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塗料工業奠基人
陳調甫:為國家漆上自己的顏色
本報記者 從玉華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12 [
列印] [
關閉]
   陳調甫(1889~1961),蘇州人,化工實業家,創下第一個國產油漆品牌「永明漆」
   外面炮火連天,一頭白髮的陳調甫躲在上海一間小屋裡,終日擺弄些瓶瓶罐罐,蒸煮著紅紅綠綠、粘糊糊的東西。因為右手袖口常被磨破,妻子不得不將他衣袖截短。
   到第550次實驗時,他終於研製出了一種醇酸樹脂漆。他將其命名為「三寶漆」,並冠以品牌「燈塔」。這一年是1945年。
   4年後,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碩大國徽,用這種油漆著色。13年後,我國第一輛紅旗牌轎車,也選用這種油漆。而當58年後,塗著這種油漆的「神舟」5號升空時,陳調甫辭世已經有42年之久。
   誰也不會想到,1929年誕生在天津小王莊的「草臺班子」永明漆廠,只有9間屋子、10名員工、幾口大鍋,卻成為近代中國化工塗料的支柱。
   當時,中國市場上充斥著外國品牌的油漆,為了促銷,許多商家都會在油漆桶中放進銅板、銀元,油漆工刷完漆,就可以「意外」拿到這筆錢。但陳調甫對此不屑一顧,他上來就在技術上打主意。
   這個小工廠的老闆,給各大學校長寫信,要求推薦優秀畢業生,然後向應聘者寄發考卷,內容是設計並操作一個化學實驗,並用英文寫出實驗報告。這種招聘辦法,如今成了人力資源課程的經典案例。
   他還取消了當時最常見的工頭制度,選出技術人員當車間領導,技術人員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10~20倍。而當時社會上盛傳,這家公司有兩個「20%」與眾不同。一是每年從工廠利潤中提取20%作為教育基金,培訓職工。最困難時,陳調甫甚至賣掉自己的裘皮大衣,給一個在外面讀夜校的員工交學費。另外還有「20%」是科研經費,用來買各種世界先進的儀器。
   工人們常見的場景是:舊房子裡,衣服打著補丁的老闆,坐在當時少見的、長相像今天電腦的進口「微型電子閱覽器」前,廣閱德文、英文的化工專業原文。
   經過3年數百次試驗,公司終於研製出新產品。這種清漆經水煮10分鐘也不會變色脫落,且價格大大低於進口同類產品。
   「永明漆」成了中國油漆工業的第一個品牌產品,陳調甫和永明漆廠因此蜚聲全國,銷量大增,公司還與美、英、日、荷、德等國的150多家廠商建立了業務聯繫。當時,國內木器店中同樣一隻書桌,若用的是「永明漆」,就能加價2元,而且供不應求。
   在讀書期間,化學系碩士生陳調甫就曾因閱讀有機化學專著,而被粗心的圖書管理員鎖在閱覽室中。但他並不是書呆子,從實驗室裡抬起頭來,他轉身就成為一名擅長廣告的生意人。他免費為華北的一列火車車廂噴漆,打上「永明」商標,類似於今天的車身廣告,此後一段時間,全國大部分鐵路、各車輛工廠都使用永明油漆廠的產品,光是噴漆這一種,就佔了永明漆廠總銷售量的2/3。
   他還破天荒地在一家大飯店舉行了全國噴漆展覽會,工人一邊給家具噴漆,一邊潑開水,一時間,街頭巷尾,眾人皆贊「永明」。
   這個斯文的化學家還很硬氣地給研發的新型油漆產品「磁漆」,取名「鶴牌」——因為當時日本磁漆採用的是「雞牌」。「一定要鶴立雞群!」他對員工說。事實上,「鶴」果然大勝「雞」,隨著「永明」的興起,洋油漆在中國的市場日漸萎縮。
   陳調甫一生好學,他創辦的永明圖書室藏書很多,有關化工的外文雜誌就有四五十種。為了補齊美國《化學文摘》這一套重要的工具書,他不惜重金從一位化學家遺孀手中買到缺卷。為了閱讀外文著作,他在上世紀50年代末還開始學習日語,每天清晨到庭院朗讀,並在鐵門上寫下單詞,便於記憶。
   1961年的一個早晨,他因心臟病復發,倒在未完成的《油漆字典》一堆書稿旁邊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