心勃勃的海工企業已描繪好未來的大海洋產業藍圖。
另一邊,程騁又投入了一個新的領域——Havfarm 1深水養殖工船項目,這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深水養殖工船項目,總長385米,包含6座深水網箱,實現智能化養殖,10個人就能養1萬噸三文魚。
「海洋強國夢是每一個海工人的中國夢,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和創新,這個夢想很快就能實現。」這位樸實爽朗的山東小夥堅定地告訴記者。
人物訪談
為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扛旗
2018年6月13日,對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來說是個特殊日子。「回想起那天,依然歷歷在目。」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考察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位於煙臺的基地,詳細了解企業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開展高端海洋工程設備自主設計研發製造情況。
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
近日,王建中接受了本報「中國力量」採訪組的專訪。他表示,總書記的到訪是對中集集團多年來在海洋工程的堅持和探索的鼓舞,他希望通過行業的共同努力,未來中國的海洋工程裝備也能像大飛機和高鐵一樣,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
堅持自主創新 實現高端海工裝備「中國造」
煙臺中集來福士的前身是煙臺造船廠,建成於1977年。1994年,煙臺造船廠被新加坡企業看中購入,更名為「萊佛士」,2008年,總部位於深圳的中集集團決心要在海工領域探索並登場,這家1982年成立於蛇口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數十年深耕製造業,其貨櫃、道路運輸車輛、登機橋等領域銷量居世界首位。
中集 來 福士煙 臺海工基地。
「當我們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整個中國海工行業處於價值鏈的最底端。當時,在中國建造的鑽井平臺上基本找不到國產的設備,最基礎的零部件都要從海外進口,在這樣的窘境下,我們調動全部力量保交付,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2010年交付第一座鑽井平臺COSLPIONEER,中集來福士歷經常人難以想像的千辛萬苦,耗費50個月1100萬工時。而到了2014年,交付的平臺只花了28個月640萬工時,中集來福士的設計和建造能力一步步實現了質的飛躍。
截至目前,中國向全球客戶交付了11座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中集來福士交付了其中9座,已名副其實地躋身全球深水海工裝備領域的第一梯隊。
回顧整個過程,王建中認為中集來福士堅持了三件事情:自主創新,培養本土團隊,構建供應鏈。
為『藍鯨姊妹』合攏的固定式起重裝備「泰山吊」 由中集來福士研發。
從聚焦海工裝備領域到布局大海洋,中集來福士致力於成為海洋整體方案提供者。這樣的底氣源自於中集來福士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核心產品自主設計、自主智慧財產權從零到100%的突破,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特別提到自主創新,我們必須全面落實總書記的有關要求,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把基礎的、核心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建中堅定地說。
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培養。王建中介紹,目前海工院有1000多名工程師,平均年齡只有34歲。「別看他們年紀輕輕,他們當中很多人身上已經具備了幾座世界一流海工平臺的交付能力,這是一支非常可貴的人才隊伍。」
在王建中看來,構建本土供應鏈對推動中國海工產業的發展尤為關鍵,也是所有中國海工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目前,中國海工產業大概有四五百家供應商,僅煙臺周邊就有200多家企業。所以說,供應鏈不是上下遊的關係,也不是甲方乙方的關係,而是真正要擰成一股繩。」
「過去是海軍,現在要成為海軍陸戰隊」
作為中國海工行業的領軍企業,中集來福士近年來受到了眾多的關注和讚譽。 而王建中對行業的形勢有清晰的認識,對於外界的關注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從2015年開始,低油價成為新常態,在惡劣的市場形勢下,我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過去十年,我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關鍵要看下一步怎麼走。 」
中國力量採訪組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與建設者合影。
王建中表示: 「現在我們提出『以平臺造平臺』,以鑽井平臺構造能力平臺,以能力平臺打造產品平臺,這是我們的成長的路徑。 」近年來,中集來福士積極向大海洋產業延伸發展,除了牢牢堅守中國海工陣地,也成功實現了「油轉漁」「油轉遊」「油轉民」等多項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帶給我們巨大的鼓舞和信心,我們將繼續挖掘新動能,探索更多海洋經濟產品,依靠自身平臺承載更多海洋經濟發展使命。 過去我們是海軍,現在我們就要成為『海軍陸戰隊』,這樣才能在新的戰場取得新的勝利。 」談及未來,王建中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大國重器的「深圳力量」
從2008年被中集集團正式收購開始,中集來福士就被注入了深圳基因。 在這10年裡,中集來福士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擴大海洋開發領域,體現了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藍鯨1號」和「藍鯨2號」正是中集整合利用全球資源發揮深圳科研實力的代表之作。
在中集來福士的採訪過程中,當得知記者來自深圳,他們很自然地多了一份親近感。 在他們看來,中集來福士有著深圳這座改革開放城市的改革氣魄和創新氣質。
10年前,當中集集團CEO兼總裁麥伯良決定進軍深海海工領域,曾遇到了巨大的壓力。 面對質疑,麥伯良發出了「中國海工,捨我其誰? 大國重器,捨我其誰? 」的豪言壯語。 十年間,豪言壯語成為了現實。 中集來福士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領先」,設計建造出全球最先進的半潛式鑽井平臺,躋身世界海工裝備第一梯隊,充分展現深海海工的中國力量。
採寫丨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斌 林洲璐 翁惠娟 劉秋偉
圖片丨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莫榮寶
監製︱詹婉容
編輯︱張穎
深圳特區報
深圳權威媒體資訊平臺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廣告聯繫電話:0755-83518499
廣告聯繫郵箱:850874136@qq.com
微信聯繫ID:yingying6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