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糧改飼,這個詞相信很多農民朋友已經不陌生了,糧改飼政策普遍在北方地區實行,主要農作物為青儲玉米,苜蓿草,隨著政策的推廣和很多養殖戶或者土地承包者們加入到了其中,雖然有眾多種植戶加入其中,但是仍然無法解決青儲飼料市場短缺問題。
那麼對於農戶來說,糧改飼的經濟收益是否比傳統作物的經濟的收益要高,今年玉米價格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青儲玉米是不是划得來,包括青儲飼料的銷路問題,這些疑問都是一些不確定因素,更是多數農戶對於種植青儲飼料還存保留意見的原因。
那麼下面就由我為各位農戶做出分析,在看完過後審視自己的情況再做定論。
01糧改飼的市場前景內需
我國青儲飼料主要來源國美國、西班牙、加拿大、阿根廷、吉爾吉斯斯坦、羅馬尼亞、丹麥等國的苜蓿草等粗飼料,自2018年起至今我國已經連續開放並批准十多個國家進口青儲飼料。
那麼我國為什麼會對青儲飼料需求如此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養殖戶的多少決定著飼料市場的供應情況。
我國肉產量以豬肉與禽肉為主,19年的豬瘟對於我國肉產品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隨著我國政策對於養殖戶的大力扶持,養殖戶在這場大挫折中慢慢的恢復過來(今年玉米價格高於往年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大量的養殖戶回歸市場,將會使飼料價格回溫,青儲飼料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第二:各國對於苜蓿草的需求在持續增長(尤其是優質苜蓿草)
各國對苜蓿草需求強勁,中東許多穆斯林國家對苜蓿草需求旺盛,而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對苜蓿草的需求並未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際上苜蓿草供需緊張局面。
我國在加大糧改飼推廣力度的同時,也增加了苜蓿進口來源,來填補空缺。
第三: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於「青料」的不斷增加。
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家對畜牧業的大力支持,畜牧業內部結構的優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儘管國家在取消保護價之後大力推廣農改飼,但國內飼草種植規模卻沒有跟上畜牧業的發展步伐。我國牧草供給與畜牧業需求嚴重失衡。
02糧改飼的必要性
第一:乳製品需求帶動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滿足健康需要的人均奶類消費量為每年109公斤,而現在還有72公斤的增長空間。高價值產品如牛肉、羊肉及乳製品消費拉動上遊市場需求。劉亞清,中國乳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曾說過,牛是草食動物,不能沒有粗飼料。由於養牛過程中粗飼料的缺乏,奶牛的健康將受到威脅。如果沒有好的粗飼料,奶牛就不能高產,奶的質量就很難達到標準,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第二:苜蓿草的產量不夠內需:
種草養牛,出產優質牛奶,已被業界公認為首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反芻動物獲取蛋白質的優質粗飼料,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但我國紫花苜蓿的產量和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戶的需要。2018年我國優質苜蓿供應總量為300萬噸,其中國產120萬噸,進口180萬噸,牛用優質苜蓿供應不足130多萬噸。
當前我國進口的苜蓿主要來自美國、西班牙、加拿大、阿根廷、吉爾吉斯斯坦、羅馬尼亞、蘇丹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美國的苜蓿佔了我國進口苜蓿的絕對大頭,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苜蓿只佔了我國苜蓿總產量的1.5%。
第三:解決內需的同時提高種植質量
中國的幾個主要飼草進口國,都是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工業化種植模式,集中管理使它們的飼草品質優良,價格低廉。
國產飼草整體產量、質量和性價比與進口產品相比處於劣勢,導致我國飼草畜禽養殖行業在大規模發展的情況下,對於精料的需增大,不得不採取進口的方式解決內需。
因此我國飼草種植缺口仍然很大,市場前景也很好,國內飼草種植企業必須抓住機遇,推進集約化經營,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在國內市場爭得先機。
03糧改飼政策
第一:內需不足導致被動
2018年下半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我國苜蓿草進口價格出現上漲,每噸平均到岸價為330.71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近11%。但是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紫花苜蓿佔我國進口總量的比例仍高達83.76%。今年1-3月,我國從美國進口苜蓿1675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50.7%,但仍佔美國進口苜蓿總量的71.25%。這一舉動多少表明了我國對進口苜蓿的實際需求量和產地不足的無奈。
第二:政策的推廣在不斷改變內需情況
實際上,早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草牧業的發展,支持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料的種植,實行糧改飼、種養結合的試點。
經過三年的連續調整,2017年、2018年,我國糧改飼面積連續兩年超過1300萬畝。糧改飼主要是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推進種植結構的調整,促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甜高粱、豆類等飼料作物的種植,收穫加工後以青貯飼草產品的形式就地轉化牛羊等食草家畜。現在,全國糧食改飼的試點地區已經擴大到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通過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我國青貯玉米產業與歐美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今年年初,中國種子協會青貯玉米分會主席丁光省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我國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只有2000萬畝,與美國7%的玉米面積、法國50%以上的玉米面積和德國85%的玉米面積差距很大。
第三:農改飼種植與銷售體系有待完善
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司副司長吳曉玲也在2月27日召開的2019年中國粗飼料大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所佔比例不大,種植者認識不深,收購價格體系未形成,產業間共贏機制未建立,優質品種選育與推廣還存在許多不足。
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對比分析,丁先生指出,我國青貯玉米品種的品質和產量與歐美相當,認為我國青貯玉米品種的產量低於歐美國家實際上是一個誤區。隨著我國經濟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牛奶和肉製品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青貯玉米作為優質草食畜禽的青貯飼料需求也將持續增長,預計2030年我國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將達到1億畝。
經過幾年的連年豐收,稻麥玉米庫存高企,滿足人民生活消費多樣化需求,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結構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發展的需要和形勢的要求。
04是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糧改飼
第一:地區地勢原因
糧改飼雖然對於地勢來說不是很重要,但是平攤的土地更方便與機械化作業,與成品的運輸,所以對於大批量種植青料的農戶來說,集中化管理將是一個重要的一環。
第二:青儲飼料的質量影響價格
國內飼草種植規模小、分布分散、管理粗放、栽培技術落後、種源不佳、種子品質差、出芽率低、雜質多、產量低,最終導致鮮草及貯藏乾草成品質量差,沒有市場競爭力。
我國飼草產業的質量體系不完善,從種子到成品都沒有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導致國產飼草在產品安全性上無法與進口飼草相比。
第三:品種單一,種植經驗很重要
種植品種單一,農改飼大環境下新增飼草主要以青儲玉米為主,而品質較好產量較高的紫花苜蓿對於農戶來說比較陌生,沒有一定的管理種植經驗對於農戶來說是一大挑戰。
第四:對於種植青儲飼料的農戶來說對接企業將是一大難題
因為不普遍化,農戶對於銷路來說也是一知半解,不比傳統作物,收購商比較普遍,可以在出售時權衡價格,而青儲飼料針對的範圍小,基本都是銷售給各個畜牧企業,這其中就出現,找銷路,聯繫畜牧企業及價格不能迴旋的結果。
所以說在種植青儲飼料之前要考慮好以上的利弊,就近銷售、三元結構的協調發展才是現需。
好了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析的糧改飼的一系列問答,希望能對於農戶朋友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