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菲娘什麼時候加的我微信已經不記得了。我每次看朋友圈都會看到米菲娘精心記錄孩子的成長,從記錄裡看出她的英語不錯。有一天我在駕校上理論課,就和米菲娘聊起來,得知她是英語專業,所以我告訴她,你要是不加入我的高端英語啟蒙計劃就太虧了。然後聊著聊著她就加入了,後來接觸時間長了,發現米菲娘很有思想,請先看小兔尾巴米菲的英文啟蒙故事。
小兔尾巴米菲的快樂英文啟蒙之路||米菲娘
說起剛滿三周歲小丫頭的英文啟蒙之路,其實有些曲折。
孩子出生初期,看了很多育兒書,接觸了很多育兒理念,牢固樹立了不給孩子太大壓力的思想,所以一直反對很多知識性的學習,除了像中文兒歌一樣偶爾也聽一聽語感啟蒙之類的,對於孩子的英文,從來沒有上心過,甚至一直比較排斥。
快兩歲,看了汪培鋌《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和《磨出孩子的英文耳朵》,對於用親子閱讀和用讀繪本的方式進行英語滲透多少有了一些概念,但並沒有明晰的理念。同期上了一期外教的英文繪本課,感覺小丫頭並不排斥,反而挺喜歡,開始研究英文啟蒙的相關理論,了解到安妮鮮花,廖彩杏,在各大網站爬樓,對於用兒歌磨耳朵,讀繪本講故事配套原版音頻的方式進行英語啟蒙的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鄭老師的和美國寶寶一起成長計劃,我了解的倒比較早,這確實是個很不錯的計劃,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其一,500G的英文原版精華資源通過硬碟寄送。這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很寶貴,因為很多媽媽像我一樣,育兒初期並沒有研究過英文啟蒙的問題,真正多少有些概念之後,又苦於沒有資源,天天泡群泡論壇,別人一分享資源,不管是不是有用就狂收,很多資源因為沒有經過鑑別也不覺得寶貴,很多都網盤裡睡大覺,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有這個時間,不如省下來多陪陪孩子進行親子互動。鄭老師分享的東西,是她精心挑選過的,有很多網上也找不到,以她追求效率的性格,不好的東西不會給自己的安可寶貝兒用的。
其二,新東方老師一年指導。一說起新東方,光這個名頭就覺得夠專業。平時各大群裡見多了各種新手詢問各種問題,有時也會有各種熱心人來回答,至於回答的對與錯,是否專業,都屬未知。而且很多群體都有各自目的,有時候很多答案暗含了很多引導性的東西,除非媽媽本身有特別清晰而堅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否則很容易被各種牛媽牛娃唬住,被各種思潮左右。就像目前浮躁的社會,當一個東西被吹的天花亂墜,就有各種各樣的人全然相信,然後跟著鼓吹,很少全面分析和考慮。一個人相信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信息和理念,被懷有各種目的,或者盲目跟風的粉絲當作真理來宣揚給更多的人。新東方的專業性應該還是業界毋庸置疑的,能有真正專業的人來引領,將多年實踐過程中了解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麼東西的人來指導,這個我還是很認可滴。
最初了解的這兩點,雖然足以打動大多數人,對我而言也還算蠻有誘惑力,但是還沒讓我下定決心參與進去。主要原因在於,第一,我屬於相對而言比較善於找資料和整合資料的類型,手頭已經收集了大量的精華資源,如果真正能用起來也會很厲害,所以資源本身對我而言,誘惑力並沒有那麼大。第二,我本身是英語專業出身,多少還是有點基礎的,我會覺得,日常用語自己也可以教孩子,很多不會的東西,查一下金山詞霸就可以做到,所以遲遲沒有加入。
直到後來更多了解後,有一個更為精髓的點吸引了我——高端英語詞彙。我是絕對的應試教育的產物,在一個小城市上大學、讀研,學英語,沒有什麼開口的機會,應試可以,要開口,很難。平時跟孩子偶爾說幾句,全都是wake up, turn on the light, wash your hands等最簡單最基礎的日常英語詞彙,別的詞彙,根本用不起來。比如,鄭老師提到,turn off the light to conserve electricity, brush your teeth to get rid of bacteria. 後半截詞彙,是我考試中都認識,日常不可能會想到跟孩子說的東西。我們日常說的東西,孩子早晚都會說,但是這些詞彙,卻是今後孩子英語想要有進步,想要說的更加地道所必需的詞彙。
"幼兒英語啟蒙不應該只停留在貓貓狗狗",而鄭老師在做的,就是引導家長將這些很地道、很重要的詞彙,慢慢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掌握到大量地道的高端詞彙。
有人會覺得,孩子小,說這些能聽懂嗎?其實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可低估,正如現在我們都反對跟孩子說奶話一樣,跟孩子說「快點往前走」,或者說「加速前進」,只要多說幾遍,孩子都能明白。
語言是一個習得並熟練運用的過程,不是知道就能說出來。同樣的話,表達差不多的意思,人跟人說起來是不一樣的。就像不同階層的孩子,因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他所能靈活使用的詞彙也不一樣。
加入這個計劃,對於我個人而言,除了上面幾個優勢,其實我會更加看重以下幾點:
第一,與其說希望孩子有多大提高,不如說我希望把自己多年的應試英語,真正轉化成能夠自由表達的語言。我一直相信,育兒先育己,家長進步一點點,孩子會帶來令我們非常吃驚的更大的進步。
第二,我感覺,進入一個圈子,跟更多願意真正花時間,花精力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一起交流,互相學習,這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跟優秀的人同行,我們也會努力變優秀。這個計劃,絕不是花點錢送去培訓機構那麼簡單,需要好好了解教案,把教案裡的詞彙先內化,然後再在生活中通過創造很多親子互動,靈活運用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家庭陪伴孩子的不同方式,會帶給彼此很多靈感,讓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更為高效。
第三,正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對於我這個懶惰綜合症患者,其實是需要有個人隨時拿小鞭子抽一抽的。鄭老師就是這根小鞭子,她不僅定期發教案,而且要求我們把教案靈活運用的場景記錄並反饋。這個方式可以督促我更快更好的去完成每次教案內容,並為了反饋而充分調動自己的創造性,努力讓浸入式英文啟蒙更加高效,場景更為鮮活。
第四,三明治英語的運用和不要盲目追求英文思維,這個打破了我看很多英文啟蒙理論書建立起來的概念。一直看大家都在說為了培養英語思維,儘量不要三明治英語之類的,還有一些理論說可以只講故事聽音頻的時候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說。隱隱覺得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比如我,聽、讀、寫可能都還不錯,唯有說這一項,在小城市呆久了,工作又跟英語不相關,學了那麼多年外語也沒什麼開口的機會。
我對孩子的英文水平要求不高,也沒有現在就考慮她以後要用英語作為專業來做些什麼,只是更多覺得多學一門語言,以後她可以接觸多元的文化,能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我不追求過高的效果(雖然目前看來,跟定鄭老師並切實執行的話,效果遠遠超過預期),對於普娃而言,三明治英語,日常看到孩子一點一滴不經意的輸出,可以給媽媽們更大的動力,也給了我們更多堅持的理由。
其實,英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長,玩和學本來並不衝突,正是人為割裂,才使學習和玩在很多人眼裡站在了對立面上。孩子需要在玩的過程中構建成長必備的許多能力,比如學習的能力,比如與人交往的能力,比如講外界信息內化的能力,比如不人云亦云,能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等等等。找到一種方式將他們有機融合在一起,孩子寶貴的童年可以獲得更多快樂,也能收穫更多能力。
每天只要10分鐘,將英語碎片化的融入日常生活,我喜歡這種通過各種日常生活和遊戲場景,麻麻不焦慮,寶寶無壓力,才談得上快樂的英語啟蒙過程。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