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涉水族圈的魚友們在開始飼養觀賞魚的時候大多都會遇到死魚的情況。
即便這些水族愛好者當中有一些人已經從一開始就學習了相關的觀賞魚養殖知識的條件下,死魚的情況也是會出現。
難道說新手養魚必須要經歷死魚的歷練麼? 今天老青年就和大家聊一聊新手養魚為何總是愛死魚,以及導致死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條觀賞魚在魚缸中死掉,我們首先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觀賞魚本身有問題,一個是飼養環境有問題。
我們首先來說說觀賞魚自身的問題。很多新手玩家在一開始入手買魚的時候,無論是什麼品種的觀賞魚,大家大多都是會選擇這個品類之中比較大眾化的那一個種類。
這是大家在水族圈裡消費購物的一個普遍趨勢。
畢竟新手在養魚技術上還沒有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大家誰都不會貿然去飼養那些價格不菲的所謂精品魚。
所以大家選擇一個價格比較適中的商品魚往往是一個比較主流的選擇。
但是商品社會市場經濟下,價位適中的商品魚並非消費者想像的那樣簡單。這裡面包含著漁場和水族店各個方面的競爭。
所以當你決定選擇一個價格範圍內的同類觀賞魚中,你會發現不同的水族店老闆會介紹給你大量的品種,其中甚至還有一些看上去屬於精品的品類。
於是原本只是想著選擇一個合適價位的大眾品種先練一練手的你,面對眾多超出自己預期的漂亮小魚兒,通常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選擇了自認為的性價比很好的觀賞魚回到家裡。
老青年告誡大家,在水族店裡永遠沒有撿漏這一說。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在水族圈裡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當你用一個低於市場常規價格購買的看上去品相還過得去的觀賞魚,實際上往往都會存在一些瑕疵。
如果只是品相上的出入對於新手來說還不算是一個坑。能夠低價購買到同類觀賞魚的情況往往都是觀賞魚存在著一些疾病或者是即將到壽命的老頭魚。
舉一個水族市場上比較常見的例子。在銷售孔雀魚的水族店裡,即便是同品系的孔雀魚,一缸略低於標準成體尺寸的孔雀魚售價往往都是價格比較高的。
而旁邊一缸完全成體尺寸的孔雀魚的價格卻又會低一些。其中不乏大腹便便的帶仔母魚,很是吸引消費者的眼光。
而且商家通常會用促銷等等話術引導消費者,讓其覺得購買這樣價格優惠而且又是成體的孔雀魚,回家不久就會開枝散葉繁殖後代,豈不是性價比很好的選擇?
殊不知這些孔雀魚往往都是2年以上繁殖數代的老魚了,這些壽命有限的孔雀魚繁殖後代的畸形率很高,甚至還有可能在沒生產前就會衰老而死。
除了正常壽命已經所剩無幾之外,這些老魚往往還代表著抗病能力的減弱。有些孔雀魚可能在商家銷售的魚缸中已經是帶病狀態了,這不僅對於它的存活條件岌岌可危,而且還可能對水族玩家家中已有的觀賞魚造成威脅。
這樣的孔雀魚在繁殖孔雀魚的老手眼裡,不是特殊原因絕對不會是他們的首選。
而新手面對這樣的誘惑,往往都會忽視這些已經表現出塌腰,癟頭等症狀的情況,盡力在魚缸中挑選出狀態比較活躍的孔雀魚。
有些新手玩家即便是知道這是一缸老魚,但是還是想搏一下,撈取一些大肚的懷孕母魚期望回家以後繁殖出下一代也好。但是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母魚繁殖後很快死亡,而繁殖的一窩小苗最後成長起來的效果也差強人意。
以上只是用孔雀魚的一個簡單例子來闡述選魚的重要性。一言以蔽之,相同價位的條件下,首先要選擇健康的觀賞魚,其次才是看品相,最後再去考慮性價比的事情。
那些看似撿了便宜的消費行為往往最後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隱性消費和困擾。
說完了魚的情況,我們再來聊一聊飼養環境的問題。
無論是水族新手還是養魚老炮,新買的觀賞魚來到自家的魚缸中,對於它們來說都是要面對水環境的變化的挑戰。
新手和老手的區別就是看他們提供給新魚入缸時候的水質條件和飼養環境是否能夠適合它們的存活和生長。
水族新手一定要在魚缸的硝化系統健全穩定運行的條件下再去購置觀賞魚。
很多水族玩家新人在魚缸剛剛運行幾天的時候就開始四處購魚,興衝衝美滋滋地將它們弄進自家的魚缸。可是要不了多久,各種狀況頻繁出現,魚兒也開始接二連三的生病,死亡。
所以想養好觀賞魚,一個穩定健全的硝化系統一定要在魚兒入缸之前搭建起來。
現在水族交易不止是本地的水族店消費了,很多玩家通過網購或者外地魚友之間的交流進行線上交易。
這種情況往往也意味著魚兒要經歷時間很長的物流運送才能夠到達。因此做好魚兒的入缸操作也更加重要,很多時候並不是商家或者魚友發給你的魚兒有問題,而是新手們的操作不當引起的魚兒死亡。
這種遠距離購買的觀賞魚一定要經過適當地入缸前處理才能有效保證它們的安全存活。
老青年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對新魚入缸的操作。
新魚進家先過溫
新魚到家以後首先不要急於拆袋,而是把包裝袋放到魚缸中進行過溫。尤其是熱帶魚,它們對於溫度的急劇變化十分敏感。一般來說過溫半小時左右就能夠讓魚袋中的溫度與魚缸中的水溫保持一致。
拆袋之後要過水
各地的水質條件不同,所以原來魚兒生活的水環境和本地的水質環境肯定是不同的。因此通過過水操作讓魚兒逐漸適應環境非常重要。
過水操作並非完全的越慢越好,因為通過長途運輸,魚袋內的水質條件通常都是比較差的,氨氮濃度通常都會很高,只是由於在密閉充氧的環境中壓制住了它們的有害作用而已。
而拆袋之後氧氣的釋放,魚袋中的魚兒往往都會出現缺氧和氨氮毒害的雙重壓迫。過水時倒出大部分袋中老水,留有1/5的程度即可,同時提供豐富溶氧度的新水緩慢注入(有條件的可滴流操作),保證魚兒能夠逐漸適應過水過程。
如此按照30分鐘循環操作幾次,保證最後魚兒沒有異常後才算是過水完成。
檢疫消毒不可忘
很多魚友往往盲目自信,過水完成後就把新魚放到家中有魚的魚缸中。實際上這樣操作的隱患極大。
新魚身上帶有的菌落情況我們不得而知,有些甚至在賣家哪裡處於無症狀的健康狀態,但是環境的改變往往會成為觀賞魚病爆發的誘因。
或者是新魚本身已經有了抵禦某些病菌的抗體,可是它自身攜帶的致病菌卻能夠引起家中這些不具有抵抗能力的魚兒染病死亡。
所以完成過水後的新魚,最好進行一下消毒殺菌檢疫。
至於檢疫的操作,主要是分外部藥浴消殺和體內寄生蟲檢疫。水族用品中有專門的商品檢疫藥物可供大家選擇,而老青年自己針對一般品種的觀賞魚常備的主要是黃粉,甲硝唑等等。一些特殊的魚種的檢疫還是建議採用國際公認的品牌藥品進行建議,質量有保證,口碑也是很不錯。
儘量提供隔離觀察
最後要說一下隔離觀察飼養的事情。通常情況下經過檢疫的魚兒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了。但是對於一些價格不菲的觀賞魚,還是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隔離觀察飼養一段時間。
這樣的操作無論是對新魚還是家中的老魚都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做法。
經過隔離觀察一段時間,魚兒本身隱藏的暗疾或者我們之前忽略的情況會逐漸暴露出來,而通過隔離飼養能夠給我們留有一個緩衝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處理和救治。
一般來說隔離兩周左右時間,魚兒會逐漸適應新的環境和投餵習慣,在保證它們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合缸操作了。而經歷這些操作後的新魚,即便是水族新手,想養死它們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