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國傳統飲品,從古至今流傳了幾千年,仍備受人們喜愛,人們常說,愛好喝茶的人身上總會帶有一些儒雅氣質,喝茶不光能陶冶情操,對我們的身體也有一定的好處。我國古代有八大茶痴,分別是「茶聖」陸羽、「茶仙」盧仝、皮日休、李清照、張岱、乾隆、蒲松齡和汪士慎,乾隆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訪飲遍江南名茶,當其85歲準備退位時,大臣勸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回道:君不可一日無茶也。
我國茶的種類千千萬,每個地方都生產不同的茶,例如武夷山大紅袍、安化黑茶、西湖龍井以及洞庭碧螺春等等,都獨具地方特色,雖都是茶,但每種茶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必不可少的還有近年來飽受爭議的普洱茶,要數雲南產的最為出名,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的人是唐吏樊綽,在製作上,普洱茶分為普洱散茶和緊茶兩大類,如今發展為6個品類。
在1973年之前,普洱只有生茶沒有熟茶,生用自然方式陳放,不經過發酵和人工渥堆,這樣製作出來的普洱茶性較烈,湯色較淺清亮,清香持久,滋味回甘。與此同時,人們在購買普洱的時候還會發現一個奇怪的點,那就是大多數普洱餅茶每塊重量都是357克,按照現代人的思維,人們通常都是以500克為一斤,這樣更加方便計算,357克計算似乎更加麻煩,那為何會沿用至今,難道是有什麼特殊含義?這就不得不提古人的智慧了。
在古代涉邊交易,政府為了度量衡方面的糾紛,制定了強制化的標準措施,為了更方便計算,將茶葉加工緊壓呈圓形,將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由此得名「七子餅茶」,每片直徑20釐米,邊緣厚度1釐米,淨重357克(大約7.7兩),7餅茶為1筒,一筒重量大約為2.5公斤,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駝兩件約60公斤,這個重量剛好負重前行,舊時的馬幫就是這樣運茶的。
從易經的角度來說,357是陽數比較吉利。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中,7是一個吉利數字,寓意著多子多福,團團圓圓,從數字本身蘊含的文化含義來說,3代表三才,5代表五行,7代表少陽,357的精髓在於以龍之精神,遵循陰陽五行的規律,達到天地人合一。雖說很多人都不懂這些,但是先人的智慧運用至今,說明必定有它的可取之處,不光在國內,在國外同樣受歡迎,吉祥寓意再加上好品質,成為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飲品。
一款好的餅茶,它的風味會逐漸變得內斂,它的最終完成可能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之久,由於可以長久存放,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質和價值也會隨之上升。其實除了餅茶,還有磚茶、柱茶、老茶頭以及金瓜貢茶等等,每款茶的數量和重量都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尋找它其中蘊含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