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蘇商會會長陸體才是手指畫的粉絲,也是「塗藝」的開創者。從2016年開始,一直從事電動車行業的他註冊了一家新公司,開始關注文化產業。
用手指在屏幕上作畫
2008年,在杭州工作、剛剛大學畢業四年的胡江雲在App store上上架了一個App:繪畫。這是一個利用手指在屏幕上作畫的軟體。兩年後,他又更新了中文版。
2011年,安徽省江蘇商會會長陸體才去清華大學參加一個培訓,十個小時車程,無聊之下,打開了胡江雲的「繪畫」,這一打開,再抬起頭來,已經到了北京。
陸體才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報紙上讀到中國著名指書名家孟慶甲的事跡,並開始仿效用手指寫書法,在他的辦公室內,掛滿了自己的指書作品,包括《車水馬龍》和《天下蘇商》。
但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寫或者畫,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從2011年到2014年,陸體才成為這個App最狂熱的粉絲。他每天至少花兩到三個小時在Ipad的屏幕上寫寫畫畫,一開始是搞書法,後來則是畫畫,再後來則是印章。
一開始只是自娛自樂。每隔一段時間,陸體才就把自己的作品做成合集,上傳到網上。他的早期作品,依然擺脫不了塗鴉的範疇,往往只是畫一條魚或者一片西瓜,簡單而粗糙;但到了2013年,他開始畫中秋、畫人物等意蘊更為豐厚的東西。他給自己的創作取名「塗藝」。
陸體才自認為國內「塗藝」第一人。「在國外,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但那不是中國的,主要介質是牆。塗藝是塗出來的藝術,在手機、電腦、學習機等載體上,用手指塗字、塗畫、塗印章的形式,展現想像、傳達塗趣,融觀賞性與藝術性為一體。」
把「塗藝」做成一門生意
陸體才天生具備商業嗅覺。1999年,他在南京的一份報紙上第一次看到了電動車,「當時就覺得這是一種好的代步工具。合肥越來越大,自行車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
1999年4月,合肥大陸行電動車兩個專賣店同時開業,電動車正式進入合肥市場。2002年非典,合肥人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不願意坐公交車,合肥電動車行業經歷一輪爆炸性增長,人們開始普遍接受電動車。
2005年到2008年,合肥電動車行業經歷了最好的時代。2005年,大陸行電動車城開張;2007年,安徽省最大的電動車批發城大陸行電動車批發城開業。陸體才的生意順風順水,他也當選為首屆安徽省江蘇商會會長。
這個時候,陸體才卻開始關注文化產業。他註冊了一家新公司:安徽點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
所以,當他用「繪畫」畫出了近千張作品後,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把「塗藝」商業化?小胡的App只留了一個E-mail,他給小胡發郵件,卻等不到回音。他也曾經找過App開發人員,想自己開發一個新軟體,但始終沒有「繪畫」好。
社交版「繪畫」今年將上線
2016年,胡江雲終於給陸體才回了mail。經過八年時間,兩個版本的「繪畫」的總下載量已經接近一百萬,這出乎胡江雲的意料。他並不知道陸體才的身份,認為他只是「繪畫」的普通用戶。陸體才給胡江雲講自己的用戶體驗,他建議把「繪畫」內存貯照片的量從100張上升到300張。
這多少讓胡江雲有些詫異。「因為我知道用『繪畫』的人大部分可能是孩子,這些孩子可能畫不了這麼多(300張)畫。」
後來,兩個人在杭州見了面。胡江雲看到陸體才巨量的「塗藝」作品,大吃一驚。更讓他吃驚的是,陸體才提出收購。他要買下「繪畫」的版權。他跟胡江雲講自己的想法:繪畫可以更近一步,成為一款以「塗藝」為主題的社交軟體。
進入到2019年,沉寂了許久的社交軟體領域,竟然一次性出現了三個產品,分別是以前快播創始人王欣為代表的馬桶MT、以今日頭條張一鳴為代表的多閃和羅永浩為代表的聊天寶,他們都想跟這個世界談談。
在買下「繪畫」的版權之後,繪畫的「社交版」將於今年上線。陸體才認為:「塗藝將是社交分享一個垂直領域。會有固定的一群人喜歡它,分享它。」
對話
共享單車只是一個資本遊戲
安徽商報:蘇商目前在安徽發展的怎麼樣?
陸體才: 目前,在皖開展經營活動的蘇商企業共有10萬餘家,每年投資安徽實到資金逾2000億元,在皖蘇商業已成為促進安徽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安徽省江蘇商會共有團體會員10個,各類會員企業2000餘家,涉及生態農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建築、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住宿和餐飲、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教育、環保科技等多個行業。
安徽商報:為什麼要從電動車行業轉向文化產業?
陸體才:蘇商精神是「厚德、崇文、實業、創新」。其中,「崇文」是蘇商精神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隨著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人民群眾求知、求美、求樂、求健康的需求在增強,文化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將迎來新的風口。
安徽商報:自2016年開始興起的共享單車對於電動車產業有沒有衝擊?
陸體才:對銷售端有影響。ofo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有同行要在合肥做共享電單車,我當時就說:(共享單車)只是一個資本遊戲,沒有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文 王士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