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
1978年,春秋雲紋銅禁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2002年,春秋雲紋銅禁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器物名稱:春秋雲紋銅禁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器物規格:縱長131釐米,橫長67.6釐米,高28.8釐米,身寬46釐米,重94.2千克
出土時間:1978年
出土地點: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館藏地點:河南博物院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去河南博物院看什麼?
楚國為什麼敢問鼎中原?
楚國為什麼一敗塗地?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春秋雲紋銅禁上找到答案。
那麼,春秋雲紋銅禁有什麼價值呢?
國家人事部學部委員會一級國畫藝委喬保同先生是這樣評價春秋雲紋銅禁的:
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但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於西周初年,滅於戰國時代。
銅禁是西周禮器,名禁,周天子只賜予周王室同姓的諸侯王及三公。殷商無禁器。
「禁」這一禮制器,作於周武王滅商之後。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命作《尚書·酒誥》,告誡初封殷故都朝歌的康叔封只有在祭祀時才可以飲酒且不能喝醉。之所以稱「禁」,是因為周人總結夏、商兩代滅亡之因,均在嗜酒無度。
《酒誥》規定: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在這種情況下,王公諸侯雖在祭祀時可以飲酒,甚至違法飲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卻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春秋雲紋銅禁的主人是楚國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於「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令尹約略相當於宰相。
子庚墓出土器物,無論數量還是鑄造水準,都十分驚人——它是目前發現的楚墓中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墓葬,雲紋銅禁霸氣十足,而是該墓出土的最為攝人心魄的藝術傑作。
春秋雲紋銅禁剔透玲瓏,厚重莊嚴,是什麼構建起它那令人嘆為觀止的絕世恢弘?
雲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
禁體由禁面及四周側壁組成,壁厚不足5釐米,中空。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託銅禁的12個座獸的臀部上方有12個澆口,澆口處留有殘柱。在禁側底邊每兩個座獸的中間點有12個冒口痕跡。
禁的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前後各四個,左右兩側各2個。龍形怪獸張口吐舌,似不堪重負,似氣喘籲籲,託起禁身,更構築起銅禁的莊嚴、神聖。
怪獸到底是什麼已經無關緊要。它們與禁身共同構建而成的銅禁,恰似在雲遊青天,那飄蕩的朵朵祥雲把銅禁裝點得騰雲駕霧,似夢如幻,飄然欲仙——這是醉酒之後出現的幻覺嗎?酒中有仙人嗎?
銅禁修復後,沒在河南博物院展覽,甚至絕大多數博物院工作人員還沒看到,就被運到美國去展出。「銅禁轟動美國,但接著也遇到很大的麻煩。」
美國人熱愛雲紋銅禁,可能與咱們有別:2500多年前,竟然雕造254塊「蠟模」,鑄造出如此複雜的器物,這讓他們難以想像!
他們驚嘆中國先民的技術創新,要知道,失蠟法(熔模工藝)是現代西方製造業乃至西方崛起的溫床!
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唐會要》說,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
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
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它不是舶來品,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存世罕見的古錢——太夏真興
「文物鑑賞」蓮鶴方壺:駕鶴成仙的夢想與追求
商代時期的中國,為什麼會把貓頭鷹視為「戰神」?
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