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文薈丨「我是社恐。」「我也是。」

2021-01-08 上遊新聞

最近翻微博時,老會看到這檔節目——《僅三天可見》。

點開後發現,這其實就是當代社恐真人秀:

雖說是訪談類節目,但完全不是想像裡不慌不忙的樣子,主持人姜思達每句話都小心翼翼,偶爾透露出的侷促,真實得戳人。

有一期,姜思達去參加聚會,現場大都是陌生人,為了合群,他先主動打開話閘子,發現完全融入不進之後,又選擇了沉默。

從有所期待,到試圖融入,再到尷尬沉默,最後有點失落,這不是標準的社恐噩夢日常嘛。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明明市面上心理自助、擺脫社恐的書越來越多,可自稱有「社恐」的人,卻好像越來越多了。

比如幾年前,如果你跟人說自己社恐,還得解釋這詞啥意思;可現在再說自己社恐,對方的回覆基本變成:我也是。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也許能夠提供一個答案。

作者路斯·哈裡斯是享譽國際的接納承諾療法培訓師,他發現一個大眾心理悖論——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會長期遭受痛苦。

看完這本書後,我得到了一個啟發,其實面對社恐最好的辦法,不是強迫自己克服,而是接納。

1

社恐背後的情緒控制

也許有人說,社恐說白了就是慫,成年人難道連這點膽量都沒有嗎?

但作者哈裡斯認為,關於害怕這個問題,人類還真的無能為力。

乍一聽好像不符合邏輯,畢竟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被教導: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是緊張、痛苦這些負面情緒。比方說小時候,不敢自己睡,一關燈滿腦子都是鬼故事,可跟父母抱怨的話,家長總會說,「都這麼大人了,還怕黑,羞不羞啊」;

長大後和戀人分手,朋友安慰我:「你得換個思路,離開這顆樹,以後還有一大片森林,該開心才對,有啥可傷心的。」

按這個邏輯,控制情緒是理所當然的,只要理性克制,我們就能遠離痛苦,獲得幸福。

被灌輸了這種觀點的我們,長大後遇到難過的事,最常跟自己說的也是:「哭啥哭,有啥大不了的」「我這樣太懦弱了,得趕緊振作起來」;「一定是太閒鬧的,忙到沒空想就好了」。

但哈裡斯認為,這種自以為在控制情緒的方法,恰恰是問題本身。在《幸福的陷阱》裡,他剖析了為什麼人類這麼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要知道,從山頂洞人到現在,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類得以延續物種的奧秘,就是杞人憂天,通過敏銳發現各種危險來保護自己。

於是,以前我們聽到草叢的聲音,會聯想到劍齒虎、豺狼;現在早上擠地鐵,刷到全球經濟寒冬的新聞,會擔心自己失業。

雖然很煩,但自尋煩惱,真的是我們的生存本能。

而且為了存活,我們的祖先必須屬於某個集體,因為被部族驅逐,就意味著落單、容易被野獸吃掉。所以,大腦為了保證我們合群,會不斷跟周圍其他人比較,確保自己受歡迎,不被排斥。

在哈裡斯看來,要求控制情緒的背後,還有一套站不住腳的邏輯——社會默認幸福是應該的,不幸是種缺陷。但幸福真的是常態嗎?在作者看來,恰恰相反,幸福並不是順理成章的,不幸反倒更司空見慣。

世衛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在成年人裡,約有1/10的人動過自殺念頭,1/5的人會飽受抑鬱之苦。

除了被歸類的精神障礙疾病,生活裡還有很多的心理困擾,比如孤獨、離異、中年危機、缺失生活目標等等造成的痛苦。

痛苦如此平常,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別人都過得很開心,只有我不幸福,這種想法無異於雪上加霜。

既然焦慮、恐懼是本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無從逃脫。

與其迴避,不如接納。

2

社恐本身並不可怕

在節目裡,不合群的姜思達,很直白地戳破了社恐的本質:

社恐討厭的,其實是種失落感,這源於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樣。

想像很嗨皮,現實很尷尬,但《幸福的陷阱》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恐懼本身並不可怕,是人們的判斷,賦予了它可怕的權利。社恐也是同理。像第二期的嘉賓池子,有著把鏡頭看成狗屎的無敵自信,這點讓思達很好奇。在不斷追問下,看似從小開心到大的池子,罕見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他17歲上高中那年,媽媽得了腦癌,儘管及時做了手術,但媽媽的病情卻並沒有從根本上好轉,等到高三的時候,症狀又出現了。

剛開始是走路走不穩,慢慢是站不起來了,然後右手也抬不起來了,這是特別緩慢的一個過程,後來也沒法治,基本只能等死了。

談到這段至暗時刻,池子語氣沒有太多波瀾,這個95後孩子看得通透,他說,樂觀不是碰到好笑的事笑,樂觀是碰見不好的事還能笑。

敏感的思達,找到了治癒恐懼的答案:原來人一想通,就啥事都沒有,就是會自在。

很多時候想不通,是因為主觀判斷在作怪——我們認為開心、積極是好的,害怕、焦慮是不好的。

但如果恐懼真的不好,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花錢去看恐怖電影,去玩密室逃脫,付費讀恐怖小說來體驗害怕呢?

可見,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的,認為社恐不好,只是一種想法、一種評判。

在作者看來,正是因為過於依賴自己的想法,才導致我們沉溺在負面情緒裡。成年人的世界,就像有句話說的:「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我的一個朋友,有次跟甲方電話會議,被痛罵了40分鐘,雖然還能心平氣和地改方案,結果卻因為點的牛肉粉外賣,湯全撒出來了,而忍不住大哭。

很多微小的瞬間,都會讓人產生諸如「我沒希望了」「不會有人喜歡我」的負面想法,全面崩潰。

但哈裡斯強調,這些感受再糟糕,都只是腦海中的文字而已,並不是事實。僅僅意識到這點,就能大大削弱沮喪的破壞力。

他認為,情緒並不需要分成好或壞,而是換一種思路,去追問自己:「這個想法,對於我想創造的生活會有幫助嗎?」

比如「我太自閉了」這個想法,如果它真的能激勵你社交,那即使是消極想法,也可以利用它;

可如果這種想法,只會讓你很自卑,反而更想逃避人群,那學會不把它當真,就變得很實用。

接納並不意味著「忍受」或者是「屈從」,而是充分評估,尋找最讓自己自在的解決方法。

假如生活辜負了你,唯一的明智之舉,就是採取行動去改變它。

3

如何接納社恐,擁抱幸福?

說得簡單,到底怎麼做,才能接納社恐呢?

在《幸福的陷阱》裡,哈裡斯博士提醒我們,需要重新看待自我,將其分成「思考性自我」和「觀察性自我」。聽著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很好理解。

比如參加聚會,當你想的是「嚯今天人不少」「這場地挺好看的」,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觀察的時候,這就是「觀察性自我」在工作,享受當下的氛圍;

但如果想的是「大家都好美就我穿得土」或者「我感覺融不進去好尷尬啊」,這就是「思考性自我」上線了,它不斷思考,讓人分心。接納社恐,說白了,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觀察性自我上,跟現實產生連結。

哈裡斯有一次去遛狗,傻狗跑到死鳥屍體上打滾,身上的味道噁心到令人髮指,趕巧他那天巨忙,還得給狗洗澡,差點沒氣炸。

但這時,他知道事實是——除了他沒人肯給這條臭狗洗澡,給狗子洗澡最起碼得半個小時,所以問題就來了,是煩躁地度過這半個小時,還是舒服地過?

意識到這點,哈裡斯一邊允許腦海裡髒話橫飛,一邊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感受溫暖的水溫,看著愛犬溼漉漉的皮毛,聞著寵物香波的味道。

通過與當下建立連結,哈裡斯博士擁有了一個明顯更自在的半小時。

《幸福的陷阱》這本書裡,把「思考性自我」比喻成一臺收音機,由於先天構造,這臺收音機註定要在大腦裡持續播音,絕大多數還都是悲慘的故事。

把注意力放在「觀察性自我」,說白了就是聽到這臺收音機在響,但毫不在意。為了幫助大家,哈裡斯博士提出了兩個具體的建議:

比如,我們可以先挑選出,最令自己沮喪的想法,像是「我是個超不會社交的社恐」;下次這個想法產生時,你可以在它前面加一個短語:「我有一個想法」——就變成了「我有一個想法,我是個超不會社交的社恐」,這會提醒自己,注意,是「思考性自我」在發言。

或者,嘗試給想法命名,當你腦海裡閃出同樣念頭時,你可以對自己說:「哦,我認出你了,你是那個老掉牙的『我是社恐』的故事」。一旦你認出這個想法,隨它去就是了。

作為前資深社恐病友的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感慨良多。

講真,成年人社恐再正常不過了,畢竟現在下班回家還要秒回微信,誰不希望有個小角落,讓自己靜靜呢。

可一旦開始逃避,時間久了,拒絕社交就會成為習慣。這樣很可惜,社交雖然耗費能量,卻也是高效輸入的過程。

年輕時我對輸入的認知很窄,以為只有書籍和學習類視頻才算輸入。

後面主動嘗試社交,跟許多專業的人坐下聊天后,才發現:原來社交本身就是有趣新奇的輸入。短短一個多小時的交談裡,對方的一生,就像一本書一樣在你面前攤開,你甚至可以主動要求讀哪個章節。

特別是跟陌生人溝通的過程裡,折射回來的自我碎片會讓你意識到,原來我還有這種樣子,原來社交這麼好玩。

接納社恐的過程,就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寫的:「人生苦難重重,要超越自己,成為心智成熟的人,你必須走上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放下控制的執念,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真實,往往才是最有力量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我想你」,用一句古詩詞怎麼說?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在歷史長河下遊的我們,精挑細選著上遊而來的沉積,卻將那些優雅詩意,一一拋棄,留下的全是簡潔明了,與刻骨銘心。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越王給夫人的信釋義: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回來,而我一直都在。二、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春殘》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給爸媽發表情包一定要慎重
    耿耿的童話鎮 我給我媽發了一個狗的表情包,配文累成狗,我媽以為我罵她是狗,跟我氣了一個月5@?,還帶了個墨鏡····我媽剛開始也是一臉懵逼,回看聊天記錄說那是表情包9@周迎超 我爸覺得是蝸牛。。10@鏡中人 我給我媽發流淚貓貓頭的表情包,我媽問我啥時候養了只貓?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千萬不能讓吃貨寫詩,太好笑啦~
    《詠鵝》 鵝,鵝,鵝,曲項讓我捉。拔毛再滷水,成盤擺上桌。《如夢令,論捧逗》羊羔熊掌鹿尖,花鴨雛雞爭鮮。《釵頭鳳,沒貨》 紅燒肉,黃藤酒。求你千萬給我嘗一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請把心裡的垃圾,倒一倒
    也正是因為「成熟」的壓力,讓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承受一切,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在逞強扛著,經常一個人黯然神傷還要對自己說一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是打不死的小強。」可是,只有你自己知道,這種滋味有多苦,有多難。生而為人,何必要去為難自己?那些你所沒有察覺到的情緒和壓力,正在一點點的消耗你的精力,掏空你的思緒。
  • 上遊•文薈丨夏蟬的一生 · 常見種類丨原來蟬之間也有方言,黑...
    蒙古寒蟬蒙古寒蟬,體型中等,綠色。叫聲為:知了知了知了~ 。我沒有查到學名。在那個有趣的小故事裡,它說的是木有嘛~木有嘛~。每年出現的時間,吉兒吉兒出現的最早,muyingma出現的最晚,另外兩者居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為什麼豬牛羊肉是紅色的,雞肉是粉色的,而...
    「雞很少用得到飛行的肌肉」這個判斷,不僅是指它被人工飼養,不用飛了,也是指它在物種的整個進化史上,積累了編碼「不善於長時間飛行的肌肉」的基因。而鴨子的祖先是候鳥,很擅長耐力型的飛行,雖然現在人工飼養的鴨子不會飛,但它保留了祖先的基因,所以同樣不飛,鴨子的肌紅蛋白還是要比雞多,胸肉的顏色也更深。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最怕你對生活麻木,還以為是心態淡然
    母親告訴我,造成表舅近來落魄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心態。年輕時,表舅做過建築隊的隊長,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後來建築隊解散,表舅只能去舅媽的水果店裡幫襯生意。水果店生意不好,舅媽發愁經營策略時,表舅總會安慰她「發愁也沒用,船到橋頭自然直」。家裡開銷吃緊時,親戚都勸表舅出去找個工作,不能總靠存款。表舅也總是一臉無奈地拎出他的口頭禪「沒關係,這樣也挺好」,然後繼續過一天算一天。
  • 上遊•文薈丨夏蟬的一生 · 生存策略丨為什麼蟬的生命周期全是...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可不會成為海綿寶寶的負擔,它們沒有頭腦,甚至沒有任何神經細胞,所以根本無需思考生命的意義。海綿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之久,正如其名,海綿動物身體多孔,像篩子一般,通過過濾海水將營養物質攔截下來,供生長所用。不過,它們可不像動畫片裡的海綿寶寶一樣挑剔,要吃蟹黃堡才好。大腦會消耗大量能量。
  • 上遊•文薈丨美味的中秋·肥蟹丨N種螃蟹和它們的吃法
    母蟹的「蟹黃」是橙黃色的肝胰腺和桔色的性腺(卵巢),而公蟹的黃也是肝胰腺,蟹膏則是副性腺。大閘蟹風味的兩個重要指標,一個是飽滿度、另外一個就是甜度。通俗地說,飽滿度是指肉和黃的多少,而甜度是肉和黃的風味。高品質的大閘蟹,黃和膏吃起來是有回甘感覺的甜味,而品質不好的螃蟹,吃起來會有鹹味或者苦味。
  • 上遊•文薈丨帕運逆襲人生 · 美麗鬥士 | 沒有雙腿,依舊很美...
    跑鞋是跑步者的伴旅,對於艾米來說義肢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她的親密朋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婚姻裡,這3種女人活得最累
    在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鑑》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我常能聽見有人感嘆,做女人難,做結了婚的女人更難。這話不假。更令她寒心的是,她一進家門,窩在沙發上玩手機的丈夫對她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你趕緊去把我的衣服洗了,我沒衣服穿了。」婚姻從來不應該是一個人的付出,而應該是兩個人的經營。在婚姻裡不幸的女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做的太多。勤勞,是一個妻子理應具備的美德。
  • 上遊•文薈丨新年家居換新裝 · 點綴丨巧用簡單的小裝飾就能讓...
    5.7.季節色彩:在客廳添加一些應季的色彩也是一個很靈活的布置方案。夏天的時候可以從瑰麗的日落中獲取靈感裝飾家居。碧綠色和橙紅色都可以添加到色彩方案裡,讓陳舊的家居染上新的生機。當然還可以用亮麗的顏色去點綴一面藝術牆、茶几甚至用亮色喚醒花瓶。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人生在世,需要一點高於財米油鹽的境界
    這是一幅絕美的南嶺雪景,也是柳宗元最孤獨的詩。彼時的柳宗元,「永真革新」失敗,被貶蠻荒之地,永州,謫居多年。沒了人潮湧動,世事沉浮;沒了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沒了攀附和喧囂。天地只剩下一片孤獨和靜美。「什麼意思,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世上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經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收穫想要的幸福。阿甘是個智商75的低能兒,有不健全的雙腿,他一生唯一做的事情是:跑,不停的奔跑。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詩詞中的這些雅稱,真是太美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磨蹭...
    孩子小的時候,每次我陪他吃飯都是一場「硬仗」:含著飯在嘴裡用舌頭磨來磨去,硬是不吞進去,還做鬼臉;有時候還要跑,逼著我追著去喂,完全把吃飯當做另外一種遊戲。一小碗飯,他能吃上一個鐘頭。我這麼好脾氣的人,都被他氣得想揍人。心理諮詢師們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不管和誰結婚,都不要忘記這3條忠告
    過年回家見到了童年時的玩伴溪溪,讓我驚訝的是她不再是我記憶中青春靚麗的樣子了,更詫異的是她竟然年紀輕輕的就有了倆孩子!後來,在與周圍鄰居的閒談中,我知道了原委。原來,溪溪高二的時候開始了早戀,不知怎麼的迷上了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她不惜荒廢學業,荒廢自己的前途,就算與家人吵架,斷絕家庭關係也要嫁給他。
  • 《令人心動的offer2》周深太可愛,社恐小日常:我拿恐懼當飯吃!
    文|葡桃兒你社恐嗎?這絕對是一個發自靈魂的疑問……害怕手機鈴聲、害怕微信長語音、害怕別人和我說話……甚至是怕別看看到自己。這絕對是真正的社恐小可憐的日常,原本覺得明星們都光鮮亮麗的一定沒有這種社恐的情況。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作為一名社恐患者,我太了解這種心路歷程了。社恐,同樣困擾過我很長的時間。小時候,寧願一個人在家吃泡麵,也不願意跟著爸媽出去吃飯。在路上碰到老師或認識的叔叔阿姨,能躲著就躲,躲不了就把頭轉到一邊假裝沒看見。到了上班之後,最害怕的就是電梯裡碰到老闆,最最最害怕的事是電梯裡只有我和老闆兩個人。01.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2020年最後一個月:願你歷盡滄桑,內心依然無恙
    電影《烈火英雄》裡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很清楚指令,也明白做消防員,不應該一命換一命,我們只是希望,能救一個是一個。」 沒有什麼鋼筋鐵骨,脫去那身「戰服」,他們也不過是血肉之軀,卻守護著我們負重前行。 中國因何而強大? 是軍人,醫生,消防員,民警,是工人,農民,保潔,保安。
  • 聽說你社恐?巧了,狗也是
    狗子也社恐 狗的「社恐」就是恐懼情緒的一種,這種感覺與不熟悉的人或狗所帶來的恐懼感密切相關。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獸醫系的博士後研究員詹妮·普魯寧(Jenni Puurunen)等人針對狗的社恐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從一項涉及14000隻狗的行為學調查中篩選了近6000隻狗的數據集,從而分析容易使狗產生社恐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