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草藥學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風光如畫、四季如春的潮汕地區,草藥資源極其豐富。
今天我們來說說四方枝苦楝。
這是潮汕地區最最常見的中草藥,由於種子傳播力強,田間地頭荒地路邊到處都是。
四方枝苦楝(Bidens PilosaL.)為菊科鬼針草屬毛鬼針草。
別名:方枝苦楝(潮陽),蝦尾草(潮安、普寧),三葉蘭(普寧),方枝苦耐(惠來),方骨苦楝(揭陽),四方骨苦棟、四方枝苦楝(潮汕),石蘭(陽江、高州、茂名),老蟹夾、粘身草(五華),三葉鬼針草、婆婆針、感冒草、蟹鉗草(省內各縣),金盞銀盤(廣州)。
四方枝苦楝為一年生草本。生於荒野路旁。莖直立,高30-100釐米,鈍四稜形,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徑可達6毫米。葉對生,二回三出羽狀複葉,中部葉片通常三出,少有五裂,兩側葉片具短柄,邊緣呈鋸齒狀。
四時開頭狀花序,具長柄,頂生和腋生,花序周圍舌狀花白色,中部管狀花黃色。
因為繁殖力強,成了極難剷除的雜草,但因四時開花,成片的方骨苦楝花成了本地秋冬季很重要的蜜源。這也算是它的又一作用。
蜂農是喜歡的,但大多數人還是很惱四方枝苦楝的,特別是小孩子很是討厭它,我家小兒每次經過長滿四方枝苦楝的田梗必會大喊大叫:「快幫我摘掉快幫我摘掉。」每每這個時候你總能發現他的褲腿上沾滿了黑色的小針 ,其實是四方枝苦楝的果實。唐朝的《本草拾遺》中云:「其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這應該是鬼針草一名的最早記載吧。
所以不太熟悉草藥的人若不辨其葉也可以此識之:瘦果黑色線形,冠毛較短,有刺毛 ,藉以附著人畜身上傳播。
草籽雖是讓人討厭,但四方枝苦楝是很好的一種藥材,用途也很廣泛,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祛風除溼,清熱解毒等方面的作用。同時也被稱為是降血壓的「神藥」(其實它可以雙向調節血壓),在以前缺醫少藥的年代還被用來治療感冒發熱等疾病。現在老一輩的人「頭燒額熱」的小病還是會用它。
下面我們來看看它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功效:
四方枝苦楝是多用途的藥材。藥用全草,鮮50 至100 克。幹品15~30克。
性味:性涼,味苦辛,無毒。入肺脾經。
功效:
1、用於感冒風熱表證及防治流感。如高熱煩渴,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可配野菊花、銀花、黃皮葉、龍眼葉等同用。
潮汕人幾乎都知用鬼針草治感冒,所以這種草是不用栽培的,農民再怎麼滅草都會留下一部分,因為知道好用,所以每年鬼針草都會成片成片地長出來。一般的感冒都是採一大把水煎加紅糖服。高熱的還會煮水洗澡退熱。還有人在秋冬季煎水喝防感冒。
2、防治中暑,可配玉葉金花、水翁花、崗梅、崩大碗等清熱解暑。圖方便的則只是加鹽煎水服也是有效的。
3、清熱解毒:(1)用於毒蛇咬傷,傷後即用本品3~5兩搗汁服或煎服,或配大薊根、青木香、萬年青根、茜草根、苦參等同用;
(2)用於闌尾炎,可單味使用,每日用鮮品4~8兩,配白花蛇舌草同用則療效更佳;
也可配雞矢藤、敗醬草,煎水服。或與半邊蓮同用。
(3)用於咽喉腫痛、小兒高熱等症,可配鴨蹠草、崩大碗、廣東土牛膝等同用,共湊清熱利咽之效;
(4)用於乙型腦炎,可配九裡香葉同用,對高熱、抽搐、呼吸衰竭的改善均有明顯效果
4、清利溼熱:用於胃腸溼熱洩瀉、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
溼熱型的小兒消化不良療效尤佳。後者可配車前草(嘔者加生薑)煎服;或單用本品煎水燻洗兩腳,每日3~6次。(聽老人說,小孩泡腳,水不能沒過腳踝,否則會好了腹瀉卻來了便秘)。
瘧疾也可用鮮鬼針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
5、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
6、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或加川芎,輕症一劑止眩暈。
7、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
8、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

9、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幹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
10、損傷性腰痛症:用鮮鬼針草二兩至三兩(乾草一兩),加紅棗、紅糖、黃酒適量,燉汁服。
11、腦震蕩症:可與活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等配合應用。
12、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
另外,螞蟻咬人紅腫也可用鮮鬼針草葉治療。
【注意】
1、孕婦忌服。
2、鬼針草雖然無毒,但藥用需大量,且過量服用容易誘發腹痛或者腹脹,一般不建議非藥學人員私自過量使用。
附:本品與同科屬鬼針草《本草拾遺》【Bidens bipinnata L】應相區別。鬼針草為五出複葉互生,毛鬼針草為三出複葉對生,但效用以鬼針草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