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面向青年人才啟動「英才百人計劃」、面向海內外國際化人才啟動「千人聚亦」之後,為適應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充實幹部隊伍,近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面向全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企業等單位公開招聘8名高端管理人才。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亦莊新城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北京經開區創新選人用人機制,探索市場化方式,試行全員聘任,完善績效激勵制度,允許實行兼職兼薪、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分配方式。
北京經開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在深化機構改革成效的基礎上,緊抓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圍繞「四區一陣地」發展定位,堅持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深化改革,以激發乾部隊伍的活力、提高行政效能為出發點,積極推進人事制度、再造流程等各項改革任務。
「人事制度改革賦予了我們更大的用人自主權,為經開區創新選人用人方式提供了制度支撐。通過提升用人效能,構建規範有序、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努力打造專業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和運營團隊,開創升級版開發區和亦莊新城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經開區工委委員、組織人事部部長於淼表示。
本次招聘的高端管理人才崗位共涉及管委會中層管理崗5名,區屬國企副職3名。其中管委會中層管理崗具體包括產經政策研究院院長1名、地區協同事務局副局長1名、經濟發展局副局長1名、科技創新局副局長1名、商務金融局副局長1名,區屬國企副職包括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名,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名、北京亦莊國際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名。
從應聘者任職資格條件來看,政治素質過硬,敢於擔當作為,勇於開拓創新,善於調查研究,工作表現突出,具有較強的戰略規劃、組織管理能力、學習創新能力和專業工作能力等,成為首要選人用人考量標準。
從招聘具體崗位看來,如商務金融局副局長要求有自貿區相關工作經驗;地區協同事務局副局長要求具有較強的綜合協調和項目管理能力,有推動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的經驗;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要求熟悉行業國際慣例、精通資本運作,主導實施過多個投融資、企業上市或兼併收購等成功案例,專業化、知識化,國際化的任職背景經歷,成為選人用人考量的加分項。
自去年人事制度改革啟動後,北京經開區不斷創新選人用人方式,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7月啟動了「百人英才計劃」,面向社會及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共招聘100名青年英才,成為經開區建區以來規模最大、崗位類別最多的一次公開招聘,一批富有創新活力、擔當作為的新生力量迅速補充到各崗位中。8月發布「人才十條」新政,將人才分為四大類,圍繞「獎、扶、培、服、住、醫、教、戶、行、譽」人才創新創業十大要素,打造全方位人才政策體系。同時探索以「政府免費搭臺+雲端引才」的模式,啟動「千人聚亦」國際化人才招聘項目,面向海內外匯聚綜合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創新精神強的國際化優質人才資源,滿足經開區企業國際化人才1000餘個崗位需求。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自2008年以來,北京經開區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從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到建設市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並打造高端產業領軍人才隊伍,從組建產業人才協會,啟動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再到成立人才集團,始終積極營造重才興才的氛圍,致力於引才育才機制的完善。
隨著經開區的快速發展,吸引著各類人才不斷湧入,已形成「全球化人才引力場」,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各類人才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數據顯示,經開區人才總量已超過27萬人,高層次人才達9000餘人,海外學人3700餘人,院士3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人,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69人,入選北京市級高層次人才計劃125人。人才貢獻率達58.17%,高於北京市平均水平。
為助力各類人才成長,完善人才培養專項資助,按照「人才十條」新政,經開區將實施「四項人才培養計劃」,包括人才培養項目配套支持計劃、青年人才培養擇優資助計劃、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資助計劃、黨組織書記研修資助計劃,全面提升各類人才專業化水平,推進青年人才和後備人才隊伍梯隊建設。
除此之外,為完善生活服務保障措施,從「住房、醫療、教育、落戶、出行」五要素出發,根據人才分類打造分級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高品質國際人才社區,提升經開區的整體生活環境。新成立人才發展集團,將為人才發展提供專業保障,提供全鏈條、一站式、專業化綜合服務。
為增強人才歸屬感和獲得感,經開區將為做出傑出貢獻的外籍人士授予「亦城榮譽市民」稱號,並優先推薦各類人才申報國家級和北京市各類榮譽獎項等。
據於淼介紹,「這次高端人才招聘只是一個序幕,後續還將結合『兩區』建設和四大主導產業發展需求,面向全球招聘更多高端人才,通過探索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建立起一套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發揮人才在促進區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