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瘋狂動物城》大家還沒有看出來的N個現實隱喻……

2020-11-29 環球網

《瘋狂動物城》作為一部神作,已經「雄霸」長安君的朋友圈近兩周了。

今天,它的豆瓣評分仍是9.4。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部毛茸茸的、以「動物烏託邦」為主題的、狐狸與兔子搭檔破案的迪斯尼卡通片,已經與《阿甘正傳》和《這個殺手不太冷》同一梯隊。

短短兩周就躋身「經典」,《瘋狂動物城》的確夠格。有人從中看出夢想,有人從中嗅出愛情,有人醉心於其中的笑料,有人像模像樣地拿來剖析社會。經典,就是能讓幾乎所有人各得其樂、各取所需。

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wj)今天破天荒地寫一部影評。角度只有一個:讓我們看看這部神作中,都有哪些現實隱喻,以及,哪些高逼格的傳播規律?它們塑造了我們,又被我們所塑造。而且,你可能渾然不知。

隱喻一:「刻板印象」是更隱蔽的歧視

「兔子不可能當警察,那是食肉動物幹的事。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兔窩鎮賣胡蘿蔔,這樣也很幸福。」

「我們怎麼可能相信一個狐狸嘴裡說的話?」

對,幾乎所有人都能一眼看出,《瘋狂動物城》首先講的是一部歧視與反歧視的故事。還有人分析:在美國語境下,「兔子」很可能指代從體格到社會地位都相對弱勢的亞裔女性,而「狐狸」則指代墨西哥人,他們往往被當地不少白人視作「撒謊成性」。

因此,朱迪和尼克在影片中的逆襲,才有了戲劇張力。

但他們一開始的遭遇,只是歧視那麼簡單嗎?不,而是更隱蔽的、殺傷力更強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什麼?它是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多麼熟悉的概念!放到哪裡都一樣。在《瘋狂動物城》裡,有市民對貼罰單的朱迪喊:「你們警察都是壞人」;在你身邊,有人隨時在網上敲下「XX省的人都是小偷」,「女生都是感性動物」。不是嗎?

歧視,至少是顯性的政治不正確,是行動上的區別對待。而刻板印象最大的傷害,是直接從思想上,就忽視了同一群體下,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差異。而且,不以為意。儘管大家都認可,沒有哪個群體內的個體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北大學生不是每個都是才子」、「被報復的法官,不是都手握冤案」一樣。

但是,刻板印象如此有市場,因為它是一種思維捷徑。就像標籤一樣,幫助大腦歸類和整理。「貼標籤」,就意味著整齊劃一,省去了思考和考察的麻煩。但是,人是最不能被「貼標籤」的,因為每一個人哪怕成長經歷極其相似,也難免「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正因為此,社會才可能千姿百態、生機勃勃。

整部影片裡,長安君覺得最虐心的是這段——當小狐狸尼克滿心期待地去參加社團聚會時,被食草動物們、他心中的朋友們,戴上了嘴罩子。

那個眼神不忍直視。長安君不願意,這一幕再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隱喻二:「羊群效應」,讓效率更高了還是更低了?

《瘋狂動物城》整部影片最大的笑點擔當,是誰?毫無疑問是——樹懶!光看「閃電」以史上最慢速度露出笑容,長安君就能笑一整天。

據說,樹懶橋段火了之後,世界各國人民都來「認領」:美國人覺得是在形容美國機動車管理所(DMV)辦事效率低下;法國人覺得是在描述法國的公務員辦事拖沓;當然,這裡怎麼能少了中國小夥伴?看來,辦事拖沓簡直是多國行政機構「通病」。

但除了笑料和拖沓,長安君詭異的思維迴路,注意到的是另外一個點——機構。

不知細心的小夥伴注意到沒有,《瘋狂動物城》裡一共出現了幾個「機構」?三個:警察局、銀行、車管所。而在機構裡,很容易有一種效應顯現——羊群效應。

還記得從銀行裡排著隊走出來,又排著隊吃爪子冰魂的那群哈姆太郎(倉鼠)嗎?這簡直是一出生動的「羊群效應」示範。羊群效應是什麼?就是「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在機構裡,這更可能發生。比如,在動物城的警察局,警察們基本都是一群威猛、寡言的食肉動物;而吃貨胖胖豹,只能在前臺,甚至後來,連前臺都保不住。為什麼?因為機構從天然意義上,就是穩定而趨同的,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人是螺絲釘。機構,有著「流水線」的性質,在「流水線」上,個性不太有存在土壤。趨同,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效率。直到兔子朱迪的到來,像一隻鯰魚,把整個警察局的「水」改變了。

能機構化的,不僅僅是實體,同樣,也可能是你的思維。

下面,請回答長安君一個問題:在車管所,樹懶一開始,就都是樹懶嗎?當「羊群效應」以一種很效率的方式,讓樹懶佔了主體後,效率是更高了,還是更低了?你的思維呢?你猜。

隱喻三:大人物往往很「小」,小人物往往很「大」

毫無疑問,《瘋狂動物城》裡的大先生(Mr.big),是在致敬馬龍.白蘭度的教父。

那略微下垂的雙頰、那胸前的一支玫瑰、尼克獻上的吻手禮、那沙啞的嗓音混著一口濃重的義大利口音,甚至參加女兒婚禮的橋段,不怒自威。而恐怕誰都想不到,大先生居然會是一隻,只能放在白熊手掌裡的——鼩鼱。

不要小看鼩鼱。它算是冰川區的實際統轄者,遊走在黑白之間,不可一世。

至於那體型一個比一個龐大觸目的白熊,不好意思,那只是鼩鼱的服務生,連進入舞池的資格都沒有(當然,有也進不去)。

大人物往往很「小」,小人物往往很「大」,不要被表面所迷惑。從積極意義解讀,長安君覺得,這是個相當勵志的梗:尤其在階級分層意識蠻明顯的動物城裡,體量大、食肉動物,儘管有點「含著金勺子出生」的意味,但又如何?後天,依然可以是鼩鼱這種「世界上體量最小的哺乳動物」成為大先生,依然可以誕生夏奇羊這樣的超級巨星,讓四隻肉食動物圍著她跳舞。這,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又可以是個蠻深刻的梗:很多人問,為什麼是鼩鼱成了大人物?科普文章顯示,它是一種會分泌毒液的哺乳動物,生性兇殘。在一部卡通片裡,將它理解為相對偏「惡」的一派,未嘗不可。正如現實社會一樣,最有殺傷力的惡,往往不是有形的、龐大的,而是庸常的、小型的、隱秘式的。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是不知從何時來的,用鉗子搗爛貓爪的力量。」(原話記不清了,大意吧;p)

現實社會,比動物城複雜多了,「眼見為實」如今也失去了意義。你眼睛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城管可能脫了制服是一個善良的暖男,小販放下白薯車可能根本不是個弱勢分子。

體量、職業、金錢......某種程度上都會遮蔽對真相的判斷。不要把白熊當大先生,而羊市長,看上去多麼善良。

隱喻四:強者的「原罪」,弱者的武器

歧視與反向歧視,是《瘋狂動物城》一個很經典的逆轉。長安君覺得,這也是它能被譽為「神作」的點睛之筆。

在動物城,誰是強勢群體,誰是弱勢群體?是人數少、體量大的食肉動物,還是人數多、體量小的食草動物?一般情況下,顯然「強勢」二字應歸於前者,但你錯了,強者是有原罪的,這恰恰會成為一般人眼中,弱者的武器。

對食肉動物來說,原罪就是「曾經的捕食者」,而食草動物作為「曾經的被捕食者」,一旦以某種理由,聯合起來反向歧視食肉動物,就會造成隔閡、分裂與對立。動物城如此,現實社會亦是如此。

好熟悉的場景。

如果把上面的食肉動物,替換成一切你我心目中的強勢群體——比如,官員、富人、警察......是不是也成立?而這種反向歧視,早已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你猜對了,在網際網路輿論場上。現實中的「官強民弱」,成了網上的「民強官弱」,而推生網上「仇官」、「仇富」情緒的原因之一,正是普羅大眾對「馬太效應」的反感和擔憂。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反馬太效應,促使作為心理認知群體的「弱者」,在網上抱團取暖,形成聲勢,從而向心理認知上的「強者」施壓。

警察局前臺的萌豹子是強者嗎?其實不是,但他必須承擔一個食肉動物的原罪。當食草動物的「排斥」之聲洶湧而來時,他必須辭職。

綿羊副市長是弱者嗎?能調配「絕命毒師」的她,顯然也不是,但她天然握有一個食草動物的武器。當民意的風潮順勢而來時,她就可以「弱者代言人」的名義,坐上市長的位置。

隱喻五:新聞報導真的會扭曲「現實力場」

「為什麼襲擊別人的都是食肉動物?」記者問。

「我想,可能跟食肉動物的DNA有關......」兔子朱迪說。

發布會結束後,幾天內,如下新聞接連而至:「近日在本市,連續發生了很多起食肉動物襲擊食草動物的案件。」

這是什麼?在長安君看來,這是赤裸裸的新聞報導扭曲「現實力場」。太拗口了對嗎?回想一下這些例子,你就會瞬間明白:當媒體以「精神病肇事者闖禍」為標題,刊發報導時,接下來幾天,精神病肇事肇禍的新聞就會增多;當媒體以「有人因不滿某事報復社會」立場敘述一條新聞時,接下來幾天,報復社會的新聞就會增多;當媒體以「富X康N連跳」來持續曝光一個群體時,這個群體可能真的會,將「N連跳」繼續下去。

為什麼?一個原因是,當你關注某個新聞時,媒體有更加注意同類新聞的傾向,所以從供給側上就會增多;此外,讀者的注意力也會聚焦到同類新聞上,俗稱輿情的「積累效應」和「聯想效應」。而另一個同樣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現實的確是會被新聞報導的傾向性,所扭曲的。

在動物城裡,當媒體論斷「是食肉動物的DNA決定了他們有攻擊性」時,你猜怎麼樣?食肉動物的攻擊性被「誘導」和「鼓勵」了。在一個文明社會,本來一些「惡的衝動」是可以被自行消解的,但誘導式論斷,會把它們鼓勵出來。

本來,14個食肉動物莫名地有了攻擊性,但因為通過媒體放大的「DNA決定論」,食肉動物整體被汙名化了。「破窗效應」顯示——單個的不良現象如果不聞不問,甚至被鼓勵,就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而「霍桑效應」顯示——一旦某個群體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個人就會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去迎合這種目光。

動物城裡,傾向性的報導,就這樣扭曲了「現實力場」。讓食肉動物真的成為了,綿羊副市長想讓他們展現出來的樣子。

隱喻六:互不信任的社會往往讓陰謀家「漁利」

整部動畫片裡,最大的陰謀家是誰?當然是,看上去最無辜的綿羊副市長。

而她實現野心的武器,根本不費彈丸,只是兩個字——分裂。階層分裂、族群分裂。而分裂的第一步,就是不同動物之間的心理疏離、互不信任。為何分裂能達到羊副市長的目的?喬治.奧威爾在《1984》裡一語中的:「分裂就是統一」。

設定中,動物城本身是一個高度斑斕但又和諧共處的文明社會。有雨林區、沙漠區、冰川區和中心區,但不妨礙各種動物自由穿行、生機無限,所謂「和而不同」。但「和而不同」無法帶來羊副市長想要的,分裂與恐懼,才能。

於是,羊副市長的辦法就是——製造社會不信任感,讓不同群體之間,戴著有色眼鏡互認。通過製造恐慌來散發「標籤」,然後渲染社會傷口。讓本來通過N多年進化來的友好和平,不再溫情脈脈,而是食肉動物強得惶惶不安,食草動物弱卻戾氣十足。

這樣互不信任的社會裡,受傷的是每一個群體。

哪怕食草動物利用人數眾多,把食肉動物從自己眼前驅離,他們是感到更安全了嗎?不,電影中說,他們感到更不安全了。羊副市長想讓兔子朱迪充當新的「警界代言人」,以穩定人心。幸好,朱迪沒有答應。

她選擇了放棄心理隔閡,與狐狸尼克聯手。有句話叫:「兄弟一心,其利斷金。」用在這個片子裡,就「夫妻一心,其利斷金」吧^_^

動物界如是,現實社會亦如是。不要被一些陰謀家忽悠了,你懂的。

隱喻七:正當目的能「洗白」錯誤的做法嗎?

獅子市長,也是個很有趣的角色。

高大威猛、威風凜凜,典型的「人設合一」——食肉動物當權者,不就該是這個樣子?

而長安君對他印象最深的臺詞,是他對「秘密關押」14隻食肉動物的自我辯解:「我的目的是正當的,是為了避免社會恐慌。」市長,目的正當,就可以不擇手段嗎?抱歉,目的與手段不能相互「洗白」。

這個隱喻太具有現實感,以至於隨意一想,類似例子俯拾即是:公交縱火案製造者說,我是有冤在身,為了引起輿論注意;一些地方政府說,我是為了社會穩定,才不惜壓制上訪者......看似正當的理由,其實都指向同一種「法外特權」:對一些所謂冤者來說,「自身受害」不能將自己的害人之舉,「偷換」為英雄行為;對一些官員來說,不受約束的權力,只能導致愈演愈烈的濫用,最終反噬自身。

看電影時,長安君的朋友說:「其實,獅子市長心中也是不自信的吧?」

是的。長安君後來也意識到,獅子市長也有刻板印象,也相信自己有原罪,所以格外想掩蓋「那14隻攻擊者,都是食肉動物」的事實。因為,他自己首先相信了這個邏輯。儘管後來被證明,「DNA決定論」的邏輯不成立。

「上行下效」。這樣的市長,挺難帶領動物城走向更文明的。

不自信,不相信,才會要求「法外特權」。雖然誰都知道,「特權」社會,對誰都沒有好處。但是,別人沒有特權,能不能單單我有?

別想了,沒有例外才對。

綿羊錯了,罰綿羊;獅子錯了,罰獅子。才是好動物城。

《瘋狂動物園》裡藏著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密碼,只有真正走進現實邏輯的深處,才會驚覺很多想當然的天經地義,其實已經謬之千裡。

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大家都沒看明白的《瘋狂動物城》最後隱喻
    本臺訊 《瘋狂動物城》劇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直至結局處處都是Crazy! 肉食、植食動物們終於隔閡消弭、重歸於好。Judy和Nick實現了各自夢想,還做起了拍檔!最後牛局長分派任務,還是老樣子:交通協管——啊不,是有一輛車嚴重超速行駛!
  • 21.7萬人想看的《動物特工局》,盜版瘋狂動物城?
    即將在2020年1月3日上映的《動物特工局》,還未上映已有21.7萬人想看,甚至有些網友說,看簡介就是在盜版《瘋狂動物城》,在這裡,曉菌只能說,每個人的觀影理解不同,究竟盜版與否,各位看官心裡自有自己的看法!
  • 《瘋狂動物城》是一部充滿了諷刺與隱喻的電影
    毋庸置疑,《瘋狂動物城》是一張迪士尼新交出的應試作文滿分考卷。影評人們和觀眾的激動並非沒有由來,想想中學時老師和普通同學看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個學生的眼神。幾乎就要唱出來了,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當然我們無法將之貿然理解為對食肉動物的認同,不然按照現在大多數影評人對於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分別代表不同種族的觀點來看,這種想法可是是血液中的政治不正確了。但我們也不是沒有理由根據影片做出這樣的認識,即食草動物(比如兔子)的逆襲終究只是個例,維護秩序和正義的警局乃至國家機器始終還是由食肉動物主導和絕對控制的。弱者的成功固然勵志,而狐狸一開始說過的話也並沒有錯:你只能是你自己。
  • 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的敘事分析
    繼票房大賣的《冰雪奇緣》(Frozen)和《超能陸戰隊》(Big Hero 6)後,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帶來其第55部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Zootopia)。截止至2016年6月5日,《瘋狂動物城》全球票房橫掃10億美元①,在爛蕃茄網的好評率高達98%②,並以豆瓣9.2分的高口碑席捲朋友圈,知乎網站上關於《瘋狂動物城》的問題達729個,可以說擁有超高人氣和熱度。
  • 《瘋狂動物城》裡有哪些隱喻?
    記得當初去電影院看《瘋狂動物城》的時候,人還是比較多的,一家人一起來看的也不少,不過我坐在後面的一個熊孩子,電影剛放的時候就說了一句「又是迪士尼的動畫呀,我都看膩了」都不知道應該笑應該哭,後來電影放映的時候熊孩子也一直不安分,實在受不了了,就叫他安分點了。
  • 從設計學視角,淺析《瘋狂動物城》中的角色、符號與主題思想設計
    而《瘋狂動物成》在角色設計上的成功,表現在其結合了電影主題,呈現出角色高質量的形象塑造、有感染力的個性特點,以及深入人心的情感內涵。1、形象塑造--細節決定成敗為了設計出更逼真的效果,製作團隊耗時18個月遠赴非洲親自研究各種動物的形態、習性、特點,並與各地的動物學家發掘動物個性與行為。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朱迪在不同的情緒中所呈現出來的動作都各有不同。
  • 分析《瘋狂動物城》成功因素——談其對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的啟示
    小的缺點則無傷大雅,它使片中人物更接近觀眾的生活,更容易讓觀眾聯想起自己或身邊的親朋好友,《瘋狂動物城》也不例外。《瘋狂動物城》的敘事隱喻隱喻是用大眾所熟悉的概念、形象來映射社會文化中的相似性。動畫片表現手法多是對現實的隱喻,與迪士尼另一部動畫電影《冰雪奇緣》借用魔法、冰雪等意向符號達到對社會議題的"隱喻"不同,《瘋狂動物城》完全揭開了隱喻的面紗。
  • 迪士尼電影《瘋狂動物城》成年人看到現實世界的隱喻,孩子看到可愛...
    牛局長告訴大家,最近有十四起哺乳類食肉動物失蹤案,市政廳一直催著要破案。說完就把要調查的區域一一分配下去,好不容易輪到朱迪,給他分配的卻是交通協管的工作。朱迪對此很不滿意。局長卻毫不在意地告訴朱迪,既然你這麼優秀,那一天開一百張罰單應該。
  • 「瘋狂動物城」裡兔子警官的英語演講,把我實力圈粉了
    今天我們探討的主題句是電影【瘋狂動物城】裡兔子警官的演講。我們來看一下它說了些什麼:When I was a kid, I thought Zootopia was this perfect place where everyone got along and anyone could be anything.
  • 比《死侍》還賣座!《瘋狂動物城》4日上映
    《瘋狂動物城》海報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在近幾個禮拜火爆全球的狐狸和兔子要來了你知道嗎?  狐狸和兔子已經在歐洲提前紅了  雖然《瘋狂動物城》要本周五才在中國與北美同步上映,但影片從2月下旬起,就已經在韓國、荷蘭、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際市場先期開畫,並在各地都票房火爆,其中本周末在沒有新地區開畫的情況下,《瘋狂動物城》的票房和前一周持平;在荷蘭更大幅上漲34%,韓國也漲了30%,周末票房收入超越漫畫英雄影片《死侍》!
  • 《瘋狂動物城》閃電走紅 專家:世上沒有樹獺這種動物
    2 谷歌又嘗試讓阿爾法狗打《爐石傳說》  ====全文閱讀====  至誠財經網(www.zhicheng.com)03月28日訊  要說當下最火的動畫片,非《瘋狂動物城現實中念什麼的都有。「應該是樹懶。」國家動物博物館動物學博士張勁碩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樹獺」這名字是訛誤,並沒有這種動物。
  • 瘋狂動物城角色穿越到現實生活後,朱迪萌化人心,牛局長超搞笑
    在辦案的過程中她還認識了狐狸尼克,最終獲得了圓滿的結局。下面一起來欣賞今天的內容:瘋狂動物城角色穿越到現實生活後,朱迪萌化人心,牛局長超搞笑。第一位:朱迪朱迪是只非常具有夢想的小兔子。所有動物中,兔子看起來是最不具備警官潛質的。不過能讓她的夢想,讓她成為了動物城中唯一一隻兔子警官。
  • 這部漫畫的世界觀堪比《瘋狂動物城》,但比它更有深度!
    想先說些題外話,現在不管三次元或是二次元都有種現象,三次元裡叫賣人設,二次元裡是貼標籤,給人物簡單粗暴地貼上個龍傲天、聖母、傲嬌、三無的屬性,整部動畫就從始至終就貫徹著這個設定。而2016年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打破了這一規律,除去了最深層次的政治隱喻,他告誡我們需要打破固有偏見,不要輕易貼標籤,畢竟現實就是這世上根本沒有非黑即白的人或事。
  • 《瘋狂動物城》「閃電」走紅 專家:沒有樹獺這種動物
    要說當下最火的動畫片,非《瘋狂動物城》莫屬了,影片中慢吞吞的角色「閃電」備受歡迎。他究竟是「樹獺(ta)」還是「樹懶」呢?現實中念什麼的都有。「應該是樹懶。」國家動物博物館動物學博士張勁碩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樹獺」這名字是訛誤,並沒有這種動物。
  • 《瘋狂動物城》曝人物海報 上演「小人國大冒險」
    新曝光的電影片段中,警官兔朱迪則勇追偷包賊,在動物城內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幽默搞笑的「小人國大冒險」。  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繼在中國及全球好評如潮、票房大賣的《冰雪奇緣》(Frozen)和《超能陸戰隊》(Big Hero 6)後乘勝追擊,再為觀眾帶來《瘋狂動物城》。影片構築了一個沒有人類只有動物的世界,在這個趣味十足的現代動物大都會裡,動物們翻身作主,擁有了高度文明的社會文化。
  • 電腦硬碟裡除了各位老師,還要有一部最愛的卡通,比如瘋狂動物城
    我最愛的是《瘋狂動物城》 !羞澀的說我看了起碼五次了,電影院看完,回家繼續看,每次都覺得很精彩!最後散場時大家都靜坐著等著整首歌放完。迪士尼暗黑大電影,洛杉磯罪案片風格和內核。迪士尼給我們營造的烏託邦就是這樣,永遠善良勇敢,永遠出乎意料。
  • 電影賞析:《瘋狂動物城》難得的經典,具有現實意義的動畫大片
    迪士尼的動畫總是這樣,在觀眾看動畫的時候隨著劇情的發展或喜或悲,看完之後覺得很耐人尋味,如同品了一杯陳年老酒,喝了一碗心靈雞湯,讓人心裡非常舒服,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瘋狂動物城》也是這樣一部電影,從夢想的堅持,到朋友之間相處和友誼的維持。社會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它向著完美的方向發展。
  • 《瘋狂動物城》:要相信世界的單純與美好
    就當瘋狂動物城贏得各方讚譽,呈現出零差評良心劇之際,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 《瘋狂動物城》仍舊是一部帶有深刻迪士尼印記的作品:可愛的主角形象設定、大冒險式的劇情展開以及一派和氣的團圓尾聲。 那麼,當這樣一部骨子裡仍舊流淌著迪士尼血液的電影。 試圖以動畫的形式對當代美國政治生活版圖進行描摹,結果是否究竟如人們的叫好聲那般喜人?
  • 《瘋狂動物城》「閃電」走紅 專家:沒有樹獺這種動物-科普,樹懶...
    要說當下最火的動畫片,非《瘋狂動物城》莫屬了,影片中慢吞吞的角色「閃電」備受歡迎。他究竟是「樹獺(ta)」還是「樹懶」呢?現實中念什麼的都有。「應該是樹懶。」國家動物博物館動物學博士張勁碩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樹獺」這名字是訛誤,並沒有這種動物。
  • 《瘋狂動物城》幾乎完爆所有動畫電影,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兔子朱迪是個鄉下農場的女孩——想想《動物農莊》,在不同的意義指涉下農場裡的動物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內涵——從小時候起,她就開始扮演關於「瘋狂動物城」是如何建立的兒童舞臺劇。但是朱迪並沒有給人以外來移民之感,這無疑是因為她的兔子身份——從片頭一開始,「瘋狂動物城」就在渲染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區別,而在動物城裡,高達90%的居民都是食草動物,這自然使得朱迪與動物城的主流居民有了同種之感——折射進現實,就可以說朱迪是只白人、基督教兔子,當然這麼說在美國絕對政治不正確,連奧斯卡沒給黑人提名都被狂吐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