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動物學所講,哺乳類動物的最大特徵就是胎生、哺乳,但事實上也有例外,比如卵生。因此哺乳類動物有三種:第一種是胎生,最常見;第二種是胎生早產兒,如袋鼠;第三種就是卵生,如鴨嘴獸等。
卵生的哺乳動物,它們先產下軟殼卵,需要幾天才會孵化出來。同時具有爬行類和鳥類的特點。
雌獸沒有乳頭,但會分泌乳汁,餵養已經孵化出的孩子。是卵生動物進化成胎生動物的過渡時期遺留下的特例,具有先天形成的哺乳行為,熱血動物,體表被毛具有一系列哺乳類的特點。
按照動物學的定義,卵生的哺乳類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哺乳類,屬於哺乳動物綱下的原獸亞綱單孔目。目前,全球僅剩下澳洲與鄰近的紐幾內亞和塔斯馬尼亞島上還存在,一種是大家熟悉的鴨嘴獸,另一種是針鼴。
獨孤求生鴨嘴獸
鴨嘴獸又名鴨獺,是鴨嘴獸科唯一現存物種,也是現存的五種卵生哺乳動物之一,其餘四種都是針鼴。
鴨嘴獸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地。鴨嘴獸這一物種,其化石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首次被發現時,因其長相奇特超出當時人類對哺乳動物的認知,被誤認為是有人搞怪拼湊的鳥獸混合體,是假貨(人類在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屢次被自己所限,否定未曾認知的東西)。
鴨嘴獸與其他哺乳動物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生兒育女的方式上。
鴨嘴獸的生活習性示意圖
在產卵時,鴨嘴獸媽媽先挖一個很深很長的澗穴,將卵產於用溼水草築成的巢內。卵比麻雀卵還小,粘在一起。鴨嘴獸媽媽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媽媽既無袋鼠那樣的育兒袋,也無乳頭,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就用能伸縮的舌頭吸食乳腺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它的自衛武器就是後腳上長毒刺,可以輕易地殺死小型動物。有國外媒體報導,在水中它們並不依賴於視覺、聽覺和嗅覺尋找獵物,而是通過探測其獵物活動時發出的生物電波和力學波來探測。
想像一下,這麼古老的哺乳動物,在進化的路上數千年都原地踏步,卻擁有超能的雷達接收系統,很酷。當然具有這麼酷酷「雷達」的還有單孔目下的其他動物們。可謂「上天關掉一扇窗,一定會為你開上一扇門」。
國外研究還發現,鴨嘴獸體內沒有胃,僅有腸道和食管,在進化歷程中曾有胃,但因各種因素最終沒有形成胃。有一種解釋是,鴨嘴獸的食物不需要複雜的消化系統。
長有育兒袋的針鼴
現存的卵生哺乳動物還有鴨嘴獸的近親--針鼴,又稱刺食蟻獸,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長,以白蟻等為食,擅長挖掘。針鼴有4種,在此不展開詳述。
每年5月是針鼴的繁殖期。此時,雌獸的腹部會長出一個像袋鼠那樣的育兒袋。育兒袋為新月形、布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
雌獸還有一個與骨盆相聯接的上恥骨,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產卵時,媽媽身體彎曲,將洩殖腔對準袋囊,使卵由洩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洩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
雌獸大多僅產1枚卵,偶爾產2枚。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並孵化。卵呈白色,裡面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卵殼表面很粗糙,很像許多爬行動物的革質卵殼。孵化幾周後,幼仔就出殼了。
剛出世的幼仔,體長不足12毫米,留在育兒袋中繼續生長。剛出生的針鼴寶寶僅重0.4克,它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針鼴媽媽雖沒有奶頭,當小針鼴刺激育兒袋內的皮膚時,奶汁就會從特殊的細孔中分泌出來,乳汁十分濃稠,並隨著小針鼴的長大而越來越濃稠。
經過7-8個星期以後,寶寶體長已有10釐米,背部長出了硬的針刺,媽媽感到不適,便把它們掏出來,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而媽媽的臨時育兒袋在完成初期育兒任務後逐漸消失。幼仔1歲以後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時背上的針刺可長到6釐米長。
鴨嘴獸和針鼴們,千萬年上億年的物種,皆因人類踏上其本來與世隔絕的棲息地,帶來外來物種入侵和棲息地被破壞,生存日益艱難。人類所嘗試的欲恢復其種群的保育活動,在已經給其造成的破壞面前,微不足道。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HBW
--------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發愛惜和保護之心
投稿郵箱:ziran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