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06:58 |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錢禕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2日報導,英國生態學會(BES)發表報告說,過去16年,挪威北極區域斯瓦巴成年馴鹿體重減少高達12%,可能原因是全球暖化。
另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6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稱,2016年將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全球溫度高出工業化時代之前水平約1.2℃。
研究發現,全球氣候暖化導致馴鹿數量減少,存活下來的馴鹿也變得更瘦小。
聖誕節快到了,你是不是在盼著收禮物?
——然而,有人開玩笑說,如果聖誕老人要找幫手幫他到全世界送聖誕禮物,那麼今年他最好多找幾個。
全球暖化或導致馴鹿體重下降
動物,尤其是種類繁多的昆蟲,對於溫度的高低感覺靈敏。有人曾做過試驗,不用溫度表,僅從螞蟻、蟋蟀的動作,測量氣溫,其精密程度可到華氏表一度。 ——竺可楨《物候學》
動物是測試氣候的活儀器,不僅昆蟲如此。
BES在利物浦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在挪威北極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出生的馴鹿,其成年體重僅48公斤左右,1994年出生的馴鹿的成年體重可以達到55公斤。
這份報告中說,北極去年的地面氣溫比一個世紀前高出攝氏2.8度。冬天更溫暖,雨水就會更多,雨水落在雪上會結冰,馴鹿就更難以攝取足夠的地衣,而「挨餓的雌馴鹿可能會小產或誕下重量不足的幼鹿」。
啥是地衣?它是由微觀的綠藻或藍藻與絲狀的真菌群叢組成的共生生物。在漫長的冬季,馴鹿吃不到雜草、嫩枝、嫩芽,就以地衣作為主要飼料。
早前有研究顯示,2013年和2014年之間,地面結冰導致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的61000萬隻馴鹿餓死。
該研究團隊主筆——來自詹姆士赫頓研究院的阿爾波說:「12%聽起來也許沒有很多,但考慮到體重對繁殖與生存的重要性,潛在的影響就很大了。」
他說,先前研究已經指出,當成年馴鹿平均體重在4月低於50公斤時,馴鹿的總數就會減少。
英國《衛報》2016年8月1日也曾報導,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的亞馬爾半島,超過2300隻馴鹿相繼死去。
報導稱,這場疾病來自已經在此地區消失75年的炭疽桿菌。有專家認為,是氣候變暖促使炭疽病在近北極地區再次爆發。
此前,亞馬爾半島地區遭遇了反常的溫暖氣候,最高溫度達到了35攝氏度。過去10年中,俄羅斯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43攝氏度,但氣候變暖在俄羅斯北部尤為明顯。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俄羅斯分會的氣候與能源項目主管阿列克謝·科科林表示,氣候變暖已開始融化覆蓋人類和動物屍體的凍土層,並侵蝕了牧民埋葬死者屍體的河岸。這些屍體通常被埋得很淺,因為凍土很難挖深。
而炭疽桿菌可以在凍屍中存活上百年,在解凍之後被釋放出來,進入地下水。
亞馬爾半島曾於2014年出現多個沉洞,科學家認為這也與全球變暖有關,因為凍土解凍後可能造成地下氣體發生爆炸。
2016年將成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
WMO表示,2016年1月至9月全球溫度高出1961年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溫度約0.88℃。根據10月的初步數據,2016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
2015年至2016年,地球上發生了歷史上非常顯著的超強厄爾尼諾,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暖。
在其影響下,數月溫度出現大幅增長。數據顯示,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7年中有16年出現在本世紀(1998年為另一最熱年)。
該聲明顯示,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達到新紀錄;北極海冰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尤其是在2016年年初與10月重新結冰期,格陵蘭島冰蓋出現了較早的明顯融化;厄爾尼諾事件使海洋溫度升高,造成珊瑚礁白化與海平面上升。
去年聖誕節,美國東部出現異常暖冬,一些地區的氣溫竟然高達20多攝氏度,櫻花也提前開放;加拿大蒙特婁去年12月25日最高達到16攝氏度。
在俄羅斯北極地區,溫度高出長期平均水平6-7℃,在俄羅斯、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北部的其他北極與亞北極區域,溫度高出平均水平3℃。
聲明還表示,根據2011至2014年發表在《美國氣象學會公報》的79項研究報告,半數以上的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助長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一些研究發現極端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到10倍甚至更多。
塔拉斯表示,世界氣象組織支持《巴黎協定》,同時,還支持增強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未來將有更多基於影響的預警系統以保護公眾生命安全。
未來浙江或成為氣候變化敏感區域
誰曾想,杏花春雨的江南也會成為氣候變化的研究課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適宜的浙江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甚至成為氣候變化敏感區域。
在2011年的浙江省重點科研項目「浙江省生態氣候資源區劃及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中,系統地評估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近50年來浙江省的氣候資源環境及其變化和影響,同時預估未來浙江的氣候變化情況。
事實一:氣候明顯變暖,近30年尤為突出。1961~2006年全省平均增溫速率為每10年升高0.24℃,其中1981年以來氣候變暖明顯加快。西部山區升溫不明顯,浙北升溫比較顯著,東部沿海升溫最顯著。冬季變暖最為明顯,秋季、夏季變化較小。
事實二:降水呈增加趨勢,但季節分配更為不均。1961~2006年全省年降水量趨勢性增加約14%,但2002~2003年以來出現了突變性減少。季節性差異更明顯,冬末春初和入梅後夏季的雨水增加顯著,春季、秋季降水量趨於減少。
事實三:氣象災害趨於頻繁,影響更嚴重。每年影響浙江的颱風數量沒有明顯變化,但登陸的颱風數量有增多趨勢,且來得更早、去得更晚,嚴重影響浙江的颱風明顯增多、強度增大、影響加重。夏、秋高溫熱浪增多增強。暖冬背景下,低溫冰凍的影響更敏感。霧和霾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將成為浙江突出的氣候現象。
根據預估,到21世紀末,浙江沿海以及中部地區將有一片明顯的增溫區域出現,全省多年平均氣溫將在目前17℃的基礎上再攀升2.7℃至3℃。
汛期降水量增加,夏季暴雨等強降雨的發生將更頻繁,可能會導致汛期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增加。
同時,未來浙西「暖溼化」可能會帶來有利的農業氣候資源環境,但浙北「暖幹化」將暴露出水資源短缺的制約因素。
【浙江新聞+】
全球還在變暖嗎?
去年冬天,全國許多地方其實在「速凍」,北美、歐洲的局部地區也進入極冷模式,日本列島迎來強烈寒潮,特別是九州等日本西部地區出現嚴寒天氣。
地球為何如此「忽冷忽熱」?全球變暖到底可不可信?
在北美洲2013年冬天經歷了極端寒冷的氣候之後,美國一項民調顯示,相信全球變暖理論的美國民眾的比例從85%下降至73%。
但是,準確地說,「速凍」模式只屬於氣象事件,用某一個氣象事件來反證氣候趨勢不合科學,全球變暖討論的是氣候問題,而氣候是一段時間的氣象表現和趨勢。
簡單說,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天氣狀況能夠單一性反映全球氣候的整體狀況。拿美國來說,美國2013年冬季發生的大規模寒潮波及48個州,但阿拉斯加州卻迎來了暖冬,加州則遭遇了乾旱。退一步說,即便全美都遭遇極端天氣,那也只代表地球2%表面的情況,無法證明地球正在降溫。
所以,局部、階段性的極冷,不能推翻對全球變暖的認知。
1482101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