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濾齒龍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本報北京5月8日電(記者齊芳)奇異濾齒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中期的海洋爬行動物,人們一直以為它長著一張奇怪的「拉鏈臉」。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重新塑造了這種罕見化石的形象——「錘子頭」。北京時間5月7日凌晨,這一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
2014年,在我國西南腹地發現了奇異濾齒龍化石。這種奇特的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2億4000萬年以前的三疊紀中期,其特殊之處在於它異常怪異的頭骨結構。研究顯示,該物種的上頜垂直生長,看起來吻部呈鉤狀,且縱向分叉,它的口腔中遍布細密的柵欄狀牙齒,是海洋爬行動物中罕見的濾食性類群。新物種一經發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相關領域一片譁然,在湧現出的大量復原圖中,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拉鏈臉」。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淳研究員說:「我無法接受此前研究者對化石頭骨的記述和認識,但基於當時的標本,也很難提出更合理的解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更好的標本,尋找新的研究機會。」
2015年,古生物學家終於發現了新的奇異濾齒龍化石。新化石的頭骨部分保存得近乎完美,而且背面和腹面各一塊,讓立體認識奇異濾齒龍的樣貌成為可能。
經過長時間的化石修理,兩個幾乎沒有任何變形和擾動的頭骨從圍巖中暴露出來。「與此前的研究者相比我們非常幸運,因為這樣完美的標本研究起來很簡單。」李淳介紹,和當年的預期基本一致,新標本顯示動物的吻部並非豎直生長,而是誇張地橫寬。口腔中的牙齒一共有3種類型,分別用於啃食和過濾藻類,是植食性海洋爬行動物的最早記錄。「這種結構令人震驚,頭骨吻端的誇張變化見於某些史前兩棲類以及現代的雙髻鯊,儘管情形並不完全相同。現在我們首次在爬行動物中觀察到這種罕見現象,大家私下裡叫它『錘子頭』」。
李淳表示,奇異濾齒龍新化石的發現不僅讓大家看到了一種相貌怪異、行為奇特的史前「海怪」,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中生代早期海洋爬行動物的適應輻射似乎遠遠超乎此前的認識。「人們通常認為海洋爬行動物起源於三疊紀早期,可是越來越多的新發現讓我產生一種感覺,也許應該到二疊紀的石頭中去碰碰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