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篇文章之前,萍姐想問問寶媽們,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有的寶寶莫名其妙的受到驚嚇或發燒,但是去醫院卻治不好,要找人來喊魂,喊魂後小孩子的病就好了。面對此類事件,有的家長就半信半疑,因為周圍有人這麼做了後寶寶就真的好了,於是很多家長便開始相信「世界上有些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生病了治了半天感覺沒明顯作用,用一些叫魂、喝香灰/符水的方法。不久病好了就以為是鬼邪被驅走的關係。其實如果沒有前期恢復和自身免疫細胞的奮鬥,你不僅叫魂叫破喉嚨也沒用的,反而還容易喝髒水瀉肚子。雖然你肉眼無法看見身體內部康復的過程,但體內成千上萬的免疫細胞為你的生病努力、犧牲,打贏了抗戰,而你卻把功勞給了叫魂、驅邪……這便是一種錯誤的理念!
在此,我們不過多糾結於"叫魂"是怎麼回事,萍姐只是想提醒家長不要迷信其事。萍姐今天主要是想通過這個話題從中醫的角度告訴寶媽們,寶寶受驚的原因、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受驚以及寶寶受驚後的處理方法。寶寶受驚可大可小,家長千萬小心。
01寶寶為什麼容易受驚
小兒稚陰稚陽,神魂未定,容易受到外界陌生環境的驚嚇。常見如貓狗,陌生的環境或者異樣的聲音等都可導致寶寶受驚。常見表現有:凌晨多夢睡不安穩,甚則驚醒哭鬧;突然變得粘人,說「怕怕」;抗拒某一個東西或者地方;突然發燒,以半夜為多。
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神經系統都還未發育完善,所以容易受到驚嚇,屬於正常,但還是要處理,否則就會有夾驚,進而影響臟腑功能。中醫來講,小兒的臟腑嬌嫩,容易受到震蕩。中焦不足,也就是平常消化能力不好的孩子,或者正處在身體狀況比較糟糕的時候比較容易受驚。
02不要小看寶寶受驚
雖然小兒受驚屬於正常現象,但還是要處理,否則會容易猝發病症的發生,經常看到孩子生病後時很難痊癒,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受到了驚嚇之後生了病,這個驚嚇沒有處理好,導致身體無法自愈。
孩子受驚嚇一定要及時用兒推或其他辦法進行處理。不要小看孩子驚嚇,如果不及時處理,形成病灶,任你如何開發智力也是枉然。
03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受驚
受驚的寶寶往往在睡眠時,眼睛半睜半閉,眼球晃動頻繁,或者呆滯,小手扣緊(正常是時松時緊),小舌頭不貼緊上牙膛,鬆散在下,或者是手心蹦蹦的跳,腦袋上的青筋暴露,山根發青或臉色發青,眼圈發黑,注意力渙散,兩眼無神,大便青綠色,經常在夜裡不知原因地大哭或者突然地驚嚇抽動,睜開眼睛看看四周繼續睡或者閉著眼睛哭鬧。急性驚風,慢性驚風,脾胃虛弱,發育遲緩等。
04哪些寶寶容易受驚
1.正處於生病之中,包括了病後幾天的寶寶。
2.正在積食、正在感冒、發燒的寶寶。
3.平常消化功能不好的寶寶。
4.正在經歷分離焦慮或者恐懼中的寶寶。
5.對某個事件有恐懼的記憶的寶寶。
6.父母也容易感覺到恐懼和焦慮的寶寶。
05預防寶寶受驚重點是養神
預防受驚的重點是養神:
慢驚是小兒的常見症狀,比如睡眠不寧,夜間驚哭,煩躁,睡覺時易驚醒,在睡覺時身體會不自主的抽動一下,同時孩子也會伴有不愛吃飯、面色黃、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引起慢驚的原因:
1、飲食:孩子從小吃的較多,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則導致孩子體質虛寒,易出現慢驚。
2、孩子出生後沒有及時保暖。
3、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長護理方面要注意:
1、飲食以溫熱食品為主,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要禁止吃寒涼食物。
2、孩子雖然是陽性體質,但是也要保暖。
家長誤區:
1、飲食方面認為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就是最好的。
2、孩子陽氣足,不要捂著,以免孩子上火。
3、過度嬌慣。
06養神的重點有哪些?
爸爸媽媽健康,簡單的生活,高質量的陪伴。
不大程度的受驚通常都可以自愈,即便不會處理也不必過於擔心。我們能夠做到的是保持孩子身體的能量沒有再次過度消耗。
如:常吃簡單的食物,白粥,雜糧面點,原味蔬菜湯等等。
多和孩子說話,關注孩子的精神需要,多抱抱孩子。不是單純的和他待在一起,讓他玩,自己看手機。那樣可能不太起效。讓孩子知道他有需要的時候你隨時出現和回應。這樣的陪伴和愛每天只需要一點點,孩子就能被滋養。
每天抽出一小時的時間帶孩子去公園裡散散步,或者做他有興趣的運動,去玩沙子,泥巴,或者只是在大樹下坐一會,或者在房間裡安靜的玩一會積木來代替看電視,玩手機遊戲,都有助於幫助孩子養神。
早一點睡覺:整個家庭的睡覺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作息,睡覺的修復,尤其是晚間的修復極為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們睡的很晚,11點還很興奮,孩子也會受影響不想睡。對於睡覺的時間家庭可以約定,幾點鐘就要進入入睡模式。
另外要做到:
1.整個家庭減少電視和手機的時間。
2.整個家庭減少去人多的地方或聚會的機率。
3.整個家庭減少食用重口味和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