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NOMO 開發者飛豬:刷爆朋友圈的相機 App ,從誕生起就是「意外」
WWDC 2019 已經拉開序幕,對蘋果而言,每年的 WWDC 大會不僅是它一次對過去 12 個月所做工作的階段性展示,更暗藏了該公司對未來數年戰略走向的思考。
在這場大會上,全球各地的開發者以技術探討為軸匯聚一堂——既有 500 強企業的技術團隊,也有創業公司的核心骨幹,甚至還有前程似錦學生開發者們。
AppSo 將在 WWDC 大會的第一線與他們進行交流,為大家帶來不為人知的 WWDC 臺前幕後故事。
NOMO 曾獲蘋果「2018 年優秀本土 App」獎項,這是一款提供復古濾鏡的相機 app,上手簡單,但樂趣無窮。
NOMO 在攝影方面固然出色,但 NOMO 更是一款做工精巧的玩具、一個精心設計的遊戲 —— 膠捲、相紙、鏡頭上的眩光、輪盤細膩的觸感……點擊這裡,查看我們之前對這款相機 app 的詳細測評。
在 WWDC 2019 開幕之際,AppSo 請來了 NOMO 的創始人飛豬,他已經輾轉於 WWDC 的活動現場,就讓他和大家聊聊這款 app 的幕後故事,以及在這屆 WWDC 上的體驗 。
認識飛豬林嘉澍,來自北京,網名 flypig,大家都喊他飛豬。
靈光閃現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團隊成員。在開發 NOMO 之前,已經有一款名聲大噪的 Vlog 短視頻剪輯工具《一閃》。
蘋果在這屆 WWDC 上發布的內容,超出了你的預期嗎?蘋果發布會看多了,就知道不要瞎猜了,等蘋果揭曉答案就好。
不過如果真的要說預期的話,我覺得軟體層面最期待的肯定是新的 iOS。其中的新特性,自然是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了新的 API 的那些比較吸引人,而其中和影像相關的,是我們需要著重了解的。
你最喜歡 WWDC 的哪個環節?為什麼?最喜歡的還是 Keynote 主題演講。
因為下一年 iOS 的大方向都會非常形象地被總結到這個環節裡。Sessions 這些分會場也很有意思,不過是不是在現場聽其實不重要,蘋果會把所有這些都錄像,連著講稿和幻燈片一起放在開發者網站上。
然後就是在 WWDC 這個時間窗口裡,各種周邊活動,比如開發者的聚會、交流等,能在活動中認識一些新朋友,挺好的。
怎麼看剛剛發布的 iPadOS 和硬體,會對你產生哪些影響?iPadOS 被從 iOS 裡面獨立出來,我覺得蘋果釋放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就是 iPad 作為蘋果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將會逐漸演變為更加獨特的物種,並擁有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iPad 在過去,實質上還是一個放大版的 iPhone。現在,它可能會在手機和電腦之外,延伸出更多獨立的交互體驗。和 iPhone 與 Mac 的交互,不存在繼承關係的一些交互方式。
我現在就在 iPad 上打字,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輕質輸入設備。
我的重量型工作,比如 NOMO 的設計,或者視頻的剪輯,可能仍然不會在 iPad 上完成,但是文本工作、表格工作、圖表工作,或許是可能被 iPad 佔據更多份額的。
iPad 在推出後的很長時間內,我覺得還是一個視頻播放設備,或者說一個輸出媒介。它在作業系統被獨立成一個分支之後,或許會更多地扮演所謂「生產力工具」的角色吧。
能不能用一句話介紹一下 NOMO?NOMO 是一款攝影類應用,模擬各種膠片相機的效果。
為什麼會想到開發 NOMO 呢?我覺得首先是我們的團隊有圖形圖像上的經驗積累,我們想做這樣一個 app 市場上又沒有,我們自己猜想過去應該挺多人也會喜歡的,就在去年當作一個愚人節的小驚喜做了出來。
開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其實一開始倒是沒有什麼挑戰,但是 NOMO PRO 付費會員上線之後,我們平均兩周要發布一臺相機。如何保持這個節奏,以及保持用戶的新鮮感,是挺大的一個挑戰。
你覺得 NOMO 的特別之處是什麼?我覺得一個是我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膠片模擬。然後我們在 PRO 會員推出之初,就獲得了很多訂閱用戶,這源於用戶對我們這個團隊的信任(可能可以說是盲目的愛吧)。而現在每月的新增會員仍然在增長,這應該歸功於,我們一直在實現我們在推出之初對於訂閱用戶的承諾,並持續地創造驚喜。
你對這款產品的長線規劃是怎樣的 ?更新下去。獲得更多的會員,創造更多的驚喜。
用戶對這款產品的反饋怎麼樣,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和 AppSo 分享一下?
其實我們獲取用戶反饋的渠道很多。用戶意見最終反饋在產品上,都是日積跬步的進步。暫時還沒有那種產生驚濤駭浪式反應的例子出現。
比如在微博上,有大量的留言和私信在給我們傳遞反饋。當然因為數量很多,所以也沒辦法一一回復。不過當某個需求積累到一定數量以後,我的腦子裡就會有個燈亮起來,然後我們就不聲不響地做了,直接交付給市場。
NOMO 近期上線了一款 ROMA 電影聯名濾鏡,推出契機是什麼?我們和《羅馬》電影的發行方是長時間的朋友。在 NOMO 推出之後,有很多影視作品的發行方找過我們,提出合作的建議,我們都婉拒了,直到《羅馬》找到我們。
《羅馬》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電影,而它的攝影和色彩又是突破性的。這是我們腦中一直想要實現的那種合作案例。
NOMO 裡有許多有意思的濾鏡,這些靈感是怎麼來的?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在微博上和朋友們瞎扯的時候想到的。
NOMO 中有一款 Gameboy Cam ,還有一款模擬初代 iPhone 的濾鏡。Gameboy Cam 的想法來自馮偉文,在 iPhone 上模擬一臺初代 iPhone 的想法來自熊小默。
這些靈感都來自工作之外。在完成一臺設計以後,還是要跳脫出日常工作,扯扯淡,天馬行空一下,才會有好的想法。
如何讓用戶更喜歡你的產品,這種親切感是如何建立的 ?我覺得我們的產品模式,就是不斷更新 app 內的功能,增加不同的模擬膠片相機的濾鏡。
那麼你需要知道用戶需要什麼,什麼樣的功能能夠給用戶帶來驚喜感,不要提前劇透,只在新功能發布的時候,去給核心用戶帶來「wow,這是只屬於我的 moment」。
如何判斷 NOMO 能持續帶來新鮮感?我們在 app 裡有很多統計數據。比如下載量,比如生命周期,比如用戶拍照的數量,比如每個功能細節用戶的使用偏好,還有網絡上的各種反饋,全部都做量化處理。然後根據這些,作為產品設計的參考。
你覺得目前 App 市場還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現在願意為虛擬商品付費的用戶多了。我覺得這是機遇。但精品 app 少了,市場上少些了對品質的追求,這也是挑戰。
現在可能沒什麼明確的行業大勢或者說「風口」了?行業開始變得更加理性。
對一款 App 的長期發展來說,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少吹牛,多幹活。
如果我的產品能夠自然而然地引爆並持續增長,那麼我覺得我的方向是對了的。
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日常的工作流?觀察需求> 確定需求> 設計產品> 上線> 反饋> 迭代。
其實沒有特別固定的工作流。我們這種產品模式,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每兩周都是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可以一直修正自己。
我們單就拍立得相片的模擬,已經在很多臺相機上更新了很多次。這避免了簡單「迭代」時候那種畏首畏尾的心態。
工作中,哪些是你常用到的硬體 / 軟體?在 NOMO 這款項目上,我主要用到的硬體是 MacBook Pro,LG Ultrafine 顯示器。軟體用的是 Photoshop。
平時你獲得靈感的方式都有哪些呢?主要還是從和 app 本身完全無關的領域去獲取靈感吧。比如一些藝術類媒體之類的。
我在完成一個新功能的設計之後,就會有幾天時間完全脫離 app。不能太沉浸其中,不然容易枯竭。
有哪些工作/生活上的習慣?長時間工作、睡很少的覺、工作累了就瘋狂發微博作為調劑,然後繼續工作。
開發工作之餘,你最喜歡做什麼呢?我工作之餘的時間其實很少,有時間就多睡一睡,或者開著 Netflix 漫無目的地播下去。假裝自己在放鬆。
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手機首屏,看看你的常用 App?關於 A Talk產品(Product),是用來滿足人們需求和欲望的物體或無形的載體。
AppSo 報導過無數的好產品,但好產品究竟從何而來?AppSo 希望讓產品背後的人,和你聊聊產品幕後的事。
於是,訪談欄目 A Talk 應運而生,關乎產品、關乎運營、關乎創作。
如果你也想加入 A Talk,與 AppSo 百萬讀者分享你的產品經驗,請在 AppSo 微信公眾號回復【開發者】,了解更多詳情。
往期回顧:
專訪陳星漢:為什麼要花七年,做一個免費遊戲?
專訪騰訊天美工作室:看不見也能玩的遊戲,為什麼能讓玩家淚流滿面?
專訪周楷雯:如果我堅持 10 年,能做到多極致
專訪《馬卡龍玩圖》主創:三千萬人都在用,他們如何打造最好玩的摳圖 App?
專訪 WWDC 獎學金獲得者翁培鈞:從全球作品中突圍,他只用了十天
專訪徐五四:回顧十年開發經驗,這位十項全能的獨立開發者說了些什麼?
專訪承槐:傳文件又快又好還免費,這為什麼是一筆好生意?
專訪王妙一:真誠做遊戲,一個人也開心
專訪 Sorted 主創:把一半時間放用戶身上,做高效的時間管理工具
專訪 MiniHour 開發者李世超:好的產品一定是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