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在冊寵物(多指貓、狗)數量已超過1億隻,這表示每13個中國人就有1個人擁有寵物。而寵物的「身後事」的處置成為主人們最看重的一種悼念方式——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寵物主人會選擇以掩埋的方式處理離世的寵物。「寵物墓園」這一「灰色」產業鏈也由此而生。(3月30日北京青年報)
當今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人和寵物朝夕相處,天長日久難免會有感情,對寵物因種種原因死亡,心存不舍和懷念之情,希望心愛寵物的離世能夠體面而有尊嚴,自然也不難理解。只是,給寵物建墓、立碑的做法,卻讓人不敢苟同,一個最簡單、淺顯不過的道理是,人的「身後事」尚且提倡移風易俗,辦得節儉、低碳、文明,何況貓狗之類的普通動物?
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有識之士多年來一直在呼籲,不能再讓逝者與活人爭土地的現象延續下去,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倡導樹葬、花葬、海葬等新葬俗,下大力氣破解墓地佔地矛盾,厚養薄葬也漸成大眾廣泛共識和自覺踐行,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寵物墓園動輒綿延數百米,有的寵物墓佔地更多達十數米,動物與人爭地亂象委實觸目驚心。
同時讓人憂心的是,不少寵物墓園都是採取土葬,極少數實行火化的,相關硬體設備也存安全隱患,昌平百福寵物墓地共有一萬多個墓穴,現有4000多只在此安葬的小動物「95%屬於土葬。」緊鄰著該寵物墓地的是沙河水庫一條支流,200米左右則是京密引水渠。而按照相關政策規定,死亡動物要經無害化處理後深埋,環境汙染隱患怎能不令人無比糾結?
從報導可以看出,某些所謂寵物墓園,不少都處於灰色地帶,沒有合法審批手續和無害化處理資質,更沒有必要的安全、環保條件,純粹為追逐寵物殯葬暴利而來。由此看來,需要相關監管執法部門儘早跟進加以規範治理,廣大市民也要「移風易俗」,儘可能按照利用現有動物屍體處理的公共服務資源,切實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依法依規妥善處置寵物「身後事」,而不能有錢就任性。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