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白尾海雕。
樸峰攝
圖②:長耳鴞。
侯加俊攝
圖③:蒼鷹。
本報記者 卞民德攝
圖④:短耳鴞。
侯加俊攝
圖⑤:範強軍給鳥上環志。
本報記者 卞民德攝
圖⑥:長島環志站工作人員放飛戴好環志的猛禽。
袁克廷攝
圖片製作:蔡華偉
山東長島是環太平洋西岸、東北亞、東亞地區候鳥遷徙的「驛站」。這裡設有我國唯一以猛禽為主要對象的鳥類環志基地。31年來,該環志站共記錄到猛禽2目4科39種,佔我國猛禽種類的44.3%,佔我國遷徙猛禽48種的81.2%。
「今天運氣不錯,網住不少鳥兒。」
10月14日一大早,我們的船還沒進島,就接到了環志站站長範強軍的「報喜」電話。按照計劃,這是本年度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禽環志工作的最後一天。
從9月15日起,範強軍和於國祥、趙方三人,已經在大黑山島守了整整一個月。他們是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中心站的工作人員,每年這個時節都要吃住在山上,重複著相同的工作。
31年間,有8萬餘只猛禽在這裡戴上環志,留下彌足珍貴的遷徙信息。
經東南沿海遷徙的猛禽,大多在俄羅斯、大小興安嶺等地繁殖
歷數國內的鳥類環志基地,以猛禽為主的,唯此一家。得天獨厚的區位,造就了長島作為候鳥遷徙「驛站」的稟賦。途經這裡的遷徙猛禽,種類多、數量大。
經我國東南沿海遷徙的猛禽,大多是在俄羅斯、大小興安嶺、黑龍江等地繁殖。每年8月下旬到10月末,它們陸續南遷。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恰恰處於鳥類南北遷徙的大通道上。鳥兒由此飛越渤海灣,距離最短,遷徙也最快。
而且,整個長島縣所屬的32個島嶼中,無人島就佔了22個。遷徙的鳥類在這裡沒有什麼威脅,可以獲得捕食、停息的絕佳環境。
多年的環志工作中,範強軍曾經多次見到,大批猛禽在大黑山島上空盤旋。「尤其進入遷徙盛期,若是趕上東北風3到5級左右的天,幾乎是遮天蔽日,一點都不誇張。它們藉助氣流的作用,費不了太大的力氣就能飛到另一端的陸地。」
截至目前,環志站共記錄到猛禽2目4科39種。其中,晝行性猛禽31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保護的5種、Ⅱ級保護的34種。這些猛禽,佔到我國猛禽種類的44.3%,佔我國遷徙猛禽48種的81.2%。
大黑山島上布有數百張捕鳥網。被捕獲的鳥兒要在最短的時間做完環志放飛
要想給猛禽做環志,先得將它們抓住。工作人員在大黑山島的樹林中布下數百張網,然後靜待鳥兒「上鉤」。
「我們有個口訣,一長二多三勤四靠。」於國祥解釋,說白了就是戰線要拉長、布的網要多、巡網要勤快、時間上要靠得住。「總共就我們3個人,每半小時去巡一遍,多的時候一天要走20多公裡。」
按照環志工作的原則,被捕獲的鳥兒,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完環志,然後放飛。為了減少對鳥兒的傷害,工作人員想了不少的辦法。
一堆大小不同的空飲料瓶,從中間割開,再用細繩捆綁在一起。這個不起眼的物件,就是工作人員的運鳥「神器」。巡網的時候,工作人員把捕獲的鳥兒摘下來,先裹上一件布做的「小棉襖」,再將其倒放進瓶中。
「這是我們原來的一個同事發明的,用起來很方便,既節省時間,還能保護鳥兒。」56歲的趙方,已經幹了27年的環志工作,動作非常嫻熟。但即便是這樣,他也沒少被猛禽抓傷或啄傷。
做環志的過程並不複雜,工作人員將國家統一編號的金屬環套在鳥兒小腿部,記錄後便將其放飛。每一個環志的信息,都會上傳到國家環志中心。
今年一個月的時間,長島環志站的工作人員已為1300餘只鳥兒環志,其中有80%以上是猛禽。而過去的30餘年間,長島環志站累計環志各種鳥兒27萬餘只,環志遷徙猛禽近8萬隻。
每個回收的環志,都能獲知鳥類遷徙、棲息等豐富信息
環志工作收尾,本該是開心的時候,但範強軍心裡總覺得有些遺憾。往年猛禽大批遷徙的盛況,今年卻一直沒有看到。
「比如歷年較多出現的普通(上狂下鳥)(異體字為「鵟」),今年較少,其他一些鳥類也是這個情況。」根據多年的經驗,範強軍初步判斷,這與今年的氣候有關。「往年這個時候,北方的氣溫已經降下來了,如今溫度還較高。今年環志工作也推遲了5天。」
在長島環志的鳥兒,可能在國內外的其他環志站被捕捉,也可能再次被長島的環志站捕捉。這些年,長島環志站回收時間最長的是1991年10月3日放飛的 G01—8149號雄性雀鷹,1998年10月25日在原放飛地回收,歷時2555天;飛行時間最短的是1985年環志放飛的H00—0773號紅隼,10天飛行1762.6公裡;單程遷徙距離最長的是F01—5235號松雀鷹,1994年10月放飛後1個月在馬來西亞海域回收,圖上直線距離達3960公裡。
每一次環志回收,都能傳達出豐富的信息。通過分析發現:通過渤海海峽遷徙的猛禽每年時間比較固定,一般在春天2月末和3月上旬開始遷徙,高峰期3月末—5月中上旬,有的種類延續到6月中下旬;秋天最早遷徙在8月末,盛期在9月中旬—10月下旬,末期在12月中旬。
「不僅是它們的遷徙路線,還可以了解它們的棲息環境。」範強軍表示,有些猛禽近年來遷徙的數量減少,也與生態的改善有關。「比如長島,過去只有麻雀、喜鵲,其它的幾乎全是遷徙鳥,現在安家不走的有白頭翁、山斑鳩等十幾種。說明這裡的環境在變化,有了充足的食物。」
更為重要的是,環志對瀕危或滅絕鳥類的保護意義非凡。尤其是猛禽,多是我國二級或一級保護鳥類,被偷捕偷獵的情況時有出現。按照規定,如果7年左右環志不到某種鳥類,就可以向國家申請上報提升保護級別。
「每滅絕一種鳥類,就會給大自然埋下災害的隱患。保護鳥類,也是保護人類自己。」對範強軍而言,這樣的信念一直存留於心。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6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