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戲稱4月24日應該設為「錘渣男日」,羅志祥、屈楚蕭為我們展現了人性中不堪的一面,5月26日賭王逝世,賭王原配悽涼慘澹的下場和幾房太太間為爭家產上演的真實版「溏心風暴」,更是為「不好的戀人」提供了素材,也讓我們暗自揣測,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身邊的那個人,我的愛情真的如我所願的美滿嗎?美好的愛情是幸福的源泉之一,那麼什麼樣的愛情是美好的愛情呢?心理學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Shaver的成人依戀理論
Bowlby首次提出親子依戀理論,美國加州大學的shaver認為婚姻關係也可用依戀理論來進行解釋,支撐婚戀關係與支撐親子關係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如果父母/伴侶對孩子/伴侶的需要敏感並給予積極回應,那麼就會形成安全依戀;如果父母/伴侶對孩子/伴侶的需要不積極回應,那麼就會形成不安全依戀。成人依戀風格可以用親密關係體驗問卷測量,問卷有迴避和焦慮兩個維度,如果兩個維度的得分都很低,屬於成人安全依戀。具有安全依戀風格的成人,婚戀關係更美滿,相互信任、相互承諾、相互親密、相互支持、相互坦露情緒並能夠處理衝突、能夠原諒對方的過錯。婚戀關係除了涉及依戀系統,還涉及性愛系統和照顧系統,這兩個動機系統對繁衍、為伴侶提供共情性支持非常重要。個體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時,就會激活依戀系統;感到他人需要照顧時,就會激活照顧系統;性愛系統讓伴侶走到一起養育後代。
Fisher的愛情神經生理理論
Fisher的愛情觀則是完全建立在神經生理基礎之上。她認為愛情即性驅力,背後有三個神經生理系統,用以建立、維持婚戀關係。男女性驅力的水平受睪丸酮水平的影響,與之有關的腦區是下丘腦和杏仁核。吸引和迷戀的行為與大腦獎勵系統的多巴胺活動水平有關。婚戀中的依戀、相互照顧陪伴,則與伏隔核的後葉催產素活動水平、腹側蒼白球的後葉加壓素活動水平有關。Fisher認為,這些神經生理系統進化出來是為履行在婚戀過程中的不同的行為。性驅力是為激勵人們與一系列潛在的伴侶發生性關係,吸引系統進化出來是為激勵人們把注意力放在比較有可能生出健康後代或者比較有能力養育後代的伴侶身上。依戀系統的進化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把關係維持得長到足以養育後代。
Sternberg 愛情雙重論
Sternberg整合了他早期的愛情三角理論和「愛情故事」理論,提出愛情雙重論,來解釋婚戀關係中多種多樣的愛情及其發展。愛情三角理論提出不同類型的愛情在親密、激情和承諾水平上各不相同:完美式愛情,親密、激情、承諾水平都很高;迷戀式愛情只有高水平的激情;喜歡式愛情只有高水平的親密;空洞式愛情只有高水平的承諾;浪漫式愛情有高水平的激情和親密,但沒有承諾;愚蠢式愛情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陪伴式愛情,只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激情。他開發了愛情三角量表來測量關係中的親密、激情、承諾水平,並發現三維度的得分與關係滿意度之間
Sternberg在其愛情故事理論中給出了描述三角理論中各種各樣愛情的發生過程的一共26類愛情故事,用此來測評愛情的發展模式。這26類愛情故事最流行的有:愛情是旅程;愛情就像花園需要經常照顧;愛情就像民主制,雙方地位平等、權力共享;愛情就像歷史,雙方記錄或記住一系列重要事件。經研究發現,有著相似主題愛情故事和在愛情三角變量上得分相近的伴侶,對婚戀關係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