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奶狗搶風頭 小心網絡流行文化「帶偏」你的生活
社會化的「小豬佩奇」畫風突變了?
來自螢屏的熱播劇和綜藝的「佩奇文化」、「小奶狗」文化正風靡時下年輕人的朋友圈。往往有趣的病毒式傳播,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我們會忽略了其背後的營銷,以及會帶給我們的精神世界怎樣的影響。當然也不太會以質疑的眼光去審視它們。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A
霸道總裁被「小奶狗」搶風頭?
最近,張翰在電視劇《溫暖的弦》中,將霸道總裁的人設重新帶回螢屏,劇情甜虐吸引人。又帥又多金的深情霸道男友人設,沒想到遭遇「勁敵」,目前還無法重現當年《何以笙簫默》般的追劇狂潮。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原因是,繼佛系、保溫杯之後,90後中年少女們又迷戀上一個新的物種「小奶狗」。
當紅「小奶狗」高甜又吸金
說起「小奶狗」的這波爆發,始於日劇《寵物情人》,紅於幾篇刷屏級爆文,又被熱播韓劇《請吃飯的漂亮姐姐》送上巔峰。劇中丁海寅飾演的男主,就是這一形象的熱門具象化。孫藝珍飾演的姐姐主動牽手青春男生,這個年輕男性角色沒有太多戀愛經驗、忠誠、體貼、陽光又帥氣,對於擁有體面工作和一定經濟實力的所謂「剩女」來說,代表了對於愛情和理想伴侶的渴望。
處於「風口浪尖」的「小奶狗」甚至帶動粉絲經濟大潮。近日有網友爆料,範冰冰的弟弟範丞丞半夜發了個付費照片,60塊才能看原圖,結果有8萬人支付了,早上起來「睡後」收入480萬。後來儘管有澄清,用戶支付的60元並非針對單次圖片付費,而是享受半年的微博V+明星會員專屬服務。咱還是確認了,從網綜《偶像練習生》中走紅的「小奶狗」吸金能力驚人。
物化男性的消費傾向令人質疑
然而,「小奶狗」聽來比從前的「小鮮肉」還要令人反感,即便不過是戀愛中的情趣而已,這個詞兒出發點並無惡意,但物化男性的傾向還是揮之不去。省婦女權益維護中心專家、南師大教授金一虹告訴記者,過去我們不喜歡「小鮮肉」這個說法,覺得淺薄,還有消費對方的嫌疑。如今「小奶狗」雖然聽來覺得挺好玩,但細究之後,恐怕也有令人質疑的地方。在經濟實力決定發言權的當下,擁有經濟實力的女性也逐漸在兩性關係中佔據主動。過去女性顏值被誇張,而如今審美傾向發生轉變,但仍舊是消費與被消費關係的話,令人產生不好的聯想。金一虹也說,現在因為好玩,大家很容易就會接受一些潮流觀點或者網紅消費,最終不知不覺就被市場推手操縱。不管我們在追逐潮流,還是追星上,都要有一定理性。要有一些質疑和不同的聲音。
健康審美應是兩性平等相互尊重
金一虹表示,健康的兩性關係應該是「用愛來得到愛,兩性平等相互尊重」,而把這種男生由過去的「暖男」過渡到「小奶狗」,「雖然讓人想笑,但恐怕還是有審美導向方面的質疑。」前段時間,劉昊然應對媒體「你更像『小狼狗』還是『小奶狗』」的提問裡,非常耿直地回應道:「我就不能像個人了嗎?」可以試想,如果是某個男性稱呼女性為「小母狗」,恐怕迎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抨擊吧。「我們尊重的並不是哪個性別,而是作為人的平等和價值,人人皆得以被尊重。」
被傳封殺的
「小豬佩奇」經歷了什麼?
最近「小豬佩奇」不僅表情包隨處可見,連兒童手錶、貼紙、包包、玩偶,這些原本面向低幼群體的衍生品也成了年輕人的新寵,連明星也各種「帶貨」蹭熱度,但玩一玩就過火,之前《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批當下由「社會人」帶出的仿冒和攀比現象,「畢竟,小豬佩奇不能去毀掉孩子的童年,不能逾越規則和底線。」一部簡單益智有趣的動畫片,怎麼就畫風突變成這樣呢?
版權方審慎面對二次創作「跑偏」
2015年,央視將《小豬佩奇》引入後,就備受兒童和家長的喜歡。去年,在社交媒體上,這隻長得像吹風機的粉紅小豬,時常以「精緻的豬豬女孩」等話題和表情包的形式,被網友拿來自嘲和娛樂,之後便逐漸流行了起來。據悉,為了讓佩奇更具網感,表情包的火爆背後其實也離不開版權方的營銷。2016年10月,版權方eOne公司就聯合微信,推出系列表情包,兩周內下載量超過100萬次。
今年,這隻網紅豬意外被與「社會人」神秘聯繫在一起。有網友曬出小豬佩奇紋身。強烈的反差萌很快吸引關注,之後有人剃了小豬佩奇髮型,隨後「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的口號就流傳了起來。網友的「二次創作」兇猛,諸如第132集吹口哨的片段以及片頭的家庭介紹,被惡搞為種種方言版本廣泛傳播。
最近在某平臺甚至傳出被封殺的消息,雖然闢了謠,但「小豬佩奇」為跑偏的「社會人」背鍋,已經引起了版權方的警惕。
本來eOne宣布計劃要於2019年豬年在北京、上海授權運營方推出小豬佩奇的主題樂園,還將開始長達三年的小豬佩奇巡迴演出,但目前由於「社會人」話題不斷發酵,版權方對於輿論的態度十分謹慎。揚子晚報記者試著向英國版權方發出採訪提綱,但經過幾番溝通,對方最終出於「敏感」謝絕了採訪。
家長擔心「社會化」佩奇帶壞孩子
專業人士認為,這部動畫片在年輕社群的傳播中,意義發生了形變和解構,從一個可愛的卡通形象變成一個帶有高度調侃和戲謔意味的「社會人」形象,背離其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引導作用。尤其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當中,小豬佩奇被異化成青年亞文化的獨特符號,充滿了成人世界的世俗想像。
經常讓孩子看《小豬佩奇》學英文的家長則充滿擔心,本身動畫片並不存在內容上的問題,它傳遞的價值觀、家庭觀和情感觀都是正向積極的,但經過「改編」,會不會教壞小孩子?相比尚有自己判斷力的「跟風」青少年,學齡前的兒童則更容易被所謂的「二次創作」影響,甚至混淆自己尚未成型的世界觀。
◎多說一句
誰來為孩子
「被社會」買單?
網紅事物出現,隨之而起的是聲勢浩大的跟風行動。比如網紅奶茶、全民養蛙的社交方式,年輕人用各種方式融入時代潮流。當「小奶狗」的風潮來襲,瞬間改變了全民審美。對當下熱點的追逐沒有終點,來得快,去得也快,但不經意之間,網紅文化的負面效應也應引發理性思考。
關於「社會人」、「小奶狗」等流行文化引發的反思,跟風背後是年輕人精神上的「無所依附」。有評論就不客氣地認為,說到底,就是剛進入社會的人群還沒有立起自己的三觀認知,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才會從日常吃喝玩樂,到精神世界的伴侶朋友,一再被網絡營銷左右拉扯。確實,從營銷號到新媒體平臺,「『小奶狗』正在毀掉中國女孩」、「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各類「活色生香」不斷在「引導」我們的生活。說白了,讓小豬佩奇變得「社會」,背後的推手才是「社會人」。流行文化為了流量和利益,把孩子的精神食糧玩成成人產品,卻忽略不同年齡層次之間能不能兼容。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