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9年,「中國工人」入選《時代》年度人物。這本世界知名的雜誌對「中國藍領」的評價是: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並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甦,這首先應當歸功於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
勤勞而堅韌,無疑是「中國藍領」的一大特質。然而,這只是一個側面。「中國藍領」同樣具有智慧和能力,其巨大的創造力和革新精神正在改變著中國產業的面貌,推動著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產業技術提升靠什麼?靠從國外引進消化吸收,這是一途;靠專業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這也是重要一途;其實還有同樣重要的一途,那就是「藍領創新」——來自一線工人的創新。相比前兩者,「藍領創新」也許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但它是在中國最廣闊的地域內、在各行各業最基礎的崗位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其單項革新可能不具轟動效應,但它合成的力量卻無比偉大。本期專題聚焦「藍領創新」這個少為人關注的領域,發掘並謳歌這一助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偉力。
藍領智慧——一線工人的創新故事
♦ 半月談記者 張旭東 張遙 董振國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誰最清楚?遭遇的困難誰最有切身體會?回答是:一線工人。因此,他們更有條件和動力,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改進工藝、優化流程。最近,半月談記者走進企業採訪調研,耳聞目睹了許多一線工人的創新故事。
山東青島港:「人人有創新,人人有絕活」
在青島港西聯公司辦公樓一樓,記者遇到了機械二隊技術副主管趙樹雙,這位膚色黝黑、一口山東沂南口音的副主管18年前只是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工。在青島港幹了一年半的裝卸工和10年的吊車司機後,趙樹雙憑著自己「鑽牛角尖」的學習精神,成了一名技術工人,而且完成了連工程師都生畏的吊車「油改電」項目。
「初中畢業的我剛開始連圖紙都看不懂,只好到夜市上去買書回來看,參加機械電工、維修電工等各種培訓班,老是熬夜看書嘴上都起了膿包。後來公司又派我到吊車廠家學習維修,慢慢我就摸透了吊車。」趙樹雙說,吊車「油改電」時廠家說要32萬元,但我不信這個邪,自己畫圖紙,自己琢磨,覺得原理行得通就一點點推。想明白一點就特別高興,還想再往前走。最終,我用一個直流調速器解決了令工程師撓頭的難題,花5萬元就完成了「油改電」。
青島港「草根」智慧不僅有吊車「油改電」這樣的大創新,更有「輕踏油門慢起步」這樣的小竅門。郭凱是青島港前港公司流動機械隊五班的鏟車駕駛員,在「人人有創新,人人有絕活」的青島港,他不僅能用鏟車打開啤酒瓶,而且總結出了8句「省油法」。這位來自山東樂陵的農民工說:「雖然開的是公家的車,省油不省油我的工資都不會少,但是我家條件不好,從小過慣了苦日子,所以一直想能省就省點。如果大家按照我的順口溜開車,一個班次能省四五十升油!」
浙江吉利:點子大王找到省錢良方
在地處寧波北侖區的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李澤東是工友中出了名的點子大王。儘管只有高中文化,也不懂英文,李澤東卻愛在車間裡大大小小的機器上動腦筋。在吉利工作的11年間,李澤東拿到了38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
「我讀書不多,壓根兒也沒有想過能拿專利、能跟『企業創新』掛上鉤,一開始只想讓大家的工作方便一點、高效一點。」李澤東說。
李澤東所在的吉利汽車衝壓廠前兩年引進了一臺雷射切割機,但機器使用的高純度氧氣一瓶就要350元左右,每天8小時要用10多瓶,而且都需要從上海運到寧波。如果路上耽擱,車間就只能「斷糧停火」。李澤東想:「能不能把設備改一改,拿普通氧氣替代純氧?」
車間裡使用的是日產工具機,為了弄清工具機性能,李澤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工具機的特性。「日文說明書有很多漢字,我先看懂大概意思,然後買了一本專業詞典,一個詞、一個詞對著翻譯。」80多頁紙的日文說明書,他花了兩個月翻譯,終於寫出了400多頁的「中文版」,並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加以改進,用普通氧氣替代了純氧。李澤東說,使用普通氧氣後,一臺工具機每年就能省下100多萬元。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