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現在果子已經成熟,各家各戶都要趁天氣好,按照藥廠的技術標準,趕緊採摘、加工、晾曬,爭取賣上好價錢。」這幾天,位於寨根鄉方莊村的仲景宛西製藥藥材基地負責人潘茂彰每天早上都要催促著全村的山茱萸種植戶。
潘茂彰說的藥廠,就是仲景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從1998年開始,仲景宛西製藥就為山鄉扶貧開出了一劑「良方」——以自身強大的產業優勢,激活西峽獨特的資源優勢,帶動20萬群眾由「糧農」變「藥農」,實現脫貧致富。
西峽縣藥用價值極高的山茱萸產量佔全國的50%,但由於農民過去不了解中藥材的現代種植和管理技術,又缺乏產業經營的渠道,導致中藥材質量低下、經營低效,很多農民不得不放棄中藥材種植,從事效益較低的糧食等作物種植,結果只能是「顧了肚子」,但不能「鼓了腰包」。
「農民守著金山吃不飽,而仲景宛西製藥要擴大規模卻收購不到足夠的優質藥材,這種現象讓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談起建立山茱萸生產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初衷,仲景宛西製藥創始人孫耀志感慨。為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具有深厚「扶貧情結」的他琢磨出了幫助農民從「糧農」變為「藥農」的「良方」:從1998年開始,仲景宛西製藥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成立了張仲景山茱萸有限公司,在西峽伏牛山腹地的陳陽坪(2006年併入丁河鎮)、寨根、二郎坪、太平、米坪等5個鄉鎮建立了20萬畝的山茱萸生產基地,公司與農民籤訂了30年的收購合同,為農民無償提供種子和原輔材料,進行種植現代藥材的培訓和輔導。
作為當地龍頭企業仲景宛西製藥的「加盟」為藥農穩定增收提供了保障。農民種植的藥材由仲景宛西製藥進行合同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格,建立起了相互合作的良好關係。通過合作,每年至少給每戶農民帶來五六千元的增收,仲景宛西製藥有了穩定的原材料來源,藥品品質也有了保障,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
幾年前,潘茂彰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寬裕,一家幾口人還擠在兩間破草房裡。轉機出現在2000年前後,他與仲景宛西製藥籤訂了山茱萸藥材收購協議,從此「旱澇保收」。特別是近幾年,僅此一項,他每年都能進帳5萬多元。「小樓住上了,小車開上了,日子美極了!」潘茂彰告訴筆者,從種到管理到銷售全由仲景宛西製藥負責,他只負責看管和採收,很省事,不用操心!
太平鎮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首批中國特色小鎮之一,一處處高標準的山茱萸基地,不僅成為山鄉旅遊觀光的生態美景,而且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寶貴財富。在該鎮細辛村了解到,該村258戶村民,都從「糧農」變成了「藥農」,種植山茱萸1萬餘畝,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以前這裡的農民挑著擔子沿著坎坷不平的道路,走上大半晌才能到山茱萸收購站,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汽車,平坦的道路修到了家門口,賣藥方便多了。」宛西製藥基地負責人梁玉全主要負責山茱萸藥材基地的規範化管理,他走遍了西峽的山山水水,對山鄉的嬗變感觸頗深。
仲景宛西製藥無償為山茱萸種植農戶提供種苗和原輔材料,免費進行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和輔導,按照「藥材好,藥才好」的理念,企業投資500萬元在二郎坪、太平、寨根、米坪等鄉鎮建立了山茱萸標準化示範園20個,強力推行中藥材GAP技術,引導藥農從山茱萸的整形修剪、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到採收加工等全部規範操作,西峽山茱萸連年檢測結果均符合《中國藥典》標準,農殘、重金屬含量均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目前,西峽以山茱萸為主的中藥材標準化管理鄉鎮達到5個,規範化專業村達到40個,主產區鄉鎮藥農因此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西峽縣山茱萸種植總面積達22萬畝,覆蓋13個鄉鎮,為仲景宛西製藥從事藥材種植的農民達20多萬人,這些農民不但實現了脫貧,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生產仲景牌六味地黃丸的六種藥材山茱萸、地黃、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等六大中藥材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仲景宛西製藥20多種產品獲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授予的「優質優價」產品稱號,6種產品被世界中醫藥學會確認為「重點推廣產品」。仲景宛西製藥連續多年被認定為中國中藥五十強、全國生態文明示範企業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