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季的《水果傳》一經播出就在豆瓣上獲得8.7的高分,各種新奇的、有趣的水果走進大家的眼帘,讓人看了直流口水。
今年,《水果傳2》播出了,第二季的《水果傳》製作更加精良,添加了動畫這一更為生動的表達來深挖水果背後的教育意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星球。
第二季第三集的名叫《我來自荒野》,它介紹了四種讓人大開眼界的水果,極大地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首先,讓我們來到8月非洲的卡拉哈裡沙漠。
這兒極度乾旱、缺水,原本人類很難在旱季生存下去,但是大自然卻為當地的人們送去了一種富含水分的物種:野西瓜。
在長達半年的旱季中,生活在卡拉哈裡沙漠的布須曼人,會離開村莊,走大約4公裡去荒涼的大地上尋找野西瓜。
野西瓜的個頭不大,重量在2公斤左右,外表也跟普通西瓜差不多(綠色花紋更少),神奇之處在於它們的瓤,是黃綠色的!
這些黃綠色的瓜瓤水分充足,含糖量卻只有3%,吃起來像是清口的黃瓜。
這兒存在一個知識點:原來除了人類是從非洲起源的之外,西瓜也是從非洲起源的。這種野西瓜,是所有現代紅壤西瓜的祖先!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便已經開始種植西瓜了,但直到2000多年前,西瓜才走出非洲,經過人類的不斷培育,成為了現代紅壤西瓜。
在缺水的沙漠,布須曼人將野西瓜利用的相當徹底,果肉部分用來吃,果皮放在火上烤一烤也能吃。
把西瓜的果肉搗碎,加入草木灰放置一會,就能稀釋出許多水分,一個野生西瓜能稀釋出200毫升的水,用上三個野西瓜,布須曼人就可以給孩子洗澡了!
第二種野果來自福建永安的大山裡,它叫南酸棗。
南酸棗雖然叫棗,但實際上跟任何棗類都沒有血緣關係,輕輕剝開它的果皮,會發現它的果肉軟滑粘稠。紀錄片中說這種構造跟芒果相似,因此它倆是近親。
可若光是根據外形來看的話,我認為它還是比較符合「鼻涕果」的外號。
軟滑粘稠的果肉吃起來能酸掉牙,因此當地人適當對它進行加工,做成更容易入口的甜品。
先將南酸果放水裡煮,煮到表皮裂開,然後將果皮剝掉,把果肉放到鍋裡用木棍快速攪拌,將果核去掉,只留下果肉。
這個過程看上去像是在揉面,只留下白茫茫的果肉之後,再加上白砂糖,掩蓋一下它的酸味。
揉好的面,啊不對,把揉好的果肉放在太陽底下曝曬,它會慢慢變成金黃色,再切一切,就能做成南酸果糕了。
因為加了白砂糖,南酸果糕比南酸果要好吃得多,大人小孩吃了都說好!
第三種介紹的水果名叫龜榴槤,僅分布於婆羅洲的少數地區。
一般的榴槤生長在高高的樹上,但是龜榴槤與眾不同,它的果實生長在樹根附近,就連可愛的烏龜也能不費力氣輕易抵達,所以取名為龜榴槤。
龜榴槤的氣味清淡,果肉的味道像是榴槤和菠蘿蜜的結合,相比於其它的榴槤,它更為多汁,吃上去像煮熟的蔬菜,還混雜著脂肪的香氣。
雖然看著很誘人,但它可不是那麼容易吃到的,隨著森林遭到破壞,龜榴槤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瀕危物種,想吃的話只能自己去深山老林尋覓它的蹤跡了。
第四種野果來自婺源,名叫寒莓。
寒莓是700多種懸鉤子屬野果中的一種,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結果晚。
它的前世大概和鳥兒有姻緣吧,別的野果大都在春夏就結果了,而它則要熬到冬天。
寒莓的味道和覆盆子等懸鉤子野果類似,味道酸甜多汁,但它太小了,難以儲藏、運輸、保鮮,因而只能以野果的形式在冬季的深山中留給鳥兒享用。
第五種野果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北昆士蘭熱帶雨林,它叫戴維森李子。
和別的李子不同,戴維森李子有兩顆扁平的種子,往往只有一顆是可育的。
說到味道,戴維森李子含有大量的蘋果酸和極低的含糖量,雖然味道酸澀,但它健康!
因為戴維森李子中含有的大量花青素,它可以被製作成果醬、果酒,磨成粉末,用來泡茶和烹飪。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戴維森李子被不斷改造升級,它會成為新一代的水果明星。
人類擁有著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我們不斷探索自然,相信將來還會有更多新鮮有趣的水果被我們發現,讓我們認識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