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大女生被男友精神控制而自殺事件的發酵,PUA一時之間成為了全民討論關鍵詞,朋友圈跟風曬「含浪率」更是掀起人人喊打PUA的高潮。
PUA(Pick-up Artist)本指通過對異性誘騙洗腦,欺騙異性感情,達到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目的的一整套方法體系,從昨天開始卻成為精神控制的同義詞,並迅速被泛化、濫用,乃至於感情關係中任何unpleasant conduct都被扣上了PUA的帽子,甚至《戀與製作人》中的「紙片人」李澤言也成了PUA的代表。
正如豆瓣自由吃瓜基地小組的一位用戶所說:「現在打開豆瓣微博一刷滿屏PUA,什麼『爸媽曾經這樣對我也是PUA』、『前男友/男友這樣算不算PUA』、『後知後覺發現我其實在PUA我現任』......看得我真是無語凝噎,能別剛學一個詞就往自己身上套嗎?不要用淺薄的經歷衝淡大家對PUA傷害的認識。」
不僅如此,PUA的用法已經從兩性關係向外延伸,擴展到家長與孩子之間,上司與下屬之間,乃至於泛化為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伴隨著全民PUA大討論,這個詞也難逃娛樂化傾向,出現了「遇到PUA請學陳魯豫」這樣的調侃性話題。
PUA的濫用會造成什麼後果?脫敏。人們對這個詞已經不再敏感了,它失去了嚴重性乃至於淪為玩梗素材。當所有博主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讀PUA,PUA成了一種自說自話的工具,越發讓普通用戶無所適從。甚至出現了反PUA也是另一種形式的PUA的說法。
實際上,PUA只是近年來被濫用而漸漸失效的熱詞的最新案例。
今年,「雪花警告「成為數次網絡暴力事件中的關鍵詞。所謂「雪花警告」,脫胎於一年來流行於中文網際網路的「雪花論」——雪崩時,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
從韓國偶像崔雪莉自殺事件,到熱依扎爭議事件,「雪花論「成為網絡暴力的代名詞,成為粉絲和黑粉之間互相攻擊的武器。熱依扎在微博上回應網友稱如果哪一天她真「瘋」了,也是被「雪花」們逼瘋的。
正是因為「雪花論」在社交媒體上的濫用,才引發了反感,出現了「雪花警告」這樣的逆反詞,成為反擊痛斥網絡暴力者的武器。順便說一句,抑鬱症也因被認為成了明星、網紅的擋箭牌,遭到「汙名化」。
「雪花警告」的流行,也使網絡暴力徹底脫敏,甚至不少人笑嘻嘻地玩梗,說自己就要做雪花雪球,肆無忌憚地砸在素不相識甚至無辜的人身上。
同樣的例子還有人血饅頭,正是因為被不分語境張口就來地濫用,在話語鄙視鏈中已經滑落到最底部。
如果說去年被隨意分發最多的帽子是「槓精」,成為理直氣壯抹殺反對言論的萬能標籤。今年接替「槓精」成為「萬能帽子」的非「帶節奏」莫屬。人人都在指責別人的言論是在帶節奏,提醒他人謹防被帶節奏,仿佛只有自己客觀理性,頭腦冷靜。與之相關的一個詞是烏合之眾,使用這個詞的人都認為別人才是烏合之眾,殊不知他也是別人眼中的烏合之眾。
而與PUA的濫用相關的,則是女權在濫用過程中逐漸的「汙名化」。
女權思想在西方已經過百年時間的發展,不同歷史時期各種思潮、運動互相激蕩,女權的概念、範疇等已經過充分探討,也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共識。
西方女權的百年曆程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卻被壓縮在幾年之內,女性群體之間、女性男性之間,不同意見領袖之間不存在女權的共識基礎。女權成了不斷激化的性別矛盾的主戰場,還有以女權之名兜售消費主義乃至於女性PUA的所謂「偽女權」在渾水摸魚。
女權終於在濫用及部分人的有意操縱之下,逐步汙名化為「田園女權」,以至於很多人聞女權而色變。而「打拳警告」也和「雪花警告」一樣,出沒在各種涉及性別衝突的新聞下面。諷刺的是,部分人張口閉口「打拳了」引發反效果,以至於不少人「提拳色變」。
過去幾年,網友們就是不斷在消耗完一個熱詞之後,快速轉向下一個熱詞(鍵盤俠、直男都已經被用過即棄)。這些被廣泛濫用的詞不過都是網友手中消滅異己,彰顯自己的趁手工具。標籤化雖然是對複雜世界的簡化,卻正好便於網友表達時不假思索地使用。
當每天都有熱點事件輪番登場,無論是各路大V還是普通用戶,都面臨及時對熱點作出反應同時彰顯自己不然就會落伍的壓力,而上述語彙正是在此熱點反應機制之下催生出來的。
不僅如此,雖然微博稱得上是國內唯一的公共輿論場,理想情況下本應是不同群體聚合、碰撞並達成共識的地方。但現實卻是,輿論的「圈子化」反而使得分裂的社會思潮更加分裂。這些語彙也成了撕裂的群體之間互相攻擊的武器,成為鑄造社交鄙視鏈的一環又一環。
「我覺得我的首頁都是PUA,剛剛半夢半醒夢裡都是PUA的焦慮感,搞得我要精神失常了。」一位網友的感受很有代表性,可以想見,由此次北大女生自殺事件引爆的全民討論熱,或許將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PUA將成為下一個被急速消耗而死的詞。
覺得好用,右下角點個「在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