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後半句才是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2021-01-21 歷史知庫

都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真的沒有辦法看清一個人的心嗎?真正聰明的人總是能通過「識人術」看透一個人,在現代被稱為「心理學」。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其實這句話出自《冰鑑》,在晚清名臣曾國藩看來,鼻子歪斜也代表著個人正邪。嘴唇薄的人往往薄情,容易虛情假意;嘴唇厚的人往往忠厚老實。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其實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這句話主要是從神態和體相來識人。一個人走路器宇軒昂,挺胸抬頭,充滿男子氣概,說明這個人的富貴功名都很好。

其實有時,老祖宗留給我們一些識人的辦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觀人智慧

關於觀人智慧,曾國藩曾寫過一個專門教人識人用人的書,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冰鑑》。這本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曾國藩曾說:「眉宇間大有清氣,志趣亦不庸鄙,將來或終有成就」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國藩還多次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舉止穩重」。曾給小兒子曾紀鴻寫信說:「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就是說平時要舉止端莊穩重,不亂發表議論,這是一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

又給大兒子曾紀澤寫信說:「爾之容止甚輕,是一大弊病,以後宜時時留心。無論行坐,均須重厚。」曾國藩認為大兒子言行舉止輕浮,是個大毛病,以後要多留心,走路或者坐下的時候,都要容止厚重。

老祖宗不僅看人有智慧,在處世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老祖宗的話雖然簡單,但是卻字字璣珠,飽含智慧。很多人也是通過學習老祖宗的智慧,解決現世的難題。想要學習老祖宗智慧,又該從何下手呢?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曾國藩身上一窺端倪,曾國藩之所以能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一路官升10級做到武英殿大學士,靠的就是"智慧"二字。而他獲得智慧的方式也很奇怪,居然是日夜捧讀《智囊全集》。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入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可見,曾國藩是非常喜歡《智囊全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翻閱,慰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智囊全集》由明代大才子馮夢龍編著,書中內容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全部出自正史和筆記、野史。

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此書紀曉嵐倒背如流,所以才能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康熙將此書視為國之重器,只準大臣內部傳閱。王健林更是在企業年會上向員工推薦此書。

由於原著是文言文,很多朋友讀著不盡興,所以我推薦大家閱讀文白互譯版的《智囊全集》,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話將原文進行翻譯,更是將作者馮夢龍的點評都完整的收納,注釋詳盡,更容易讀懂。

全套《智囊全集》上下兩冊僅75元,也就一頓午飯錢,便能從古人的失敗中學習教訓,從成功中借鑑經驗,學習老祖宗們安身立命的智慧。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曾國藩:「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邪正看眼鼻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臉,對應是大自然的山和水,眼睛是流水,鼻子是高山。如果一個人眼睛不清、鼻子歪曲,那麼這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心術不正。《冰鑑》中說:「去掉谷的外殼,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 曾國藩: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面相決定命運!
    所謂「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初次相見,判斷一個是否值得深交,觀其五官便知分曉。邪正看眼鼻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臉,對應是大自然的山和水,眼睛是流水,鼻子是高山。如果一個人眼睛不清、鼻子歪曲,那麼這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心術不正。《冰鑑》中說:「去掉谷的外殼,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曾國藩識人的面相術
    其中「眼到」特別強調「著意看人」。他識人的經驗還被編寫成《冰鑑》一書,流傳至今。細看面相,可知人心曾國藩識人相人的經驗有許多,其中最具概括性、代表性的就是被廣為流傳的——相人八句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 老祖宗智慧:「餓死不打親戚工」,後半句更扎心,男人一定要牢記
    老話不是聖人說的大道理,不是哪個家族的理論思維,是老祖宗口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但老人言深邃,反映的都是社會現實。就像老頭子所說的「餓死不打親戚工」,是什麼意思?這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給大家的答案。餓死不打親戚工常言道:「餓死不打親戚工」,意思就是即使再窮,也不給親戚打工,不給親戚做事。
  • 農村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比較的迷信,很多人都講究看面相,大約從公元前1600年開始,古人就來時對這方面有這方面有研究了,而且從古至今有關於面相的也誕生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說並沒有根本的科學依據,但是它也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來的總結,所以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大家了解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的後半句,也就證實來古人的智慧無窮。古代的時候人們把看面相的人都稱之為相識,最早的相士記載是在公元557年到581年的《周書》中,當時只是一些簡單的體現,並沒有形成一種體系。一直到了公元581年開始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 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是什麼意思,其實後半句更精彩!
    這些俗語老話之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是因為其表面的意思十分好理解,而其中的內涵意義更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輝,我們看俗語,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文字之上,只有看透其中的內涵,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其中的含義,老祖宗這些智慧,才會永遠被我們後人所記憶。
  • 「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揭示人性,話糙理不糙
    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作為中華文化民間最常運用的文化知識也被流傳了下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們聽到的俗語大多是上下兩句,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就是希望後人能夠少走彎路,俗語包含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俗語
  • 「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 古人看人的方法,你認同嗎?
    從古至今,老祖宗給後人留下了各式各樣的老話,這些老話也被人們稱之為俗語。它們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目的是為了讓後人學以致用,並且更好地傳承下去。所以這些俗語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很多大道理的,同樣也可以讓後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 老祖宗留下的3句「老話」,句句在理
    在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流傳已久的老話,這些簡單質樸的老話,往往閃著中國老一輩人智慧的光芒。即使放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老話,仍然蘊含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和科學道理。估計中國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具家庭觀念的了,家是人的聚合,庭是家的承載,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對房子都有一種「執念」了。對於房子,理想的裝修該是什麼樣子?
  • 「龜背蛇腰不可交」,後半句是精華,道出老祖宗識人術
    這些老祖宗傳下的文化財富,句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多的指導意義。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俗語沒有「龜背蛇腰不可交「,什麼意思?要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得明白龜背和蛇腰是什麼意思。龜背和蛇腰,說的就是兩種人。「龜背」是指身體有缺陷的人,「蛇腰」指的是腰特別瘦的女子。知道了這兩個詞的意思之後,這句話也很容易理解了,就是說龜背和蛇腰的人不可深交。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揭露了人性
    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樹怕三搖春季是植樹的最佳季節,也就是三四月份。這個時候的土壤比較鬆動,把樹種下之後還要把填好的土用腳踩實,這時的根基還不穩,有時還需要用木頭來固定住,就是希望新種下的樹能穩穩地紮根。如果這個時候去搖樹的話,無疑有百害而無一利,所謂「人挪活,樹挪死」就是這個道理。
  • 老話「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老祖宗的忠告,真的準嗎?
    中國流傳下來的老話俗語多到一籮筐都裝不完,這些老話背後蘊含的道理也重如泰山。現如今,釣魚養鳥那是不少人的愛好,尤其是釣魚,更是許多男人的心頭摯愛。那這句老祖宗的忠告,真的準嗎?雖說這句話是老祖宗的忠告,但是任何的忠告不懂其背後的含義那都是白瞎。所以「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一句老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先來看前半句話。在上段中提過,釣魚在現代是愛好,人們閒暇之際,帶著魚餌和釣具,開著車去釣個魚,生活肆意美好。而且釣魚需要耐心,有時候出去一天一條魚沒釣著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深挖俗語:你只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
    和成語有本質上的區別,成語是由古代文人創造出來的,而俗語是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俗語的魅力在於說了前半句你可能不知道後半句是什麼,但是如果你把整個句子都知道了,那你就會發現說的真的是太貼切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只知道前半句的俗語。深挖俗語:你只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
  • 老祖宗的觀人之法,「龜背蛇腰不可交」是何意?下半句更精闢
    眾所周知,老祖宗的智慧大的很,很多看似普通的俗語裡,卻蘊藏著很深刻的道理。在康熙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裡,有這樣一句描述:「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而通過老祖宗的智慧,又延伸出了一句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二. 三. 老祖宗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如此,也算是對於人本身行為的一個約束。
  • 農村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下半句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道
    說起農村,大家第一感覺就是比城市幽靜,有一種天然的安靜,自然美,在農村生活的男男女女大都是「男耕女織」,而農村的老人家總是講著過去的故事,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初聽不知其中意,再聽已是意中人,今天要說的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是什麼意思呢?它的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 老祖宗的智慧,少有人知
    在這五千年的時間裡,老祖宗們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人生智慧總結出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俗語,並且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以此來警醒後人。在燦爛繁多的中華文化中,俗語文化往往是被忽略的存在。因為俗語文化不同於其他文化,它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
  • 老祖宗留下的10句老話,經典勵志,通俗又富有含義
    老祖宗留下的10句老話,經典勵志,通俗又富有含義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徑:路徑。涯:水邊,泛指邊際。攀登書山要以勤奮為路徑,橫渡學海要以刻苦作渡船。指只有勤奮刻苦地讀書求學,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二、勿臨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