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綠寶石家族的佼佼者變石貓眼。
提起金綠寶石家族,知名度可能沒有紅藍寶石、鑽石、祖母綠等五大寶石的其他四項一樣高,但如若看到金綠寶石家族中鼎鼎大名的貓眼、變石,以及會變色的變石貓眼,那麼,真正懂行的珠寶愛好者們,便會震驚地睜大雙眼,嘆為觀止。
金綠寶石的「大家族」
作為西方傳統的五大寶石之一金綠寶石,按照特殊光學效應主要分為三類:首先,不具特殊光學效應的被稱為金綠寶石;其次,具有變色效應的稱為變石(也叫亞歷山大變石);再次,具有貓眼效應的稱為貓眼。最後,當有些金綠寶石同時具有變色效應和貓眼效應時,則被稱為變石貓眼。
據了解,金綠寶石被發現於1789年,1790年由著名的德國地質學家維納描述並命名。而變石發現於1830年,是礦物學家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東部的一個祖母綠礦中發現了這種奇妙的寶石,並以當時王子(即後來的亞歷山大二世)的名字命名。
作為鈹鋁氧化物,品質優良的金綠寶石是極為珍貴的,其一般為厚板狀,透明且有玻璃光澤,呈深淺不同的綠色或黃至棕色,有些甚至具有變色效應,在不同的光源下會發出不同的顏色。據了解,金綠寶石主要產於花崗偉晶巖、細晶巖和雲母片巖中,因為其非常堅硬耐磨,所以在溪流和礫石中也會存在。
這就是金綠寶石家族的故事。
金綠貓眼的製成品:戒指。
「貓眼」的傳說
如果評選世界上最神秘的寶石,那麼,「貓眼」一定榜上有名。充滿魅力的色澤,銳利的眼線,如同貓的眼睛一樣窺視這個世界,神秘莫測。其實,「貓眼」本身,並不神秘。在寶石學上,「貓眼」屬於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即貓眼效應。具有貓眼效應的寶石也不少,約有20多種,如磷灰石、矽線石、石英、紅寶石、祖母綠等,都可以擁有「貓眼效應」。
但是,從寶石學的角度而言,只有金綠寶石貓眼,才允許被稱之為「貓眼」,而其他擁有貓眼效應的寶石,必須加上礦物名稱區分,如磷灰石貓眼、石英貓眼、祖母綠貓眼等等。這也說明,金綠寶石貓眼在貓眼的統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貓眼寶石中,貓眼的眼線是非常顯著的標誌特點,因此,眼線的品質是評價貓眼的重要因素。其形成主要是因為金綠寶石內部存在大量細小、密集、平行排列的絲狀金紅石或管狀包體,經過弧面設計加工後,對光的反射能形成一條光帶,即「眼線」。
因此,常見的貓眼眼線都是白色的光帶,比較少見的有金色或銀色,甚至金銀雙線貓眼,罕見的眼線能在金銀雙線基礎上帶有一條藍光。平直、均勻、連續不斷線,清晰明亮不灰暗的「三條線」是頂級的貓眼眼線。
白晝裡的祖母綠黑夜裡的紅寶石
作為金綠寶石家族的佼佼者,亞歷山大變石又被稱作變石,是金綠寶石的種類,亦是五大名貴寶石之一。之所以被稱作「變石」,就是因為這種寶石在日光或日光型光線下,其顏色通常呈現灰綠、淡黃綠至藍綠色;但在白熾光源下,它通常看起來是褐紅或紫紅色。也是因為如此,許多詩人讚譽變石為「白晝裡的祖母綠,黑夜裡的紅寶石」。
據傳說,19世紀30年代,變石首次發現於烏拉爾山區,靠近斯弗羅夫斯克的寶石中心。一群在烏拉爾山脈託卡瓦加祖母綠礦山工作的工人,發現有一些像祖母綠的寶石有奇特的變色現象,白天在陽光下呈綠色,晚上在燭光下則呈紅色,於是,將其呈獻。由於發現時,正值王儲亞歷山大(後來成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成年,為表示祝賀將其鑲嵌在皇冠上,並命名為「亞歷山大變石」。
與貓眼效應一樣,變色效應其實是寶石特殊光學效應的一種。其原因是金綠寶石有兩個透光區,一個是綠色波段,一個是紅色波段,由於日光成分中綠光偏多,所以在日光照射下綠色加濃,寶石就呈現綠色,而燈光中紅色成分多,所以在燈光照射下紅色加濃,寶石呈現紅色。
當然,具有變色效應的不止變石一種,變色石榴石、變色螢石、變色藍寶石等等都是具有變色效應的特殊寶石。但跟只有金綠貓眼才能被稱為「貓眼」的狀況一樣,只有具有變色效應的金綠寶石,才能被稱為「變石」。據介紹,與其他寶石的評價狀況一樣,影響變石價格的因素主要為變石的變色效果、大小、透明度及瑕疵多少。尤其值得說明的是,變色效果愈明顯,則價格愈高。但正常情況下,具這樣明顯變色效果的寶石極少。
目前,變石的產量已非常稀少,最重要的來源是巴西和斯裡蘭卡,其他的有緬甸、坦尚尼亞和辛巴威,而最早出產變石的俄羅斯烏拉爾山的礦藏,已經幾乎枯竭。
當然,如果一枚天然變石同時具有貓眼效應,那麼,其將被稱作變石貓眼,是非常珍貴的寶石品種。變色優美的變石價格高昂,變石貓眼更是難求,超過一克拉的優質變石甚至比同等大小的優質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更加昂貴。但即使有充裕的金錢,也極難獲得這樣的寶石,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金綠貓眼的戒面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