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吾鄉吾土》了解家鄉大小事
在過去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對於七、八零後來說,雖然日子過得很窮,但如今回想起來還是充滿自由快樂的。那時,難得吃飽肚子,往往食不果腹,因此許多野味成了我們補充能量的天然食品,那些野味現在有些很難再吃到了,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以下這些兒時特別趨之如騖的野味,您吃過幾種呢?
蠐螬,俗稱:雞母蟲,菜園及甘蔗園裡最多,尤其是要甘蔗園轉種水稻的,耙田時,往往許多的孩子都可以各撿上一大盆,回頭把蠐螬的屁股掐掉一截,擠掉裡面黑色的糞便即可以煎炒著吃,酥香無比!
螻蛄,俗稱:杜百。同蠐螬一樣,也是在菜園及甘蔗園居多,捉來一般用水衝洗一下即全蟲入鍋爆炒,只見它們在熱鍋裡掙扎一番,便全都嗚呼,再炒上一陣子,便香氣撲鼻,令人垂涎三尺,一吃為快,味道好極了!
蟬,俗稱:庵古喳。一般用大蜘蛛網弄成粘糊狀,置於長竹篙末端,然後高舉竹篙去粘(zhan)粘(nian )蟬翅膀而捕獲。把捕獲的蟬在其背上部塞入鹽巴,然後用火燒烤,烤熟即可食用,味道也是槓槓滴,尤其是頸部的精肉。
竹筍蟲,俗稱:筍龜。一般在竹園裡捉得,吃法與蟬相同,同樣是美味!
河蝦,俗稱:溪蝦。這個吃法有點特別,在溪裡一捉到,便把左手攏成凹狀,蝦子置於凹底,右手也攏成凹狀,然後雙手用力合拍,似擊掌狀,一會兒蝦子的殼變成了紅色,據說那樣就熟了,於是就掰去蝦殼,吃掉。沒啥味道,淡淡的清甜。
鳥蛋,這個估計較多人吃過,爬樹掏鳥窩,然後水煮或火烤皆可,都很好吃,據說比雞蛋補。
覆盆子,俗稱:刺波。生于田間地頭和山間,味道酸甜,特別好吃,但往往有些果實上有白色發硬的顆粒,大人們說那是被蛇舔過的,不能吃,因此有看到那種果實,一般不會去摘,後來才知道其實那並非是蛇舔的,而是菌病造成的。因為除草劑的大量使用,現在這東西很罕見了。
桃金孃,俗稱:刀年。相比其他野果,它數量多,比較容易採到,因此有句俗話說:「七月半,刀年滿山看」。桃金孃好吃,又能填飽肚子,因此許多孩子每到成熟季節,會成群結隊地上山去採。不過,後來隨著蜜柚種植的擴張,現在桃金孃數量也銳減了。
酸溜子,俗稱:打噗籽。其果實未成熟是玩具,成熟時,果子轉紅變黑即可以吃,味道酸甜,很好吃。
鹽膚木,俗稱:埔鹽。其果實類似葡萄,成串成串的,小果子上有一層粉狀細小顆粒,吃起來鹹鹹的,略有點酸味,果實不能吃,只能嘗嘗其表面的味道。
錐慄,俗稱:錐仔。木本大樹,一般生長在山上,結的果,果外殼帶刺,果實指頭般大小,也有層硬殼,吃的時候得用牙咬破,果肉較硬,嚼之有香。
連蕉。一般生長於村前屋後的空地,開花的時候,摘下花朵,掐去花柄後吸取花心底部,裡面有甜甜的汁液。
三葉草,俗稱:鹽酸。成片生長于田間地頭,其花根莖部可生食,酸溜溜的。
俗稱:稱飯籽。成片生長于田間地頭,花果成串,果成熟時成黑色,圓形,飯粒般大小,食之清甜。
每一種野味,都是回味無窮的美味,每一種野味,都承載著美好童的記憶!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可以與之媲美了!
《吾鄉吾土》是林清和13400933048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本公眾號旨在挖掘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展示、宣傳、推廣美麗家鄉!歡迎點擊圖文上角的藍色字體「吾鄉吾土」,即可加關注,歡迎轉發分享,同時希望各位有識之士不吝提供訊息,助力宣傳美麗家鄉!您的每一次轉發,都為家鄉做一次宣傳,為家鄉添姿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